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字词考查特点及与教科书注释比较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D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发现近年来各地中考文言字词试题的共同特点,我们统计了2005至2008年22个地区的中考试题(以下简称样本卷),总结试题呈现的一些规律,同时比照现行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教科书,从试题赋分、考查内容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文言字词试题考查内容统计
  
  在考查内容方面,除去重复字词,2005至2008年88套样本卷中共考查文言字词251个,个别字词在多套样本卷中均有出现,考查率相对较高。为使大家对考查内容有总体的了解,我们以表格形式列出4年来88套样本卷所考查的全部文言字词(见下页):
  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发现四年来文言字词考查所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首先,文言实词在考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部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难点,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直接影响到对句子和文言篇章的理解。88套样本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动词、名词为主,有对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的考查,但没有涉及已消亡的历史词,如官名、地名等内容。对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字词释义,但也有部分试题考查了“名词动用”的知识点,涉及了实词用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数以用法辨析为主,考查内容多为重点虚词,题目以选择题居多。
  其次,从考查频率来看,88套样本卷重复考查的频率并不高,有71.7%的文言字词在4年样本卷中仅出现过一次。统计发现,考查频率较高的字词以文言虚词居多。考查次数最多的是“之”,它在4年样本卷中共考查了16次。其次是“去”,考查了15次。“以”考查了12次,“于”考查了9次,“为”和“走”考查了7次,“汤”“而”“是”考查了6次。另外,“闻、诣、亡、名、其、间、故、俟、好、期年、绝境、私、异、使、绝、被、卒、归、素、陈、患、若、刺”等字词考查率也比较高。文言虚词的反复考查与虚词数量少、运用灵活等特点有很大关系。
  最后,表格中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即文言字词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少有双音节词,这主要与我国古代汉语中单字多能独立成词有很大关系。样本卷对双音节词的考查以古今异义词为重点。
  以上提示我们在教学时要把握不同文言字词的不同特点。学习实词重积累,在阅读中不断引导学生了解实词意义,尤其要重视古今意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虚词的学习更适合在比较中进行,通过例句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此外,考查内容也与考查形式有很大关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多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性;而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绝大多数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考查重点是对虚词用法的辨析。
  
  二、考查内容与三版教科书文言字词比较
  
  88套样本卷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各地中考纷繁复杂的测试内容由此可见一斑,为发现中考样本卷考查内容与教科书文言字词内容的联系,我们以88套样本卷为例,同时统一计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版教科书中的字词注释以及课后习题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并将两者加以比较。
  
  2005至2008年舶套样本卷中,除去重复字词不计,共考查文言字词251个,其中有164个字词在三版教科书中都明确给出了注释,所占比例为65.3%;有70个字词出现在人教版、苏教版或语文版教科书中,这类字词占27.9%;另外,“邂逅、免、遣、宝、返、录、夸、设、皆、南、泻、颐、示、缚、赡、化、逼”等17个字词在三版教科书中均没有出现,所占比例为6.8%。
  数据显示,在文言字词注释的选择上,多数情况下三版教科书都“不谋而合”,但仍有27.9%的字词只在某一版或某两版教科书中出现。这与三版教科书共同篇目不同有着较大关系,人教、苏教、语文三版教材中共出现文言语段85篇(含文言白话小说,不含诗歌),其中共同篇目仅21篇,绝大部分属于不同篇目,这成为各版教科书选词不同的一大原因。另外,即使篇目相同,不同版本教科书也在字词注释上出现了细微差异,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选词不尽一致。
  在三版教科书中都没有出现的字词比例是最小的,仅占全部字词的6.8%,而这一部分更值得我们推敲。从出现时间上看,这17个三版教科书中都没有明确注释的字词遍布于样本卷中,并没有在时间段上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17个字,除方位词“南”考查了两次以外,其余16个在4年中仅考查过一次。这些字词大多出现在中考试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部分,在这17个字中,除了“宝”和“泻”出现于三版教科书都选录了的篇目《醉翁亭记》,“录”出现于《送东阳马生序》与《鸣机夜课图记》外,其余字词都出现在三版教科书未载入的篇目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本是让教师和学生都倍感挠头的难点,但是从实际难度来看,出自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困扰。相较于一些三版教科书中都明确标示的字词解释,四年来出现于样本卷却未在三版教科书中现身的文言字词显得更为容易,“邂逅、免、遣、返、皆、示、逼”等字词实际上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并无明显区别,不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由此看来,教材外的文言字词尚不足以成为学生阅读中的“拦路虎”。这些内容,与其说是考查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倒不如说是要求学生能活用文言字词。
其他文献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历经十年的大规模实验,多次的反复修改,这个标准(以下简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终于在2011年定稿了,它将成为1949年以来,由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份正式定稿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这以前的,都是“试行”“暂行”“实验稿”。  如果以十年为一周期,那么今后的十载,中小学语文课程会有哪些变化?着眼2021年的语文课程发展,可以设想哪些实验
在写作教学方面,语文新课标与以往大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对想象力和个性的强调。如小学阶段要求“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初中阶段要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高中则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虚构和想象是文学审美地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因此,新课标对想象表达的重视,是对写作的“文学性”的重视。这是个
魏本亚: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学习方式变革的理念,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您认为国家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学习方式的问题呢?  王光龙:21世纪中国语文课程改革是在世界课程改革大潮中进行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吸收了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是有借鉴价值的。这次改
一、背景说明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建构起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试图成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以及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进行积极的引导、点拨,努力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    二、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精品,也是语文教材的经典。长期以来,对该文的分析多停留在烛之武的说话艺术上,强调烛之武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让濒临灭绝的郑国化险为夷,以此成就了一场外交史上的奇迹。的确,孤身一人,深入虎穴,说退强敌,是要有点勇气与谋略的,但如果把秦国退兵的所有功劳都归于烛之武,未免有些武断,因为秦国退兵显然是经过一番权衡的,烛之武只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说客而已。本文试图从社会背景
人们在工作或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所有的疑难都是一个未知数,解开了这个未知数,就会给解难者增加一些知识,所以疑难充满着诱惑力,激励着追求知识的人去探求它的奥秘。我在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时,经常碰到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方面的疑难,有的词语看上去似乎非常微小、无关紧要,但如果不就这一词语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加以沟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诠释,就会影响到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比如《殽之战》一文,写秦穆公“素服郊
鲁迅小说《离婚》中有“屁塞”一物。何为“屁塞”?《离婚》注释:人死后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据说可以保持尸体长久不烂,塞在肛门的叫“屁塞”。  《离婚》中,地方权威人士七大人手中总拿“一条烂石”,并不时地在自己的鼻旁擦拭几下。那劳什子就是“死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屁塞。只可惜七大人手中所拿的屁塞刚出土不久,乃是“新坑”。这屁塞是七大人的  个道具,一个符号,它是与七
说明性文章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试材料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试题的质量。笔者以2009年全国44套中考语文试卷为研究样本,考查了102篇现代文。这102篇现代文中有说明性文章30篇,本文即以这30篇说明性文章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中考语文说明性文章测试材料的选择趋向。    一、测试材料阅读量与阅读    时间:多少适宜  这30篇说明性文章,字数处于286字至1456字之间(
孙郁,1957年出生于大连。1975年毕业于辽宁复县22中。后到乡下插队,1979年至1982年在复县文化馆工作。1988年毕业于沈阳师院中文系,文学硕士。在《北京日报》做过十年记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兼鲁迅博物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主要著作有《鲁迅与周作人》(1997年)、《百年苦梦》(1997年)、《鲁迅与胡适》(2000年)、《文字后的历史》(200
近年来出现一个新词语,先是在网上流行,后来进入一般的纸质媒体,它就是“爱国贼”。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在感觉新颖之余,曾为之一愣。因为“爱国”是令人尊崇且值得大力提倡的一种高尚品行,“贼”是人人痛恨的卑鄙小人,犹如过街老鼠。在一般意义上,它们是对立的,水火不相容。可是现在它们竟然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指称语,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从语法方面来看,“爱国”既可用为动词,也可用于表示指称(即指称该动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