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到地处偏远的辉南县朝阳镇马家岭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路、崭新的铁栅栏、新砌筑的边沟,公路边是新上的广告牌项目、新成立的果蔬种植合作社……如今,马家岭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村里的贫困人口年收入达到了3430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在我们身边,像马家岭村一样“蝶变”的贫困村比比皆是。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化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精准发力拔“穷根”。2018年,全市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计划脱贫4000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9%,28个贫困村“摘帽”,占贫困村总数的38%。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
全市结合实际,在精准上发力,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主动作为,带头到村到户、到扶贫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共同研究脱贫举措,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脱贫任务。2017年8月,通化市举办了第一书记培训班,来自省、市、县三级的73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交流了思想、交换了经验,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第一书记进行了考核,推进抓脱贫与抓党建并重,以基层党建促进扶贫攻坚。
在柳河县罗通山镇,来自吉林省委宣传部的自立村第一书记马长胜正忙着新建养鸡场的收尾工作,他说:“我喝了罗通山的水就是罗通山的人,就有责任带领全村百姓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就有责任让全村的百姓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全市党员干部干劲儿十足,不断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度,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工作。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由28077人精准调整为20743人,并按要求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和全省大数据平台,做到贫困人口“应纳尽纳、应出则出”,实现了建档立卡规范运行。同时,强化档案资料等内业管理,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备、工整、清晰。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通过建立食用菌厂,让贫困户有活干,加上集体收入30%的分红,全村收入已经达到国家最低标准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终于摘掉了。”
在通化市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各地、各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靶向治疗,立足产业就业,彻底帮助贫困人口拔掉“穷根”,走向富裕。2017年,全市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依托乡村旅游、光伏、电商等新兴业态,共实施脱贫项目385项。2018年以来,全市又计划开工建设脱贫项目316项,及时开展的“冬季行动”和春季帮扶活动,都有力地促进了脱贫项目的建设。
在这过程中,通化市注重补齐脱贫产业短板,以产业园带动非贫困村,确保每个非贫困村都有脱贫产业项目的支撑,突出特色,鼓励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着力解决脱贫产业项目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脱贫项目注重实效,坚持长短結合、大小搭配,培育好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与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造血”功能。
柳河县柳南乡西腰沟村的农民孙洪林一直有创业的想法,当包保单位省科技厅的工作人员得知他有养蜂的经历时,协调了吉林养蜂所捐赠给他10箱蜜蜂发展养蜂产业,并帮助他解决技术难题。经过两年的辛苦努力,2017年孙洪林的养蜂场纯收入已达2万元。孙洪林致富不忘本,无私向其他村民传授养蜂技术,并热心帮助解决销售难题,增强了全村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
通化市在精准脱贫推进中下实功,动员各界包保帮扶,把更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投放到帮扶工作中,拓展帮扶思路,千方百计落实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措施,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省、市、县三级联动,全市各大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帮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3位省级领导、10个省直部门包保柳河县的11个贫困村,全市29名市级领导、117个市直部门包保脱贫难度大的29个行政村。此外,通化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16个文化协会主动开展“文化扶贫活动”;驻通部队、通化武警、医院主动参与帮扶贫困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帮扶活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通化日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通化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精准发力拔“穷根”。2018年,全市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计划脱贫4000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9%,28个贫困村“摘帽”,占贫困村总数的38%。
扶贫攻坚贵在精准
全市结合实际,在精准上发力,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主动作为,带头到村到户、到扶贫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实际情况,共同研究脱贫举措,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脱贫任务。2017年8月,通化市举办了第一书记培训班,来自省、市、县三级的73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交流了思想、交换了经验,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对第一书记进行了考核,推进抓脱贫与抓党建并重,以基层党建促进扶贫攻坚。
在柳河县罗通山镇,来自吉林省委宣传部的自立村第一书记马长胜正忙着新建养鸡场的收尾工作,他说:“我喝了罗通山的水就是罗通山的人,就有责任带领全村百姓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就有责任让全村的百姓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全市党员干部干劲儿十足,不断提高贫困识别的精准度,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工作。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由28077人精准调整为20743人,并按要求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和全省大数据平台,做到贫困人口“应纳尽纳、应出则出”,实现了建档立卡规范运行。同时,强化档案资料等内业管理,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备、工整、清晰。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
“通过建立食用菌厂,让贫困户有活干,加上集体收入30%的分红,全村收入已经达到国家最低标准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终于摘掉了。”
在通化市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各地、各部门坚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靶向治疗,立足产业就业,彻底帮助贫困人口拔掉“穷根”,走向富裕。2017年,全市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依托乡村旅游、光伏、电商等新兴业态,共实施脱贫项目385项。2018年以来,全市又计划开工建设脱贫项目316项,及时开展的“冬季行动”和春季帮扶活动,都有力地促进了脱贫项目的建设。
在这过程中,通化市注重补齐脱贫产业短板,以产业园带动非贫困村,确保每个非贫困村都有脱贫产业项目的支撑,突出特色,鼓励发展休闲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的产业格局,着力解决脱贫产业项目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脱贫项目注重实效,坚持长短結合、大小搭配,培育好龙头骨干企业,完善与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其“造血”功能。
柳河县柳南乡西腰沟村的农民孙洪林一直有创业的想法,当包保单位省科技厅的工作人员得知他有养蜂的经历时,协调了吉林养蜂所捐赠给他10箱蜜蜂发展养蜂产业,并帮助他解决技术难题。经过两年的辛苦努力,2017年孙洪林的养蜂场纯收入已达2万元。孙洪林致富不忘本,无私向其他村民传授养蜂技术,并热心帮助解决销售难题,增强了全村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
通化市在精准脱贫推进中下实功,动员各界包保帮扶,把更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投放到帮扶工作中,拓展帮扶思路,千方百计落实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措施,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省、市、县三级联动,全市各大企业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帮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3位省级领导、10个省直部门包保柳河县的11个贫困村,全市29名市级领导、117个市直部门包保脱贫难度大的29个行政村。此外,通化市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16个文化协会主动开展“文化扶贫活动”;驻通部队、通化武警、医院主动参与帮扶贫困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帮扶活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通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