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将课堂比作是一种缺憾的艺术。的确如此,纵使非常成功的一堂课,也总能找出些许不足。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很多情况下,“话不点不明”,多“挑”出课堂上的一根“刺”,也就意味着授课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少踩一些“地雷”。此刻可见,评课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课堂信息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评价,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改变教育思维,更新教育观念,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结合自己多年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经历和学校教学管理实践,笔者浅谈一下评课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
一、评课是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提升
众所周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法,但其中必然都有一项听课评课制度。一般情况下,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旁听学习老教师的新授课,而老教师也同样旁听指导年轻教师的课;教务处也会定期检查教师们的听课评课记录。这种听、评结合制度既有利于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延长了课堂的效果周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如果说上课阶段是一种“一变十”的知识扩散与激发,那课后评课也就变相地起着“十归一”的点拨与整合作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课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多处于活动状态,随课堂的推进而动态变化,这种情况下就难以进行停顿性反思。评课处于动静结合交融点的位置,能使教师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下进行活跃的思辨,这恰恰是对课堂不完整层面的有益补充。
教育心理学上,罗斯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验。对第一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三组则不告知学习结果。如此进行八周,学习成绩明显不同: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八周后改变办法,一、三组对换,二组照旧,即第一组不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三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这样又进行了八周,学习成绩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第一组由最好变成了最差,第三组由最差变为了最好。这个实验不仅表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显著,而且表明反馈频率也正相关着学习效果。评课正是对教学活动的反馈,有效而及时的评课必定会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是高,从而使一堂课的影响力良性延续。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课堂的长度多指45分钟,而评课就是对课堂长度的智能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
对于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听课评课是其迅速成长的有效方法。评课不仅仅作用于青年教师,它还具有普适性的价值,适用于每一位课堂践行者。评课是上一堂课的静态回放与下一堂课的动态重生的连接桥梁。正是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课堂跳出了45分钟的时长限制,形成了一个可以跨越空间、拉伸时间的课堂有机体。
二、让对话艺术光芒照亮青年教师成长之路
一般情况下,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弱化评课作用的现象。这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评课没有被很好地应用,从而使评课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光彩。比如:一堂课结束,授课的青年教师不仅能听到老教师对课堂的评价,而且也会听到年轻同事们的评价,但这些评课多是以单向性发放接收为主要形式,交融性对话却少得多。著名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曾提出,真理并不包含在单个人的思维中,只包含在有益的共同交谈中。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对话就没有高质量的评课。
良好的课堂评议不仅能给人智慧的启迪,而且还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哲学研究上所重视的对话,应同样重视于评课。从某种程度上,评课也是引导参与者共度一种“美好时光”。如果把评课理解为干巴巴的评判是与非,那意味着误解了评课,把评课狭隘地单调化了。在笔者看来,评课不是单方向的活动,而是通过对话交流来实现集体智慧的活动。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这样一种评课黄金法则——首先,优点说够,其次,缺点说透,最后,策略给足。这样的“三步走”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说明其有效且实用。但是不是遵循这样的法则就是好的评课呢?如果所有的研讨者在交流时都要说一些人所共知的“亮点”,再说缺点,后谈观点,我们会因重复听到大同小异的评价而产生倦意和懈怠,这就完全失去了评课的意义,那么评课也将会成为耗时的折磨。笔者认为,评课的亮点不在于就事论事地摆事实,而在于寻找一个突破点引发更深层次的探讨。这种探讨可以是针尖对麦芒的激烈,可以是不分伯仲的有待考察,只有在思维碰撞的情况下,评课才能更好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当评课以对话形式展开时,评课的氛围就不会是死气沉沉的;当评课中的对话上升为对话艺术时,评课就会成为愉悦的事。评课中我们会肯定亮点,这是皆大欢喜的部分,而如何指出不足就尤需艺术性。缺点与不足都属于课堂中的遗憾,如果在评课中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提出,那就会放大遗憾,甚至会弱化课堂的成功所在,所以在指正不足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话的艺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指出:“在对话中,没有人试图去赢,对话本身有着另外一种不同的精髓。它追求的结果是一赢俱赢。我们通过对话,来发现任何人身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在对话中我们不是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由此可见,对话可以让青年教师课堂中的遗憾因大家的共同进步而得到弥补。
一、评课是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提升
众所周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法,但其中必然都有一项听课评课制度。一般情况下,资历尚浅的青年教师旁听学习老教师的新授课,而老教师也同样旁听指导年轻教师的课;教务处也会定期检查教师们的听课评课记录。这种听、评结合制度既有利于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延长了课堂的效果周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完整。
如果说上课阶段是一种“一变十”的知识扩散与激发,那课后评课也就变相地起着“十归一”的点拨与整合作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课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多处于活动状态,随课堂的推进而动态变化,这种情况下就难以进行停顿性反思。评课处于动静结合交融点的位置,能使教师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下进行活跃的思辨,这恰恰是对课堂不完整层面的有益补充。
教育心理学上,罗斯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验。对第一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三组则不告知学习结果。如此进行八周,学习成绩明显不同:第一组最好,第二组中等,第三组最差。八周后改变办法,一、三组对换,二组照旧,即第一组不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三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这样又进行了八周,学习成绩也随之发生重大改变,第一组由最好变成了最差,第三组由最差变为了最好。这个实验不仅表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显著,而且表明反馈频率也正相关着学习效果。评课正是对教学活动的反馈,有效而及时的评课必定会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是高,从而使一堂课的影响力良性延续。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课堂的长度多指45分钟,而评课就是对课堂长度的智能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
对于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听课评课是其迅速成长的有效方法。评课不仅仅作用于青年教师,它还具有普适性的价值,适用于每一位课堂践行者。评课是上一堂课的静态回放与下一堂课的动态重生的连接桥梁。正是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课堂跳出了45分钟的时长限制,形成了一个可以跨越空间、拉伸时间的课堂有机体。
二、让对话艺术光芒照亮青年教师成长之路
一般情况下,不少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弱化评课作用的现象。这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评课没有被很好地应用,从而使评课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应有的光彩。比如:一堂课结束,授课的青年教师不仅能听到老教师对课堂的评价,而且也会听到年轻同事们的评价,但这些评课多是以单向性发放接收为主要形式,交融性对话却少得多。著名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曾提出,真理并不包含在单个人的思维中,只包含在有益的共同交谈中。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对话就没有高质量的评课。
良好的课堂评议不仅能给人智慧的启迪,而且还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哲学研究上所重视的对话,应同样重视于评课。从某种程度上,评课也是引导参与者共度一种“美好时光”。如果把评课理解为干巴巴的评判是与非,那意味着误解了评课,把评课狭隘地单调化了。在笔者看来,评课不是单方向的活动,而是通过对话交流来实现集体智慧的活动。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这样一种评课黄金法则——首先,优点说够,其次,缺点说透,最后,策略给足。这样的“三步走”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说明其有效且实用。但是不是遵循这样的法则就是好的评课呢?如果所有的研讨者在交流时都要说一些人所共知的“亮点”,再说缺点,后谈观点,我们会因重复听到大同小异的评价而产生倦意和懈怠,这就完全失去了评课的意义,那么评课也将会成为耗时的折磨。笔者认为,评课的亮点不在于就事论事地摆事实,而在于寻找一个突破点引发更深层次的探讨。这种探讨可以是针尖对麦芒的激烈,可以是不分伯仲的有待考察,只有在思维碰撞的情况下,评课才能更好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当评课以对话形式展开时,评课的氛围就不会是死气沉沉的;当评课中的对话上升为对话艺术时,评课就会成为愉悦的事。评课中我们会肯定亮点,这是皆大欢喜的部分,而如何指出不足就尤需艺术性。缺点与不足都属于课堂中的遗憾,如果在评课中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提出,那就会放大遗憾,甚至会弱化课堂的成功所在,所以在指正不足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话的艺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戴维·伯姆在《论对话》中指出:“在对话中,没有人试图去赢,对话本身有着另外一种不同的精髓。它追求的结果是一赢俱赢。我们通过对话,来发现任何人身上可能出现的任何错误,从而使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在对话中我们不是互相对抗,而是共同合作。在对话中人人都是胜者。”由此可见,对话可以让青年教师课堂中的遗憾因大家的共同进步而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