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9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即生活,这是大家熟知的。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较高的层面。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学引领到行云流水般的境界,才能将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活化为“生动感悟砺行”的心灵撞击与熏陶。作为一名从事基础学科建设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的主要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着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是课改的要求、时代的呼唤。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如果我们的语文知识积累厚实,语文能力很强,对母语有深厚的情感,文学审美情趣高,文化视野开阔,那么就具备了很高的语文素养。反之,则是语文素养低下的表现。我们的语文素养究竟又有多少?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扪心自问:如果自己都不曾积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又怎能传达给学生新的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假如自己都没有看过多少经典名著和名人新作,仅凭当初求学时的那点老本、那点少得可怜的积淀,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假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甚至还会碰到一些拿不准吃不透的棘手问题,又怎能教出语文能力很强的学生呢?
  语文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必经之路就是做学习型的教师。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到底都受其教育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也难免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由于语文课程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而有的教师为了强化知识的掌握,往往不自觉地淡化了学生的体验探究过程,把自己理解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以为“落到实处”,以求“心安理得”,这是与“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相违背的。究其实质,无非是“穿新鞋走老路”而已。这就告诉我们,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深入学习教育理论,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姿态和超前的思维指导自己的教学。那种扼杀个性与创造的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根本革除。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多听专家讲座,多领略名师课堂教学风采,多关注语文教育教学新动态,积极参与学校及各级部门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信息来源丰富了,参考系数多了,思路广开了,然后博采众长,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进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强化专业素质
  一要精读专业书。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就现代教学论而言,教师具有一桶水并不难,问题是这桶水应该是既有传统精华又有现代气息的活水。教师应比学生具有广而深的专业素养,对于知识不只是积累多,而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才能融会贯通。所谓高屋建瓴就在于此。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一桶水”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知识不断更新,使自己在教学中能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作为教师,要精读专业书,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不断地充实新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由于职业性质的需求,“书必读,必读书”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多极世界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以知识充实大脑,用智慧浇灌思维。在短短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尤其是在教学中陷入迷茫时更明显感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读书学习,我在书中找到了自信,走出了教学中的失落和迷茫,并在课堂教学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终于明白,生命是一段不断学习的美好历程,人生的路上处处有美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改中发挥作用,展现才华,专业水平就必须不断攀升。”可见,教师的专业水准与课程教材改革是成正比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语文教师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就托不起语文学科这片蓝天。“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一个教师因知识储备不足,难免在教学过程中捉襟见肘。
  只有潜心钻研专业知识,领悟专业知识的内涵,感悟学科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打下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要博览群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英]莎士比亚)不光多读专业书,还要博览群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涉猎广泛,拓展知识面,掌握丰富的课外知识,汲取书中的思想精华。这样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又可以提高教师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遇到教学中的知识链接问题和学生突发性提出的问题时,也才能信手拈来并迎刃而解。例如有位教师教授《黄河颂》一课,在品读第四诗节“黄河的精神”时,抛出一个拓展问题:“回顾远古的沧桑岁月,历经抗日战争的腥风血雨,迈进如今的文明时代,那么这种民族精神是如何在华夏子孙身上发扬光大的,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纷纷举手作答,有的举出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有的列举抗雪灾、抗地震的事例;还有奥运精神……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一位戴眼镜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最崇拜霍元甲和林则徐,他们的作为最能体现黄河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请问老师:霍元甲和黄飞鸿是不是同一朝代的人?霍元甲出生在什么地方?他们二人见过面没有?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了,第二问的确拿不准,第三问就更没把握了,此时,老师只得转移目标,请其他同学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帮助帮助这位同学,巧妙地掩饰了课堂的尴尬。所以说,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不再单是固步自封的语文教学,而需要各学科资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教师更要加强学习,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以不变应万变。
  三要细读文学作品。为了更好地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还得细读富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当代优秀作品,譬如学生应当读的,喜欢读的,适合读的,教师都要去读。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运用语言的范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而教学时那种把一篇篇优美的作品分解成一堆堆零碎知识的教法,就是执教者缺乏必要的文学素养低效应付的结果。如果语文教师具备了比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那么他的教学就会如清幽雅致之花香,散发出一种持久的艺术魅力。
  三.提高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要用丰富的人格魅力吸引并打动学生。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最好的“教科书”,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要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特殊魅力。所以语文教师的人格与风格在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教师独立的人格与风格作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诱因,在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精神引导作用,犹如一股强劲的力量推动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如果学生深深地被教师人格魅力所吸引,那么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如源之水,永不枯竭,他们所学到的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做人的道理。这种心灵的撞击与熏陶会使学生一辈子受用。
  怎样才能充满情感,富有人性,富有人格魅力呢?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欲正人必先正己,欲立人必先立己。”现行教材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并提,将人性问题、生命问题、人类终极关怀问题之类的文章选进中学语文课本,旨在唤起当今社会的人文关怀,回归到人类本身的诸多问题上来,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有理由在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长河中追求一种善的境界,找到人文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我们教授的对象是蓬勃的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想告诉我们,要把学生当人看,他们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灵动的、富于激情与活力的生命。可在目前的应试教育面前,学校与学校竞争,班级与班级竞争,学生与学生竞争,学校就像一个竞技打斗场,上演着一幕幕“优胜劣汰”的戏剧。以牺牲学生的时间优化考核的成绩赢得老师生存的空间,这种功利味十足的手段着实该摒弃。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年年月月天天奔走在教学第一线,永不变更的课堂,平淡的生活,周而复始地批改作业,是不是也会消磨我们的锐志,钝化我们的思维,淡化我们的情感?而我们服务的对象是那么的青春年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学习怎样尊重、关爱生命;学会怎样珍惜热爱生活;学会怎样永葆一颗年轻的心。鉴于此,我们语文老师必然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在社会变革广泛迅猛的今天,语文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化、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只要具有诗人般的气质、思想家的头脑、雄辩家的口才,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就能承载起教育事业明天的希望。
  
  张华珍,教师,现居湖北鹤峰。
其他文献
当今文坛散文以其独特的形式,在所有文学作品里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反映的问题大到人间大事,小到“我”之偶得。但不管怎样,每篇散文都会向读者表达一个思想主题。而读者特别是高中学生在把握散文的思想主题时却十分患难。许多有经验的学者已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多种方法。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通过作品的中的重点语句来探索散文的主题。而这种语句必须与“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密切相关,甚至能充分
所谓“动动宾宾”式,即一单句有几个动词带几个宾语的语言现象。(作单句结构分析时,动词下划“—”,宾语下划“﹏”)先看下面的三个句子:  1、只要我们善于团结、教育和依靠工人和农民,我国就一定会要出现一个普遍高涨的爱国增产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4页)  2、研究教学改革,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宋仲鑫《新订中学教学语法释要》天津教育出版社)  3、在新形势下,
《学记》云:“君之教也,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它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的开导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寻找规律,有发现,有创新。这一教学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倡导的素质教
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自由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分值加大,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
创新是潮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一直就在创新中前进着。现在人们把“创新”喊得响一点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空喊创新,更不能一说创新就对原有的全盘否定,这样做是不妥帖的。以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为例,你不能一提创新就否定过去讲过的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谋篇等等。作文写作行文基本规则、基本要素等,就像是理科的公式、定义一样,是解题必不可少的凭借依据。老师布置作文时所要求的“
在创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在此笔者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点肤浅的认识,并简要介绍一下本校所进行的实践。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
我们一群人  陆陆续续聚集到江边  在一个矶头上祭奠先人  平静的江面  浪头突然就涌起来了  过后舅舅说  当时他正在祭告舅母  我来看你了  就出现了浪头翻滚的场景  舅舅托她照顾  他的父亲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  他没有说  让舅母也照顾一下我的父亲  我一想也对头  父亲一辈子好闯荡  现在没有一块墓地需要他困守  他是逆流而上回了重庆老家  还是在大海上到处游荡  我想他都不会再守在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和文学涵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展示学生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它是学生作为“人”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字外化显现。“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作文教学闪耀出人文光彩。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佛家学说和道家文化倒是常常以“鬼”来对人实行劝谕和警告。鬼,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被称做灵魂,远没有中国文化中那么多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