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过程不只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言表达训练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培养情操的教育过程。依据作文训练的特性,遵循作文教学规律,并抓住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契机,激发学生关注家乡,深入观察和了解家乡的热情,是农村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和优势。多年来自己的做法是:
一、以拟题为契机,诱发乡土意识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命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兴趣,培养情感。首先要多出农村题材的文题,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习作,我们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去多写写农村和家乡。其次要注意拟题的激情技巧,把作文题出在点燃乡情之火的心口上去。例如:布置学生写“乡情”、“我的家乡”一类题目,总以为学生应该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可是,他们写来写去,不是抽象的乡思、乡愁,就是“希望的田野”、“勤劳勇敢的人民”之类,空洞矫情,千篇一调,让人不忍卒读。仔细分析发现不能出抽象的大题,也不能出赞美型的题。让学生空喊“家乡美”、“家乡好”,反会麻木其丰富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文题应抓住一方水土的具体特点来出,要让学生能正视家乡的落后,了解家乡的变化,更主要的是使他们看到家乡的未来,激发其投入家乡建设,改造家乡山河的壮志。于是又拟出“家乡的洋芋”、“父亲的背篓”、“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家乡,我为你添一笔”、“再回首,山坳上的乡校”等一类文题;有时是提供一则具体而典型的乡土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作文,这种拟题方式,较好地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动笔的积极性,激发了乡土情感。
二、以指导为契机,强化乡土体验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的了解认识中加工和锻造乡土情感。学生写起家乡的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生活缺乏关注,总是把事情和自己割裂开来,物是物,我是我,在写作中出现情感缺失,只是客观的叙述事情的始末,就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清它的级数。作文指导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际观游和实践情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从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向你介绍一个有趣的老乡”、“你会唱几首乡谣”、“能讲几个家乡的故事传说?”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氛围,增进乡土情感。
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乡村生活积累。有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的作文时,同学们感到很棘手。一位同学抓着脑袋:“家乡真正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这话叫我也一时不好回答,因为我不了解具体情况,但猛然一想,洋芋不是很有名吗?不是称为马铃薯之乡吗?便趁机诱发:“我们这里种植最多、产量最高的是什么?”“洋芋!”很多同学几乎是不约而同。“那倒是很多,漫山遍野都是,还办了洋芋加工厂呢。”同学们似有所悟的回答。还进一步引导联想、思考、分析,前面那位叫没什么好写的同学终于写出了《家乡的洋芋》这篇感情真挚,内容具体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其他的同学,有的写出《穷山沟里走出的院士》,有的写《只有山歌迎亲朋》、《书画之乡》等,他们都能从一个角度去发掘并表现家乡的骄傲。
情感富于传递的信息功能,“教师要感动人,就必须自己先燃烧。”在作文指导时,教师还应以情激情,以自己的情操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在作文指导时,以自己的作品和“下水文”作范例来激发乡土情思,开导思维,我将自己写的《山村》、《昨天的故事》印发给学生读或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三、抓评改契机,深化乡土情感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一次,出了道展望家乡未来的作文题,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山村巨变》,文中写贫困山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修梯田到科学种田,从家园建设到景象一新的母校,联想合理,展望具体,而且文字表达流畅。乍一看,文章符合写作要求,而且还写得不错,但在评讲时,教师这样提醒全班:“这位同学的作文对家乡变化的描写是成功的,其展望也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的。但是,作者切入的角度是把自己当成了家乡建设的一个局外人和‘看客’。大家别忘了家乡的腾飞和变化,应少不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也正是有了你们这样一批知识人才的参与,家乡的变化才显得更加可信。如果作者能这样去构思,文章的主题会更深刻,现实意义会更强。”听了这段讲评,同学们豁然开朗,又组织展开讨论,不少学生纷纷挖掘出自己潜意识中“献身家乡”观念谈薄的病根子,意识到热爱家乡就是要献身家乡的道理,从而深化了学生的乡土意识。
同时,乡土情感的丰富,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对培养农村学生乡土情感至关重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而且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责编 雷 艳)
一、以拟题为契机,诱发乡土意识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命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兴趣,培养情感。首先要多出农村题材的文题,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习作,我们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去多写写农村和家乡。其次要注意拟题的激情技巧,把作文题出在点燃乡情之火的心口上去。例如:布置学生写“乡情”、“我的家乡”一类题目,总以为学生应该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可是,他们写来写去,不是抽象的乡思、乡愁,就是“希望的田野”、“勤劳勇敢的人民”之类,空洞矫情,千篇一调,让人不忍卒读。仔细分析发现不能出抽象的大题,也不能出赞美型的题。让学生空喊“家乡美”、“家乡好”,反会麻木其丰富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文题应抓住一方水土的具体特点来出,要让学生能正视家乡的落后,了解家乡的变化,更主要的是使他们看到家乡的未来,激发其投入家乡建设,改造家乡山河的壮志。于是又拟出“家乡的洋芋”、“父亲的背篓”、“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家乡,我为你添一笔”、“再回首,山坳上的乡校”等一类文题;有时是提供一则具体而典型的乡土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作文,这种拟题方式,较好地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动笔的积极性,激发了乡土情感。
二、以指导为契机,强化乡土体验
作文指导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首先,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的了解认识中加工和锻造乡土情感。学生写起家乡的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生活缺乏关注,总是把事情和自己割裂开来,物是物,我是我,在写作中出现情感缺失,只是客观的叙述事情的始末,就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清它的级数。作文指导要引导学生“因地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际观游和实践情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从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向你介绍一个有趣的老乡”、“你会唱几首乡谣”、“能讲几个家乡的故事传说?”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氛围,增进乡土情感。
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乡村生活积累。有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的作文时,同学们感到很棘手。一位同学抓着脑袋:“家乡真正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东西。”这话叫我也一时不好回答,因为我不了解具体情况,但猛然一想,洋芋不是很有名吗?不是称为马铃薯之乡吗?便趁机诱发:“我们这里种植最多、产量最高的是什么?”“洋芋!”很多同学几乎是不约而同。“那倒是很多,漫山遍野都是,还办了洋芋加工厂呢。”同学们似有所悟的回答。还进一步引导联想、思考、分析,前面那位叫没什么好写的同学终于写出了《家乡的洋芋》这篇感情真挚,内容具体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其他的同学,有的写出《穷山沟里走出的院士》,有的写《只有山歌迎亲朋》、《书画之乡》等,他们都能从一个角度去发掘并表现家乡的骄傲。
情感富于传递的信息功能,“教师要感动人,就必须自己先燃烧。”在作文指导时,教师还应以情激情,以自己的情操和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在作文指导时,以自己的作品和“下水文”作范例来激发乡土情思,开导思维,我将自己写的《山村》、《昨天的故事》印发给学生读或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
三、抓评改契机,深化乡土情感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环节,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时机。一次,出了道展望家乡未来的作文题,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山村巨变》,文中写贫困山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修梯田到科学种田,从家园建设到景象一新的母校,联想合理,展望具体,而且文字表达流畅。乍一看,文章符合写作要求,而且还写得不错,但在评讲时,教师这样提醒全班:“这位同学的作文对家乡变化的描写是成功的,其展望也是建立在对家乡的热爱,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的。但是,作者切入的角度是把自己当成了家乡建设的一个局外人和‘看客’。大家别忘了家乡的腾飞和变化,应少不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也正是有了你们这样一批知识人才的参与,家乡的变化才显得更加可信。如果作者能这样去构思,文章的主题会更深刻,现实意义会更强。”听了这段讲评,同学们豁然开朗,又组织展开讨论,不少学生纷纷挖掘出自己潜意识中“献身家乡”观念谈薄的病根子,意识到热爱家乡就是要献身家乡的道理,从而深化了学生的乡土意识。
同时,乡土情感的丰富,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对培养农村学生乡土情感至关重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而且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