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是当前幼儿园教师游戏指导的一大探索内容。教师介入是必要的,但是也是谨慎的,是幼儿园各类游戏所需的,也是保证游戏质量的基本要求。幼儿高质量的区域游戏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当而有效的“找茬”基础之上,因此如何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找茬”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 找茬 幼儿区域游戏 教师介入
幼儿游戏是认识世界、体验社会、模拟现实生活的重要途径。区域游戏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因此,教师要想深入了解幼儿,真正成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读懂、参与、指导幼儿游戏成为必修课。
值得一提的是,在观察并读懂幼儿需求之后,教师的介入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一书中所提及的“幼儿教师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其中,能够起促进作用的角色有旁观者、舞台管理者、合作表演者和游戏负责人四种,游戏负责人的角色比较特别,不仅仅是加入和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更是教师在扮演游戏负责人角色时故意采取步骤丰富和拓展游戏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为幼儿的游戏“找找茬”。
一、“找茬”树目标,重拾幼儿游戏兴趣
当我们观察到,区域中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重复而机械地进行游戏时,我们基本能够了解,该区域的幼儿失去了对这类游戏的兴趣,唯一驱使着他继续“工作”的动力,只可能是任务、选择的局限,等等。此时,教师应该在幼儿游戏中及时增加情境,重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游戏获得新的魅力。
比如建构区“建设邮局”游戏中,明确了建构任务,他们就会开始工作,但是很快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到其他内容上,因为机械地建构对大部分幼儿来说都是比较乏味的。这时,我拿着一个大大的信封来到孩子们中间,对小小建筑师说:“我想来寄信,哎呀,选哪个邮筒好呢?我的信很大,小小的邮筒放不下;我的信封很漂亮,我想找一个漂亮的邮筒把它寄出去。”就这样,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精神,他们重新思考了邮筒的尺寸和外观,表现出充沛的活力,找到了目标之后全身心投入到建构游戏中,这就是“找茬”注入的紧张感所起的作用。
二、“找茬”启急智,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以往幼儿游戏的材料是教师预设并且提供的,但是如果幼儿游戏过程中仅仅是摆弄这些现成的游戏材料,对孩子们游戲水平的发展必定是无益的。如今,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材料不能过于精致和高结构,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损坏而不敢动手,或者因为可塑性太低而视其为鸡肋,味同嚼蜡。但是,如果再加上一份“找茬”,或许就会有意外惊喜。因此,在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将作为参与者的角色帮孩子找找茬。
如“奶茶店”的角色游戏中,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摆弄着现成的杯子、“奶茶”、水,等等,缺乏交流和深入的思考。于是,教师作为一个“刁钻”的顾客就出现了。我会说一个目前奶茶店没有的东西,比如我想要一个汉堡包。如果孩子们能够“以物代物”把我打发了,说明他们的游戏水平很不错,懂得用“替代”的方式解决突发情况。如果孩子们能够用其他方式,比如去美工区现做一个、去超市买点材料制作一个,等等,这些就能够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有了这样的经验分享之后,其他幼儿游戏的时候也能提前准备相关材料,以防再出现其他需求的顾客。这样的“找茬”,何乐而不为呢?
三、“找茬”引方向,增加幼儿游戏情节
有时候,迫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缺乏或者认知水平的有限,很多游戏他们都是在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进行的。虽然这是幼儿学习的一大特征,但是往往是简单重复的,没有自己的创新和改变。此时,为了打破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干预一下,“找个茬”。
这让我想到之前一直无法得到幼儿“持久喜爱”的“医院游戏”,由于大家都不愿意当病人,因此医院里往往只有医生和护士在把玩医院的材料,玩得久了,他们也失去玩的乐趣。此时,我就对那些医生说,我们幼儿园有定期的体检活动,能不能找你们医院做呢?你们商量一下,能对大家开哪些项目,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又有事可干,重新兴奋起来,游戏延长了,参与度提高了。有想法的孩子还能联系生活经验,想到到社区、小店给工作人员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等等。
不仅如此,“找茬”的好处还有很多,幼儿能在“被找茬”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社会交往和同伴合作的能力和主动关注资源利用的能力,等等。当然,以上提及的这种“教师介入的方式”都建立在读懂幼儿游戏需求的基础上,“找茬”也是需要很强的技巧的,这其中不乏观察记录、对话、交流、支持和指导等专业技巧,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潜心修炼”,不断实践检验,努力让幼儿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 找茬 幼儿区域游戏 教师介入
幼儿游戏是认识世界、体验社会、模拟现实生活的重要途径。区域游戏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因此,教师要想深入了解幼儿,真正成为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读懂、参与、指导幼儿游戏成为必修课。
值得一提的是,在观察并读懂幼儿需求之后,教师的介入对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游戏、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一书中所提及的“幼儿教师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其中,能够起促进作用的角色有旁观者、舞台管理者、合作表演者和游戏负责人四种,游戏负责人的角色比较特别,不仅仅是加入和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更是教师在扮演游戏负责人角色时故意采取步骤丰富和拓展游戏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为幼儿的游戏“找找茬”。
一、“找茬”树目标,重拾幼儿游戏兴趣
当我们观察到,区域中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重复而机械地进行游戏时,我们基本能够了解,该区域的幼儿失去了对这类游戏的兴趣,唯一驱使着他继续“工作”的动力,只可能是任务、选择的局限,等等。此时,教师应该在幼儿游戏中及时增加情境,重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游戏获得新的魅力。
比如建构区“建设邮局”游戏中,明确了建构任务,他们就会开始工作,但是很快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到其他内容上,因为机械地建构对大部分幼儿来说都是比较乏味的。这时,我拿着一个大大的信封来到孩子们中间,对小小建筑师说:“我想来寄信,哎呀,选哪个邮筒好呢?我的信很大,小小的邮筒放不下;我的信封很漂亮,我想找一个漂亮的邮筒把它寄出去。”就这样,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精神,他们重新思考了邮筒的尺寸和外观,表现出充沛的活力,找到了目标之后全身心投入到建构游戏中,这就是“找茬”注入的紧张感所起的作用。
二、“找茬”启急智,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以往幼儿游戏的材料是教师预设并且提供的,但是如果幼儿游戏过程中仅仅是摆弄这些现成的游戏材料,对孩子们游戲水平的发展必定是无益的。如今,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材料不能过于精致和高结构,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损坏而不敢动手,或者因为可塑性太低而视其为鸡肋,味同嚼蜡。但是,如果再加上一份“找茬”,或许就会有意外惊喜。因此,在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老师将作为参与者的角色帮孩子找找茬。
如“奶茶店”的角色游戏中,孩子们乐此不疲地摆弄着现成的杯子、“奶茶”、水,等等,缺乏交流和深入的思考。于是,教师作为一个“刁钻”的顾客就出现了。我会说一个目前奶茶店没有的东西,比如我想要一个汉堡包。如果孩子们能够“以物代物”把我打发了,说明他们的游戏水平很不错,懂得用“替代”的方式解决突发情况。如果孩子们能够用其他方式,比如去美工区现做一个、去超市买点材料制作一个,等等,这些就能够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有了这样的经验分享之后,其他幼儿游戏的时候也能提前准备相关材料,以防再出现其他需求的顾客。这样的“找茬”,何乐而不为呢?
三、“找茬”引方向,增加幼儿游戏情节
有时候,迫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缺乏或者认知水平的有限,很多游戏他们都是在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进行的。虽然这是幼儿学习的一大特征,但是往往是简单重复的,没有自己的创新和改变。此时,为了打破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干预一下,“找个茬”。
这让我想到之前一直无法得到幼儿“持久喜爱”的“医院游戏”,由于大家都不愿意当病人,因此医院里往往只有医生和护士在把玩医院的材料,玩得久了,他们也失去玩的乐趣。此时,我就对那些医生说,我们幼儿园有定期的体检活动,能不能找你们医院做呢?你们商量一下,能对大家开哪些项目,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又有事可干,重新兴奋起来,游戏延长了,参与度提高了。有想法的孩子还能联系生活经验,想到到社区、小店给工作人员免费测量血压、血糖,等等。
不仅如此,“找茬”的好处还有很多,幼儿能在“被找茬”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社会交往和同伴合作的能力和主动关注资源利用的能力,等等。当然,以上提及的这种“教师介入的方式”都建立在读懂幼儿游戏需求的基础上,“找茬”也是需要很强的技巧的,这其中不乏观察记录、对话、交流、支持和指导等专业技巧,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潜心修炼”,不断实践检验,努力让幼儿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