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da123sas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时代的雪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教康第一的新概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前言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最优化。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交流法。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情况,做到心中无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4、诱导法。心理研究表明,當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感染法。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同学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了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教师还要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使运动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效果。
  6、自我暗示法。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的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2007〕7号文: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 杨学究;;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科技信息;2010年31期
  [4] 吕晓标,程正良;论体育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杨凡;;浅谈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其他文献
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认同,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由于受多年来受应式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营的体育教学,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并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极其不利的。面对经济条件、场地器材等硬件条件相对差等诸多现状,作为体育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教学的地区优势,协调好师生关系,做好农村体育教学工作  
期刊
新课改后,我们的教材换了。新的教材打破了原来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再以时间为线索,而是转变为更加具体的专题性质的授课模式。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课标要求历史教材进行了重新编
期刊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法》关于“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性质特点”中提到,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道德、纪律的教育”。在小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而语文教学则又担负着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总览全套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每一首诗,每一幅图,无不包含着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良好品德。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性质和特点的简要描述,提出了在教学中应该着眼于教书育人,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与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着力培养爱自己、爱社会、爱祖国的具有全面素质的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有用之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三结合”;个人成长;社会需要;祖国命运  一位曾在“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集中营中遭受过非人折磨的幸存者,战后辗转到
期刊
【摘 要】利用来宾第六中学过去近三年中的一些实例,围绕有效教学的内涵分享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阐明推动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条件、原动力、助推剂。  【关键词】爱;严;智慧;素养;品格  来宾第六中学是来宾市令市人瞩目的一颗新星,它建校的特定意义、它校舍的庞大、它教师和校长的特殊组合、特别来源;它办学理念的新颖、复杂、艰难;它那种想从骨髓里转变师生教学观念,致力课改前卫的努力过程……无一不是来宾市人关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班主任这个活,是个需要用心制造智慧和智谋的精细活。这点感触是从万玮的《班主任兵法》里深刻感知的,因为它不仅是一本记述了作者担任班主任期间与学生 “斗智斗勇”的教育故事反思集,而且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无不充满智慧,充满心与心的交流,不禁让人感慨:现代的教育还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社会时代在更新,学生时代也在改变,要
期刊
【摘 要】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逐步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提高在校学生的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我国实现兴国安邦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是跨世纪的产物,同时素质教育也是教育体系本身的发展需求和自身改革。  【关键字】初中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素质教育;渗透  前言:素质教育是指利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
期刊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时,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一步一步训练学生,对学生的要求逐步提出,慢慢拔高要求,不能急于求成。如:学会倾听;培养说的能力;掌握协作、帮扶的方法等,都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  【关键词】计划;逐步;效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修正,逐步逼近客观事实或真理的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需要让学生充分去经历,去体验,去回味,去思考。而
期刊
【摘 要】高三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心理负担很大,在自尊心、自信心等方面容易受到严重挫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对此,本文以一名高三学生的心理转化为案例,通过分析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成因及危害,探索出改进的方法举措,指出在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激励学生的人格因素,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及促进家校联合等手段是走进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转化的有效方法。
期刊
【摘 要】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全面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创新教育有效的推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