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好之·乐之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先生说:“《论语》如饭可餐,最宜滋补……《论语》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不磨之宝典。”《论语》的经典性毋庸置疑。国人对其的重视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央视的《百家讲坛》早已为其留足了空间;部分省市高考有限的卷面也为其开辟了“专栏”,小学生能背“有朋自远方来”的不在少数……学《论语》仿佛已蔚然成风,然而,走进我们农村高中的课堂,你会发现这里却是另一番尴尬的景象。
  一、“留守”师生,缺乏氛围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教师和学生也涌进了城市,农村教师和学生都大量流失。留下的学生大多是家庭条件不好或父母无暇顾及的,从小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有些人上高中之前从未读过名著,更不要说《论语》《孟子》这样的文言名作。另外,在高考的压力下,农村的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做数理化习题或背英语单词要比读经典“实惠”,得分来得直接而且容易。
  留下的教师一部分是年纪较大、留在农村“养老”的,学习动力不足,更缺乏教研的积极性。一部分是刚刚毕业、尚无理想去处、暂时“谪居”在这里的,这类人有理想、能进取,但缺乏教研氛围,想提高自己却不知如何提高。与城里特别是重点学校那种听课、评课、传帮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要想听一节好课,得历经请假、调课、坐车等一系列奔波。这样的师生队伍,使得名著经典很难在农村中学“安家落户”,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处境尴尬,被动应对
  作为经典,新课标的要求是“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 “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明,执教者没有可执行的目标依据,学生更不会为自己定目标,就形成了“没有目标”的尴尬处境。又因为是选读,除了选入教材的篇目之外,《论语》的其它篇目没有明确的课时安排。这种情况对城市和重点中学的影响并不大,规范的教研活动和密切的相互交流以及考试的需求,都能让《论语》教学得到很好的落实。但在农村学校就不一样了,许多教师就放任学生自读,甚至没有必要的指导。而对学生来说,《论语》中那些生僻聱牙的词句,许多都是捉摸不透的“迷言”,很难有兴趣主动去接触、探究。
  可是经典又是我省高考必考的题型,怎么办呢?一些学校就采用了被动应对的办法。一开始就把“做题”当指引,搞起了“题海战术”。这种做法事倍功半,有些学生甚至高中三年都没有把《论语》好好读过一遍,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完全来自参考书的答案,没有个人的思考和领悟,更无从谈将经典内化为个人的修养。
  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走近经典,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根本的办法。个人认为,把孔子的这句话换过来说:教师先要“知之”,之后引导学生“好之”、“乐之”,就是我们教学《论语》的思路和程序。
  一、教师需“知之”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是首先加强自身的阅读意识,成为一个勤读文学名著的人。”①教师自身的文学积淀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让学生爱上《论语》,教师应当首先爱上它、走进它,并沉浸于《论语》的熏陶中,甚而把《论语》当成立身处世的哲学,方能“传其道,解其惑”。
  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长期生活在农村,缺少浓厚的文化氛围,养成了惰性,自然就把读书抛之脑后,有些人连常用的书本都懒得翻开,更不要说读艰涩难懂的经典了。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论语》,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阅读经典名著、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有不提高自我文学素养就不能适应现代语文教学需要的危机感。只有观念转变,认识到位,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积极地投入到《论语》的研读之中,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论语》作铺垫。
  其次,要熟读《论语》,把握精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握《论语》的精华,并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从而成为课堂的“活水”,教师首先要反复阅读《论语》,熟背其中的经典语段,并根据自己体验和感悟,形成独到的、个性化的解读。
  二、让学生“好之”“乐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知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好之”“乐之”。在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底蕴之后,怎样引导学生走上好学乐学之路,就是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执教《论语》中首要思考的问题了。笔者根据自身的体验,总结了三种方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学习目标
  孔子之所以能够数十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根本原因是他志存高远,深知学习的重要。所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志向和目标,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形成其良好学习品质的根本保证。对于文化经典素养相对不足的农村学生来说,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学习目标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其明白《论语》的价值和影响力。
  笔者在学生刚接触《论语》的时候,主要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给学生讲述《论语》的“魅力”。首先从它的影响力:《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被称为“东方的圣经”;《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更是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次从它的内容:《论语》之所以受到如此“礼遇”,是因为它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第三,从学习《论语》的意义:作为中学生,阅读这样的经典可以使我们间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无形中调动起我们内心的悲悯感恩、友善信任、坚强乐观等美好情愫,潜移默化中为我们奠定牢固的人文底蕴,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并进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这样的分析《论语》在学生心目中立刻如喜马拉雅山般的圣洁和神秘,激发了他们急切的“攀登”欲望,让他们确立了为解读孔子思想、为修身而学《论语》的远大目标。
  (二)为学生重构知识网络体系
  《论语》作为经典,它有着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内容,但许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编排散乱、许多篇章语境不清、许多“子曰”不知所云,犹如一本零乱的“课堂笔记”,让人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论语》的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学者钱宁就曾对《论语》进行重新建构。   在学生初涉这部作品时,我们也应该高屋建瓴,为其“洗牌”,重新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也就是将《论语》篇章打散,再按一定的主题组合,如按 “仁”、“礼”、中庸思想、君子人格、教育思想等进行组合,也可以按治国、齐家、修身、处世等进行组合,并根据一定的逻辑性为学生列出相应的主要篇目。重构知识网络体系的最大意义,就是“以内在的逻辑性,系统而缜密地再现了孔子的思想,充分体现出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2]把散乱的章句变为有观点、有论证、有层次、有实例的文本,让孔子思想的逻辑性、深刻性赫然呈现,成为一本无需繁琐注释、人人都能读懂的经典。这样能让学生少走“弯路”,更直接、深入地领会孔子的思想,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联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思路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见,孔子是主张学以致用的。我们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如果能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现代思想观念多元解读《论语》,一定能在见仁见智的探讨中,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笔者最常用的方法是设置“无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有人说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教人圆滑处事、明哲保身,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子路可以直接说孔子“子之迂也”,而孔子又直接回敬他“野哉,由也”,这样的师生关系,你喜欢吗?……这些问题,往往能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深化了对《论语》思想的理解。
  在繁重的高考压力下,学生的学习难免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如果没有让学生尝到学习《论语》的“甜头”,是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对文中观点进行探讨,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走出文本,站在更高处审视其思想内涵。这会让学生在扩大了视野、领略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之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仅激发学习经典的动机,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3]《论语》已经在世界思想的舞台上绽放她惊人的魅力,却没有在农村中学的土壤里很好地生根发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尝试改变现状,让自己“知之”,让学生“好之”“乐之”——不仅为了高考,更为了传承千年的民族思想!
  ——————
  注释:
  [1] 谢银根《语文教师与文学经典》,《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
  [2] 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语,转引自《〈新论语〉重构经典,让人人轻松读懂孔子》 ,《江西日报》2012年7月。
  [3] 《听南怀瑾大师讲〈论语〉·前言》,许庆元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版。
  (作者单位:尤溪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田叔听说泡脚益处不少,于是习惯每天晚上泡脚。没想到一段时间后,田叔的脚越来越痒,去医院检查,竟是乏脂性湿疹。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全科医师骆小冬介绍,乏脂性湿疹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皮肤表面水分脱失,皮脂分泌減少,皮肤变得缺少弹性。该病患者皮肤可出现碎瓷样细小裂纹,常有针刺、蚁爬的感觉。  有些中老年人本身皮肤比较干燥,皮脂分泌过少,在泡脚时,由于水蒸气及药物的双重刺激,湿疹容易被诱发。有些老年人感
一位40岁的男性慢性乙肝患者,从外省赶到长征医院看我的门诊。这位患者在我面前显得非常自信,他特别坚持“人可以与病毒和平共处”的理念,并试图说服我,自以为已然成“良医”。该患者为母婴垂直传播慢性乙肝,28岁婚检时发现“大三阳”,病毒基因含量高達107,但氨基转移酶始终正常,家族上两辈人中均没有肝硬化或肝癌患者。   12年里,他饱览多部肝病科普书籍,把专家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了然于心中
上海的陆阿婆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双某品牌“老人鞋”,不久鞋子即出现开胶等问题,联系客服要求退货,工作人员搪塞几句之后便再无音信。  赵女士在某超市为母亲买了两双“老人鞋”,售前承诺“一年内鞋底开胶免费换新”,但时隔半年,鞋底就开胶断裂,赵女士前去更换,售后人员却以“开胶太少”为由拒绝更换等。   一些“老人鞋”商品频频出现在广告中,以其“安全舒适”“适合老人”的精准卖点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可是,随之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全文虽然不足200字,却很清晰地记叙了作者西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一、品读作者的“乐”  这篇山水游记是以作者的“西行”开始的。这段旅程不是枯燥无趣的,因为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所以倒很像一部山水风景片。“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
摘要:2018年全国III卷作文题在往年的作文题上守正出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是不变的,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变的。只是在形式上以三个标语的形式组成一段“非连续性的文本”材料,但其写作的要求仍然是明确的——任务驱动型写作。  关键词:命题透析;作文审题;立意角度;构思成文  一、原题回放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時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
摘要: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师要与德育结缘。德育课堂强调心灵的碰撞,力求学生敞开心扉,设身处地地体悟作者的心灵,能够心”和“心”相通;教师要让学生感知课文中的形象,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做到“情”与“情”相融。让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育德的作用。  关键词:育德;高中古文;有效渗透  “教育就是生长”“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语文的学科性质注定了语文教师要与德育结缘,育德因素的挖掘与实施
关键词:山羊;猫;鸽子;人性;动物  《桥边的老人》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经典,是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首篇课文。文章围绕动物展开对话,具体的动物就是主人公老人亲口所说的“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三种动物却散发出悲悯暖心的人性光辉。  故事发生的背景惨重无情,从小说极为简洁的环境描写中读者可以获得深切感受。小说的第一自然段以叙述的方式写景,结尾处只有“天色阴沉,
摘要:整本书阅读历来受学界重视。进行整本书阅读应以学生学情与阅读教学现状为依据,需要重视文本选择、阅读方法、阅读评价等多个维度。在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可以选择短篇散文作为整本书阅读素材,并运用批注方法整体阅读,在共享中评价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散文;批注;共享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一直是学界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如何有效实施,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都有多种尝试。叶圣陶先生基于20世纪
农村进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创新,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得力抓手。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全市38个市级试点村的“三变”改革,呈现领导重视程度高、人力财力投入大、总体进展顺利的态势,但清产核资任务重、确权确人问题多、引进经营主体难等问题也相应存在。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必须紧扣发展集体经济、促进
摘要: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描写的到底是春季的景色还是秋季的景色,值得分析。上阕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乍暖还寒时候”。另一处是“雁过也”。下阕有一处值得注意:即“满地黄花堆积”。总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上阕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下阕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关键词:乍暖还寒;雁;黄花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描写的到底是春季的景色还是秋季的景色,值得分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