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3 海南岛的“淘金梦”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1年是一个火热的年份,全国都在争论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因为中央重申海南特区政策不变,大量有发财梦和创业梦的人涌入海南。此时,海南最热的是房地产,据报道,当时至少有15000家房地产公司聚集于此。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由六个人创办的海南农业高技术联合开发投资公司(万通集团前身)会从众多公司中脱颖而出,并在日后成长为地产界的大鳄。
  
  “江湖聚义”
  
  1991年9月13日,海南农业高技术联合开发投资公司(简称“农高投”)在海南成立了,创始人为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代昌(易小迪)和李宏(黎源)。为创办公司,六个人一共凑了三万多块钱,这些钱大都用在注册公司等前期费用上,拿到执照后只剩几百块钱,是一个典型的“皮包公司”。
  和海南大部分淘金者不同,这几个创始人都是青年知识分子,因为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逐渐走到一起。冯仑是西北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又在中央党校读了硕士,先后任职于中央党校、中宣部和国家体改委,1989年“下海”,在牟其中的南德公司干了两年。王功权毕业于吉林大学管理系,被分配到省委宣传部,利用照顾老婆生孩子的机会跑到海南。刘军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分配在成都一个国企,听说海南有机会,没给单位打招呼就离开了。王启富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取得了两个学士学位。在冯仑去南德后,王功权、刘军和王启富也相继进入南德。易小迪是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专业研究生,1988年,曾和冯仑在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共过事。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解散后,易小迪办了一个印刷厂,在1991年,成为其他几人回到海南的落脚点。
  在创业之初,冯仑等人就提出“以天下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的原则和理想。1992年,以冯仑为首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将自己描写为立志实业报国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指明做企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当代中国知识青年探寻报国道路,并探寻如何有效地重整资源。文章相继被《海南开发报》和《中国青年报》转载,引起了很大反响。
  
  “第一桶金”
  
  “农高投”开始的确在搞农业,不料却随着海南房地产的热潮,卷入了炒房炒地。公司成立几个月后,易小迪找来了潘石屹,日后被称为“万通六君子”的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和潘石屹正式聚集在了一起。
  1991年,冯仑等人抓住一个机会,开始运作海口金融贸易区的“九都别墅”项目,资金需要一千多万,但他们手头上只有几万块钱。冯仑向一家集团公司的老板讲述了这个项目的美好前景,成功借到了500万,条件是保底年利率20%,剩余的利润再五五分成。当时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按揭”为何物,“农高投”通过做按揭获得贷款1300万,加上借来的500万,用1800万以不到3000元/平方米的价钱运作九都别墅。九都别墅原规划为9栋,建成了8栋,完成了基建部分,还未进行装修,算是一个烂尾工程。“农高投”对别墅进行保修和包装,在1992年卖了出去,赚了300万元,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
  取得第一桶金后,冯仑等人又拿着这笔钱去操作“莲怡庐”等项目,不断在海口、三亚炒房炒地。公司经济条件宽裕后,很多老员工都拥有了“四个一”,即一套房子、一万块钱存款、一部电话和一部摩托车。
  
  从海南到北京
  
  1993年1月18日,“农高投”增资扩股,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集团,即万通集团,主要股东除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代昌(易小迪)外,还有后来加入的潘石屹以及中国华诚财务公司、海南省证券公司等法人股东,集团由代表创业者权益的公司法人耐基特(NGT)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控股(占65%)。
  1992底,潘石屹在海口规划局查到两个数字:北京市当时人均住房面积7平米,海口市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已经达到了50平米,他感觉海南房地产业“要出事了”。冯仑则从另一个侧面看数据:当时海南有1.8万家房地产公司,海口本土人口不到30万,整个海南岛600万人,只有20%在城市,剩下的都在乡下,这必然导致房地产的供给远大于需求。
  大家认为应该分散风险,最终,潘石屹拿了五万块钱的差旅费来到北京。一天,潘石屹在怀柔县政府食堂吃饭,无意中听到市政府下发了一个文件,给怀柔县四个指标,搞定向募集的股份公司,但是现在没人做。潘石屹抓住了这个机会,拿到了一个指标。1993年6月,由万通集团投资并以定向募集方式发起组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通实业”),公司实收资本金8亿元人民币,成为北京最早成立的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大型股份制企业。
  1993年,房地产市场面临宏观调控,北京华远房地产公司有意将阜城门“新世界广场”项目转出来,万通接下了这个项目。当时,香港利达行的主席邓智仁来到北京,要求代理销售。潘石屹觉得自己开发和销售的经验还远远不足,便毅然决定接受邓智仁的请求。
  邓智仁将香港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手段带到了万通,通过大手笔的策划和包装,万通新世界广场迅速引起了轰动和追捧,卖到了当时市价的三倍。更不可思议的是,项目12月下旬才动工,销售在11月初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正式销售五天内就已经收回5亿港元资金。
  万通新世界广场的成功,让大众和业界开始关注万通集团,同时,也奠定了两个地产大佬冯仑和潘石屹的“江湖地位”。
其他文献
策划/执行 帅周余 邓中华 马海宽    子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孔孟儒学的影响下,天下大同,一直是中国人最高的社会理想。无论是治国平天下的豪迈,还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壮志,都是社会理想闪耀的光芒。在危急关头,救亡图存、精兵强国凸显为主题。在和平年代,发展经济,惠及一方百姓;开拓产业,实现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立品牌,走向世界;提升品质,切实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等都是典型。
期刊
由黑到绿:资源枯竭型城市何以华丽转身?  从官至仆:打造服务型政府刷新执政逻辑?  危中求机:金融风暴漩涡里谋划弯道超车?  政务公开:拉开帷幕透明行政阳光下生存?       在河南18个省辖市中,焦作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城市,有山有水,地肥水美,1998年实现创夏粮亩产千斤的目标,  成为全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市。焦作工业发达,增长迅速,2008年,GDP达到1032亿元,连续8年呈两位数增长,规模以
期刊
松下幸之助在长期的企业经营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概括起来,以“自来水哲学”、“堤坝式经营”和“玻璃式经营”最为重要。尤其是“自来水哲学”,被幸之助看作经营的根本理念,并以此作为他的自传书名。       自来水哲学    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创立于1918年3月7日,但是,幸之助却把公司的创业纪念日确定在1932年的5月5日。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一天他提出了“自来水哲学”。  在幸之助看来,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的IT服务业务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已经成为必然。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3000亿元,未来几年中国软件产业的年增长率将不低于30%。  2007年总理的政府报告中指出我们有2500万的在校学生,这意味着我们平均一年要毕业500多万大学生。尽管有这么多的毕业生,我们还是发现企业不容易招到合适的人才。比如说在IT行业,集成电路的设计,可能
期刊
1994年,我的小学母校找到我,希望我捐建一个教室,我答应了,捐出了第一笔慈善款—14万。接着在温州捐助了6个大学生,2002年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基金,帮助了200名大学生。起初的考虑很简单,就是希望为社会做一点事情,捐一笔钱或者从物质角度来贡献一点。  之所以在教育领域捐助较多,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读书一直非常好,但因为家庭贫困,初三的时候就被迫辍学了。当时如果能够得到资助,按照我最初的人生理
期刊
企业家是作为个体的人,企业则是一个法人(当然,个体的人是企业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按照以往的中国逻辑,二者的关系自然是组织和集体大于个人,翻译成通俗语言,应该是,企业家隶属于企业,企业家是为企业服务的;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所有权和控制权上来说,如今的状况是,企业家大于企业,翻译过来就是,大多数时候,企业隶属于企业家,企业家对企业往往有着或绝对或相对的控制权。所以,现在中国的普遍现象是,企业家的某个
期刊
起初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乐园,当他们找不到时,只好亲手创造他。  ——乔治·肖伯纳    有志不在年高。孙大午儿时看到父母在生产队挣工分十分辛苦,却连冰棍都舍不得吃、都吃不上,就“立志”长大以后多印一些钱,坐在飞机上往下撒……  日月如梭。1985年,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和承包制的确立,已过而立之年的孙大午和妻子刘会茹终于有机会身体力行去追求自己儿时的那种“天上撒钱给大家”的梦想。正像伟人设想的那样
期刊
实业家苏汰余(1885—1948)四川巴县人,原名苏必润,曾在重庆广益报社担任编辑,1907年,因撰文针砭时弊,被清廷通缉,不得已逃往汉口,改名苏汰余。之后,苏汰余进入川帮德厚荣百货土产号当职员,由于为人勤勉通达,精于文墨,深得副总经理徐荣廷赏识。德厚荣的老板刘象曦系川人巨商,光绪末年将德厚荣总部迁往汉口,资本数百万两白银,在汉口首屈一指。刘象曦在汉生意主要交由徐荣廷来打点。很快苏汰余在商场上崭露
期刊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亿元”这道坎具体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前的理解是企业规模变大后对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看来,案例中的这家公司,“欧美中小企业利用中国机会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所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多“打粮食”,即如何扩张业务的问题。  为什么要扩张业务?因为公司要成长。公司为什么要不断成长呢?一直做一个一亿元的公司,每年拿到一两千万的利润,然后股东们高高兴兴地拿这些利润分红,
期刊
公司成立了7年,营业额终于实现了过亿。虽然此前也创办过许多其他企业,但都没有达到过这样的营业额。  5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个投资咨询界的朋友闲聊,他告诫我:一亿元的营业额是由小到大成长型公司的一道坎,很多公司都翻不过去。当时,我的公司规模都还小,听了也没有什么深切感受。不过,自己倒也很希望面临这个坎。今天,愿望终于成了现实。  我却没有什么成就感,总觉得这不过是一个顺其自然的结果。事实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