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民收入收敛性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回归模型,对安徽省17个市1998-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及3大区域农民收入不存在σ收敛,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当引入结构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时,农民收入也并没有呈现出条件β收敛趋势。
  关键词:农民收入;σ收敛;β收敛;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8-03-02
  收入收敛性假说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论。自该假说建立以来,对现实中收入收敛性的研究一直都是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Barro等人 [1]采用增长回归法实证研究了美国各州的人均收入收敛性。Biswajit Banerjee等人 [2]则对斯洛伐克地区进行了研究。相对于国外学者,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夏龙等人 [3]运用回归法对我国省际间人均收入收敛性进行了检验。陶应虎 [4]和陈素琼等人 [5]则分别针对江苏和辽宁地区的农民收入收敛性做了实证研究。
  安徽省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起源地之一,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省。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及各地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等现象。本文在收入收敛性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安徽省农民收入的收敛性特征。这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安徽省农民收入的发展趋势,进而为缩小区域收入差距和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平稳可持续地较快增长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1 模型简介
  收入收敛性理论是对收入差距发展长期趋势的一种预测,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均衡的一个概念。根据研究方法不同,收敛性主要可分为两类:σ收敛和β收敛。
  (1)σ收敛是指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随时间推移而减小的情况。其检验方程为:
  (2)β收敛又可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两种。
  绝对β收敛认为区域人均收入增长与期初人均收入水平呈负相关,无论地区的初始经济条件如何,随时间推移都将收敛于同一稳态水平。收敛系数β表明贫穷区域追赶富裕区域的速度,其值越大表明收敛速度越快。其检验模型为:
  条件β收敛认为不同区域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具有不同的稳态,初始经济落后的地区不一定能赶超富裕的地区。在方程(2)中加入一些控制变量后,可用于检验条件β收敛:
  2 实证检验
  本文样本选取的是《安徽统计年鉴》1998-2010年安徽省17个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数值。文中*、**、***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括号内为t-统计量的值。
  2.1 σ收敛 由图1显示,整体上,安徽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σ值呈波动上升趋势,不存在σ收敛。分区域看,皖南和皖北地区的σ值波动较平缓,而皖中地区在1998-2003年时期内的波动较大,但3大地区2010年的σ值均大于1998年的,且均小于全省的σ值。这说明3大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区域内农民收入差距要大于区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
  
  图1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σ收敛判断
  2.2 β收敛 对σ收敛的检验只能说明安徽省农民收入在水平上是否存在趋同,并不能说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是否在增长率上比发达地区高。因此,有必要对农民收入进行β收敛检验。
  2.2.1 绝对β收敛 从表1看,在各显著性水平下,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分区域分时间段看,安徽全省及3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这些都说明了农民收入收敛很可能是有条件的。
  2.2.2 条件β收敛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在模型Ⅰ中加入以下结构控制变量:反映农业产业结构的NS,用农业总产值/第一产业产值表示;非农就业率FS,用1-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乡村从业人数表示;城市化率C,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估算;n是农村人口增长率;财政支农力度用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g表示。模型Ⅱ中加入了地区虚拟变量Di,[D1=1,皖北地区0,其它地区],[D2=1,皖南地区0,其它地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在模型中加入结构控制变量时,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并没有表现出条件β收敛。当加入地区虚拟变量时,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没有表现出“俱乐部收敛”。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收入收敛性理论,本文研究表明,安徽省各市及3大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仅不存在σ收敛,而且也没有表现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同时还发现:
  (1)除1998-2000年外,其余时期,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民收入都有负向影响,而非农就业率对农民收入有正向影响。所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并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农民就业渠道,鼓励农民从事非农行业,都能大大提高农民收入。
  (2)城市化率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为正,而农村人口增长率对安徽省各市农民收入的影响却不明显。因此,在现有人口政策的前提下,消除户籍限制,积极促进农业劳动力流动,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3)在各阶段,g变量的系数都为正,但整体上却为负,这可能是因为各地财政支农的效率低下和政府政策的偏斜不同造成的。故政府在加大支农力度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提高支农支出的效率和支农结构的调配,根据各市具体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防止盲目追求量而忽视质的浪费。
  (4)当在模型中加入地区虚拟变量时,安徽各市农民收入并没有表现出收敛趋势,这说明按照传统的地区划分标准,3大地区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应该考虑按各市经济发展水平等新的标准重新划分区域,使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俱乐部收敛”,这也将有利于政府政策的统一调配和施行。
  参考文献
  [1]Barro,Robert J. and Sala-i-Martin,Xavier.Convergence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2):223-251.
  [2]Biswajit Banerjee,Mariusz Jarmuzek.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the Slovak Republic [J].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2010(52):379-403.
  [3]夏龙,王兆洋.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C]. 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第六部分,农业技术经济,2008:421-428.
  [4]陶应虎. 农村居民区域收入收敛性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J].经济问题,2009(8):61-64.
  [5]陈素琼,张广胜,刘忠敏. 农民收入的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 经济问题,2011(7):65-69.
  [6]郭爱君,贾善铭. 经济增长β收敛研究:基于西部地区1952-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4):123-130. (责编:陶学军)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植物内生放线菌SF4和SG2的抗菌活性,获得具有更好生防效果的工程放线菌,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SF4、SG2和SC1进行融合,
摘 要:介绍了速生法桐扦插育苗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苗圃地选择、整地作畦、扦插育苗、苗期管理等。  关键词:速生法桐;扦插;育苗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127-02  速生法桐是悬铃木科悬铃木属优良新品种,因其具有适应性强、移栽成活率高、耐修剪、易造型、成荫快、抗污染等特点,在绿化领域应用广泛,素有“行道树之王”的美誉,栽植基地主要集中在
该文以遵义医学院食品营养学课程改革为例,探讨了为突出“医学特色”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并对改革效果进行了考察。
摘 要:通过以花叶橡皮树花泥苗按水培营养液循环的方式种植,对比常规种植方式,探索花叶橡皮树采用水培方式种植的效果。结果表明,花叶橡皮树花泥苗水培种植效果较常规种植好。  关键词:花叶橡皮树;花泥苗;水培种植  中图分类号 S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48-02  橡皮树(Ficus elastica)又名印度榕、印度橡皮树,为桑科榕属常绿乔木,原产印度及
通过设置1.43万穴/667m2、1.25万穴/667m2、1.11万穴/667m2、1.07万穴/667m2、0.83万穴/667m2等5种中稻栽插密度处理,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成穗率降
摘 要:杨树团状造林是根据杨树的生长习性和平原农区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的实际情况,经多年实践探索较为适合平原农区开展推广应用的杨树造林模式,可较好地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农作物的影响,实现农、林、生态多赢的局面。  关键词:杨树;团状造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125-02  杨树是我国北方
畜牧兽医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模式对畜牧兽医类人才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发挥
摘 要:以昆山市为例,针对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合理规划,建立耕地保护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田容田貌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建设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农业发展长效机制的相应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长效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7-10-02  江苏省昆山市地处长三角
针对东海县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在传统
摘 要:国家南方2011年甘薯新品种龙岩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龙薯14和泉薯10号适宜作淀粉及优质食用型甘薯在类似闽西生态的地区推广种植。金薯2号适宜作食饲兼用加工型品种。广薯205需避开在蔓割病区种植。  关键词: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1-02-32-0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在我国农作物生产中,甘薯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