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需求是一片蓝海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市场消费结构分化,还是实现产业升级,高端产品品牌的打造,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契机,也是责任。
  
  市场需求呼唤高端品牌
  
  无论是美国迈克尔·西尔弗斯坦与约翰-巴特曼所分析的中产阶级的“趋低消费”、“趋优消费”两极化(见《顾客要买什么》),还是大前研一所分析的消费结构的“哑铃形”分化(见《M型社会》),都传递出一个信号:“穷人”的钱与“富人”的钱最好赚。
  品牌营销,就是满足消费欲望的稀缺资源,在中国很多消费领域,高端需求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奶业中蒙牛的特仑苏、伊利的金典奶,白酒行业水井坊、泸州老窖1573,日化行业百草集的成功都是一个信号。
  
  产业升级需要高端品牌
  
  “价格战之王”,这是20余年中国市场营销历史赋予中国企业的一顶“桂冠”。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从自己头上摘下这个帽子。这个希望最直接的动机,固然是对利润的追求,但它折射出来的,实际上是中国市场整体升级的背景: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和全球经济融合,中国乃至中国企业传统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企业奉行低价战略的基础开始动摇。如果说这个变化是一种威胁,那么另一个变化则在威胁中蕴含着机会——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城市消费者、年轻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中,对产品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等非物质因素的追求日益提升,他们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物质属性,也开始关心产品的精神属性。当消费者的评判标准发生改变时,忽视这个变化,企业将被紧缚在“微利”的十字架上;而抓住这个变化,就可能开辟一片新的沃土。
  怎样成就一个高端品牌? “高价位+高诉求+大广告”的三板斧就能够见效吗?所谓“成功”抑或“境界”的品牌包装就能够博得认同吗?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道路,决不是简单模仿可以铺就的,尤其是在已有先行者成功占位的形势下,更要辨识那些真正打动消费者的品牌基因,去发掘消费者意识深处隐藏的心弦,拨动它。
  打造高端品牌,这是一场中国企业的实践活动,一场挑战。
其他文献
手机广告沦为大众眼中的“过街老鼠”,并不只是源于这个行业的混乱与盲动,在一片乱象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对商业模式的设计模糊。手机广告本身的生命力不会被乱象抹杀,但是它显然需要更严谨的商业思维和模式创新。  “携程”作为旅游行业的反向整合者,其模式一直被视为web2.0时代产业链各方共赢的经典模式。随着手机从话音通讯工具向多元化大众媒介的形态演变,适合于移动通信产业的全新商业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基
期刊
对手有优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手的优势被隐藏了起来,你最终被打败了,可能还得不出失败的教训。而这往往是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出相似的答案:规模、品牌、核心技术。并且我们曾经很欣慰于此,因为本土企业早已找到了应对的招数。  对于跨国公司的规模优势,本土企业发明了“用速度战胜规模”的招数。“谁说鸡蛋不敢碰石头,关键是能否给鸡蛋一个足够的速度。”TCL、海尔、华为都不
期刊
1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足够长了,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的变革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序曲而已。所以,跨国公司在华的10年史,其意义也许要到未来才能够真正公正地评价。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能够单纯从经济上看跨国公司这10年。  事实上,经济上的好处我们不难评价。在原外经贸部提供的数据中,到本世纪初,外商投资企业就业的人数约3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1/10左右,纳税额占全国工商税收的16%左右,工业
期刊
在我看来,外企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工业化进程;中国贸易顺差。只是这三大影响绝非正面的,而是意味着三大掠夺性破坏。只是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    对高校人才的掠夺与垄断    目前,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都首选外企职位。甚至在同类职位中,即便民营企业提供较高一点的待遇时,他们仍然首选外企。这是外企对中国人才的掠夺与垄断所致。  我们看到,在北京、广州、上
期刊
一位同仁刚从一个分公司转调到另一个分公司,谈起这几天的感想,他脱口而出,说这个分公司的人很辛苦。  为什么用“辛苦”而不用“努力”来形容新团队呢?“努力”是个好名词,是发自内心的投入与付出; “辛苦”是个坏名词,有种被环境压迫、工作超负荷、身心疲乏的涵义。  同样都是工作,主动的付出叫努力,被动的投入叫辛苦。同样都是流汗,努力工作会带来内心充实,辛苦工作会带来身心疲惫。关键在于主动或被动,在于自
期刊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成熟产业的高速增长状态已然结束,企业及产业链均进入低速发展的微利时代。对此,彩电业最为明显,当今国内彩电企业均很难像以前那样每年都有3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也很难有10%甚至更高的利润率,几乎所有彩电企业都碰到了“天花板”,规模难以进一步高速增长,盈利难以进一步提升,为此,企业必须实现转型。  从企业内部来讲,转型的根本目标是要提升企业的内部营运效率。要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
期刊
记得几年前《中国企业家》在报道国内某企业的流程再造时称该企业流程再造三年多,组织结构被打破40次,重建了40次。我们难以想象,这样的再造,这样的转型除了给企业带来一次次内部的动荡,还能带来什么。  我愿意把一个好的企业理解为始终处于主动变革中的企业,转型对于它,从来都不是一个突发的主题,而只是在警觉之中对于姿态的适时调整一一任何时候,企业都不能背向市场,远离顾客。  当然,它也不太会引起媒体的聚焦
期刊
企业必须组建一个专家级的营销团队,建立高层次的“营销策略职能”,站在整体的立场上,从事营销策略和管理规范的研究,从而使营销中心总部获得策略的引导力量以及“策略中心”地位,使营销体系获得内在的统一性,逐渐理顺“营销策略、市场策划和分销管理”三位一体的“营销职能结构”,理顺营销中心和大区、分公司之间的关系。    强化营销策略的引导作用    策略是生命线,离开了整体营销策略的引导,营销中心就会失去“
期刊
天变,人变,道亦变。如果把企业模式看作“道”的一种,那么,环境变了,消费者变了,模式也就要发生相应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认为一个成功企业应该注重5种模式转型。    采购模式:由一国向全球转型    每个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做起来的,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视线往往只能在本国内逡巡。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一些企业及时转型,把采购触角伸到全球,走上了一条“用全球资源做全球市场”的道路;而另一
期刊
前些年以减少浪费、降低风险和提高效率为宗旨的六西格玛等管理方法,在许多大公司的高层会议室里红得发紫火得要命。但如今,六西格玛被发现、被证明本质上具有扼杀创意、阻碍想象等严重弊端。随着六西格玛热潮的降温,企业重新燃起了创意和想象的热情。就连当初推行六西格玛的急先锋——美国GE公司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过去是宗教狂热般地强调效率和分析,现在则极力推崇“梦想启动未来”,其口号是:“Imagina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