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电器化时代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he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心而论,父亲身上,除脾气暴躁,其实还是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比如勤劳、勇敢等等。其中,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现代化意识,具体来说,就是在拥有和运用现代工具方面表现出来的先进意识,用白话来说,就是父亲的电器化时代。这个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和受益人,而父亲则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
  小时候,我们那里还没有电,照明用的是煤油灯。煤油灯是燃烧煤油的,通过燃烧煤油来照明點亮屋子,在家里做饭吃饭,洗碗及其他的事情。手电筒则是用电池发电,照明走夜路和远路用的。而煤油和电池则需要去沙子坡或者枫香溪街上买,有时用一个油瓶子或塑料壶装,电池则是一对一对的买的。有时赶场,父母都会从街上买一两瓶煤油或者一壶煤油,供家里照明之用。电池则是每把电筒一对电池,然后再预留一两对电池,以备不时之需。
  后来,有了电,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电是怎么来的呢?那是乡亲们用汗水换回来的,男女老少同出力,能干啥就干啥,村里村外齐动手,抬杆布线换新天,那时村里还没有公路,公路只通到岩上半山腰,电杆电线要从公路上往河底抬和背,然后每隔一段距离,挖一个窝,镐一根电杆,然后再接上电线,装上变电器,连到家家户户,每家安一个电表和一个保险盒,然后再布线安灯,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灯,全村人都在欢呼,孩子在奔跑,老人在笑,山村在欢歌,通河变亮。从此,彻底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了电,村里的夜晚亮了,寂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那些年轻的哥哥姐姐,比我们年龄大的叔叔孃孃,南下打工,带回来的收音机、留声机响遍了山村,那优美动听的旋律飘扬在六井溪河两岸,远近可听,上下皆闻。
  音乐的时代还没有过去,影像的时代就迫不及待地到来了,熊猫牌黑白电视,走进家家户户,黑白电视还没来得及普及整村整寨,彩色电视已率先在村里富有人家展露了头角。
  父亲一直都是善于经营生活的人,小时候,别人家都是只养牛,以牛耕地即可,我们家就既养牛,又养羊。牛,是养大母牛,每年生养一头小牛,等小牛长大了,就把小牛卖了,钱给我们上学当学费,或者其他用度。羊也是如此,几头母羊,然后生养了小羊,等小羊长大了,就把小羊卖了,接着养大羊。如此再三,以至数年,牛羊不断。再加上父亲做木匠的钱,以及种烤烟的钱,也够我家用度,很少在外面拖借,常有余钱。
  父亲也和别人家一样买电视,先是熊猫牌黑白电视,然后换了彩电,最先是到王明启伯伯那里借用天线,但是放不出效果,最后,村里安装闭路电视,父亲也从村里接线上坡,在家里安装了闭路电视。后来,各家各户都买一个接收器,一个铝制大锅形制品,一根线,一个盒子,就可以在家里用遥控器看电视了,我们都爱看武打片,父亲更爱战争片,没事的时候,父亲在家干着活,开着电视机,把电视机当收音机用,听听声音就可以了,因为手里要干活,没工夫看,边干活边听电视。
  我家是先买打米机的人家,父亲自己一个人坐车去印江县城,去卖打米机的地方,各家商店都去看机器,问问价格,再问问维修。四处比对,从性能和价格上比对完之后,父亲再决定买,父亲为人,一般比较实际,更看重产品的性能,至于价格,多一点,少一点,倒是无所谓。这一点,我和父亲一样,重实际,轻小利。
  看完机器,决定买了,父亲会问厂家,是用车拉送回家,还是父亲自己找人找车拉回家,父亲需要通盘考虑,因为,他自己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把机器扛回家的。打米机,往往是和磨面机一体的,一边打米,一边磨面。一举两得。
  我家先后买了磨浆机、砍苕叶机。磨浆机拿来磨豆腐,磨绿豆粉。砍苕叶机拿来砍苕叶。父亲买来机器,自己用木板把苕叶机组装起来,以后砍苕叶猪草就方便多了。
  我上学去了,不在家,等回家,发现父亲的工具已经焕然一新,电刨电锯,以前用手工的,现在全换成了电器的,电刨推木,使其光滑平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效果更佳。
  电锯有大有小,大的锯大木,小的截小木,各有用处,两相结合,省时省力,方便快速。电锯还有圆有方,以上为圆,其下为方,方的可充电,有一米多长,可在山林里锯断树木,一根一两尺大的树木,不用一会儿工夫,就被方锯锯断了,锯倒了。然后根据尺寸长短,截成原木,再搬运回家。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不落人后,不争人先,按自己的能力情况,主动改变生活和人生,为过好人生而努力向前。
  从这一点来看,父亲年近七旬,还一心一意,想把房子搬到公路旁边,也可以找到一些根源,尤其是人物性格上的根源,由此可见一斑。
  父亲的电器化时代,就是乡村的电器代时化,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电器化时代。也是乡村城镇化、现代化的历程,更是这个时代的见证和缩影。
其他文献
记者从贵州省民政厅获悉,近日出台的《贵州省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若干措施》明确,贵州将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到2022年,贵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40%。與此同时,全面提升贵州省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大力推广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到2022年,养老机构和协议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所有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开设就医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
期刊
合唱团中的张利兴和朱凤蓉,是一对曾扎根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的将军夫妻。上世纪60年代,他们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参与了我国第一枚氢弹、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历次核试验。直到70多岁才重回故乡上海。  记者曾问朱凤蓉:“艰苦吗,很难吧?”她笑了笑说:“当时也不是只有艰苦,也很美,有雪山,也有蓝天。”  在最苦的日子里保持乐观,无悔地奉献着,是少年。  清华走出的将军  “我们这个事业,决定了我们是在大漠奋力
期刊
虽然不惑有余,尽管年味渐淡。但回想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故乡过年时的那些风俗和仪式,就像电影一样撞击着我的心灵,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  过年的习俗具体源自何时,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年”这个字,甲骨文和小篆,像一个人背负着成熟的谷物之状。因此《说文解字》说“年”,指“谷熟也”。可见,过年最早与庆祝和祈求农产丰茂有关。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
期刊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晴》与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打造“党史”专栏,讲述和传播贵州省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思潮、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逐渐在贵州广泛传播。四川、广西等邻省党组织先后派人到贵州开展革命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再加上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龙大道等贵州籍革命先躯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逐渐建立、发展、壮大,
期刊
父亲没文化,但我家的春联都是由父亲拟,拟好了再找人写。很多人都开玩笑说,父亲不识字,怎会拟春联?  那年过春节,母亲说,找人写副春联吧。父亲憋足了劲,顿了一下说:“春联我自己来拟。”全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父亲又说了一遍,我们还是不相信,最后终于弄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父亲没念过书,也要像读书人一样拟春联?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父亲一个人在屋里踱来踱去,不多时,他嘴里吐出两个字:“有了。”我找来会写字
期刊
为传播贵州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晚晴》與贵州省博物馆联合打造“档案”专栏,传承文化之美,共享文化之乐。  贵州毕节新仁化屋村。这个位于乌江南北两源交汇之处的古苗寨,继2017年摘掉“贫困帽”后,2021年春节前夕,又有了新的“头衔”——“网红村”。  乌江边的古村落、歪梳苗、满山的水果树……在新晋“网红村”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考古故事。  在30年前,贵州考古人曾在化屋村驻扎2
期刊
小的时候过年,是给人的一生带来无穷回味的。  那时对于我们小男孩来说,过年的时候,最让人牵挂的是能有一长串“乒乓”炸响的鞭炮,那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再得一双新胶鞋和打起来一起一落的小胶皮球,那这个年,就过的欢乐愉乐,有滋有味了。  还在腊月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开了花,有的忙着蒸霉豆,有的忙着舂粑粑,还有的忙着煮白酒、磨豆腐,反正一家人,忙了这样忙那样,忙了那头还要忙这头,有的忙着过年吃的菜肴,
期刊
春联是春节特有的文化标识,它写满迎春与祝福、团圆与烂漫、吉祥与平安。春联习俗也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如意、表达美好向往的传统习俗,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和气质,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友善、淡泊的精神和品格。  “春雨春风春色,新年新景新家”,传说这是书圣王羲之写的春联,上联三个“春”应景,下联三个“新”则是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乡愁亲情、家风家教的重要载体,蕴含着
期刊
《孙子兵法》强调:“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古代行军过程中,并非何时何地都要讲究“兵贵神速”,将领需要分析形势再作判断。  困难重重:被制约的行军速度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尉缭子》中,记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仅有三四十里。虽然军事科技和道路条件在不断发展,自秦汉到明清
期刊
今生,无论贵与贱,贫与富,强与弱,好与歹,人人都要走最后一步。回首一生,都是过眼云烟。  从现在起,我们要尽兴生活,天天开心、时时快乐。来这世上,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有过理想,有过奋斗,有的战绩显赫,功成名就;有的伤痕累累,一事无成。但都是弹指一挥,犹如闪电。  人活着的时候,能聚就聚,能爱就爱!几天、十几天、几十天或几年、几十年之后,一个坑就成终点,你睡你的,我睡我的,都不在服务区,什么都不能分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