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演绎世态百相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fw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会昌年间,闽县人林滋在其《木人赋》中写道,当地木偶“既手舞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超诸百戏”。可见当时福建木偶戏的表演水平已相当高,既能手舞足蹈,又能左旋右抽。
  丝线操动小木偶,演绎悲欢世间情。操作人灵巧如千手观音,气定神闲;观者屏息静气,眼睛不离瞬息——泉州的提线木偶戏艺人就是这样用丝线、人偶,在看似纷繁缭乱实则独具章法的技法操纵下,让木偶拥有了灵魂,跳脱出动感而灵妙的姿态。
  高超的技艺往往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福建木偶戏包含了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晋江布袋木偶戏。其中,泉州的提线木偶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不间断传承史最长,文化积淀、艺术积累最为丰厚的傀儡戏种,也是我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和不争代表。
  列入国家级“非遗”
  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是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历时近千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
  “前棚嘉礼后台戏’,嘉礼的锣鼓没有响,其他戏是不能开的。”泉州木偶剧团副团长夏荣峰说,嘉礼戏是闽南的百戏之首、开台戏。演员被称为“傀儡先生”,着长衫,可考科举,受人尊敬。常驻在大庙中的戏班里,木偶戏班住上房,其他戏班则只能住下厅。
  嘉礼戏的地位从何而来,行当中人相信因它由北方传来,是中原文明的产物,有个好出身。“泉州有三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是‘晋人南迁’,福建当时是八闽蛮夷之地,六朝时的北方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流经泉州的南安江也因此改名晋江。第二次大移民是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第三次是南宋,皇族几百人由临安(杭州)迁居泉州,泉州当时有‘南外宗正司’,专门管理皇族事务。”像许多泉州人一样,夏荣峰对这座古城的发展史说得头头是道。“木偶戏应该就是随着这三次迁徙从北方传来的,我们的戏棚叫‘八卦棚’,顶棚像是八卦的形状一样,以前宫廷里肯定是这样的。”
  嘉礼戏传统的“拜相公爷”仪式似乎是它南迁的佐证。“相公爷”是嘉礼戏的戏神,“拜相公爷”是开台演出前最重要的仪式,班主敬拜、请出相公爷、安台、请神明、踏棚、敬拜、请神明看戏、辞神,8个程序,一个也不能少。“踏棚”是其中核心的一环,相公爷以一出《地锦当》自报家门,头一句说的就是“家住杭州铁板桥头”,尤其特别的是,嘉礼戏作为地方戏,通常使用闽南话,相公爷的自报家门却是普通话。“我们称为‘蓝青官话’,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很有可能是从福建隔壁的江西传来的。”夏荣峰说。
  虽然有着诸多线索,但木偶戏究竟何时、由何地入闽,史料并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叶明生说,关于福建木偶戏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代闽人进士林滋的《木人赋》:“既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藏机关以中动,假丹粉而外周……是则贯彼五行,超诸百戏。”可手舞足蹈、可设置机关的“木人”与今天的木偶并无二致,只是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成为一种更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泉州提线木偶戏包括木偶表演、偶头制作、结构制作和传统音乐‘傀儡调’,都是我们所独有的,既是表演艺术,又是造型艺术、音乐艺术、语言艺术,每个部分都需要传承,缺一不可。”夏荣峰说。
  身法唱腔有讲究
  提线木偶的基本线位有16条,头钉线2条,提系全身,摆动头部;胸坎线、后背线各一条,固定上身,可以控制木偶的俯仰;手线共10条,可以操控作揖、握手等多样的手上动作;脚线各2条,使得木偶能完成最基本的行走。“提线的套路我们称为线规,我自己认为最常使用的线规有19套,像是官步走、旦步走、步跑、打八步等。”王建生告诉我们,“走”是木偶一切活动的基础,想要“走”好,没有一年半载的持续训练是不可能的。
  “官步走就是当官的走路,他们会双脚向外走八字,手摆动幅度大,走得很有气派。旦步走步子小,步频快,走的时候手中可能还要摆弄着手绢。老人走的时候上身前倾,有的时候拄根拐杖,有的时候边走边咳。”夏荣峰说着向我们做起了示范,他用左手的后三个手指钩起手线固定,右手四只手指钩起脚线,“黑大北”一顿一顿走得威风凛凛,身体在水平方向移动,但在垂直方向丝毫没有晃动,夏荣峰的手中握着穿线的勾牌,小臂一直保持在同一个位置。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是几十年反复练成的。“木偶演员首先手上要有力气,一只木偶四五斤重,一台戏至少一两个小时,手要提得动,不能酸。更重要的是声音好,所谓‘一声二色’,第一是声音,第二是表演,木偶戏毕竟是一种戏曲,唱腔跟河北梆子、秦腔一样,属于高腔,高亢、激昂。”王建生说,即使是有戏曲、声乐基础的人,练提线木偶也不一定能适应。“你看,我们表演的时候是低着头看木偶的,不像一般抬着头唱歌,声道畅通。一边操控木偶一边唱戏,发声很困难,需要改变发声方法。”
  木偶戏的唱段是泉州提线木偶特有的“傀儡调”。“漳州布袋木偶戏使用的是京剧的唱段,除了唐山皮影外,其他各地的木偶戏也都是使用地方剧种(人戏)的音乐,只有泉州提线木偶有自己的音乐。”国家级传承人陈应鸿向我们介绍,目前保存下来的傀儡调曲牌有七八百首,但被记录下来的只有三四百首。“唱腔曲牌大多是唐、宋、元时代的词牌和曲牌名,比如《满江红》《一江风》。还有很多曲牌里有‘北’字,比如《北调》《北青阳》,我自己猜测,是不是跟木偶戏来源于北方也有关系。”
  尝试与新兴媒体结合
  小小的木偶早已走向世界,俘获了各国观众的心。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应邀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2005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上表演节目;2008年参加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2013年,它又登上了韩国光州东亚艺术节舞蹈晚会的舞台……泉州的提线木偶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在泉州提线木偶戏保护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保护与继承传统,二是不断创新和发展。”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演员的艺术水准直接影响剧团能走多远,因此,木偶剧团演员的总体素质、个人修养和艺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演员们需要保持国际的眼光和胸怀,与时俱进。
  “此外,木偶戏作为传统戏剧需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以前木偶戏只表演传统历史剧,年轻的观众不太买账,后来我们编排了儿童剧、幻想剧等新剧种,受到欢迎。”王景贤表示,现在木偶戏还尝试与传统媒体电影电视,新兴媒体互联网等结合,实现艺术传播路径的革新。另外,木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决定了其公益性质,传承保护是第一位的,但是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还是可以开发其商业价值,生产相应的衍生品来销售获取利润,从而推动木偶戏的发展。
  借鉴台湾布袋木偶戏
  “其实泉州的木偶戏可以借鉴台湾布袋木偶戏‘布袋戏+电视+武侠名著’的运作方式,将木偶戏搬到摄影棚,借力强大的大众媒体,达到传播效果。”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蔡湘江如是说。台湾布袋戏源自泉州、漳州,传入台湾后形成了自己的本土特色,台湾著名的“霹雳布袋戏”自1984年播出以来风靡全台,至今已播出千余集。“泉州木偶戏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体型比较小,只能适应小型演出,因此想要推广传承,必须突破这一瓶颈。”
  “另外,现在木偶戏的受众群多是儿童或者文化程度比较高的观众,普通人很少接触到。因此最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效果,让木偶戏有更多的戏迷。”蔡湘江说。
其他文献
霞浦的滩涂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滩涂”,梦幻的海景,蕴育了霞浦特有的海洋摄影文化,当地摄影人的数百幅作品千余次在国内外各种重要摄影赛事中入选、获奖。该书就收录了这些作品中的精品佳作。  主编/周平 邱开养  装帧/ 12开精装,155页  定价/ 98元
期刊
玻利维亚“Cal Orko巨墙”是一块长1.5千米、高100多米的巨大石灰岩壁,这面巨墙上总共有5055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恐龙足迹!这里原是当地一家水泥厂的石灰岩采石场,重型采矿机械与有着6800万年历史的恐龙足迹背景形成有趣的画面。这些恐龙脚印是在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的马斯特里赫特期形成的。恐龙踩过泥土,后被晒干,雨水冲刷的泥土又覆盖了脚印,后来的地壳运动将平地变成了悬崖。
期刊
科洪是一名软件设计师,他给食物拍过许多微距照片,包括坚果、糖果等,后来他被这个发霉桃子的果皮色彩所吸引。这张照片是用30幅高清晰度的图像合成的。“一两年内,我就能拍出一套不错的发霉物品照片啦。”他开玩笑说。
期刊
青春少年的容颜,似乎能够沉淀下整个尘世的喧嚣;白衣女子与苍鹰,沉浸在神秘的氛围里舞之蹈之;纯净的孩子,在大象柔软安静的守护中沉睡。目光触及,是早已超越了人兽的温暖。仿佛不在人间,既寥廓,又深情,令人顿生朝圣和感恩之心,使得时光灰烬后的不尽沉吟,悄然回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加拿大摄影家格利高里·考伯特在旅途中雕刻着时光。缅甸的僧侣,印度的舞者和象群……所有呼吸在天地间的生命,一一定格,那些早已成为灰烬
期刊
日前,美国密苏里州的贾内·考普林开车载着女儿和友人兜风至圣约瑟夫市附近时,当地一个农民正在焚烧田地的秸秆。令考普林十分惊讶的是,田地中竟然出现了一条“火龙”,直冲云天,原来这是难得一见的“火龙卷”现象。
期刊
同治肉丸 香飘榕城  木金肉丸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木金肉丸老铺源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姚木金祖父在福州南后街澳门路开设榯粿店,到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其祖父将榯粿店交给姚木金之父打理。1910年18岁的姚木金正式传承其父亲经营的榯粿店,同年在福州南后街澳门路45号创建“木金肉丸”金字招牌。  木金肉丸是福建省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闽菜系。1910年由姚木金采用芋头、薯粉、猪肉、红枣、芝
期刊
澳大利亚堤维德岬(Tweed Heads)的“危险角”(Point Danger)位于黄金海岸南端,是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交界处。这里是海豚的乐园,一个海浪扑向岸边,摄影师布罗迪·麦克·卡贝抓拍到了两只海豚乘着波浪你追我赶的有趣画面。
期刊
300年历史 半世纪年创新  厦门蔡氏漆线雕  漆线雕可以考证的历史已有300多年,本来只是一门“妆佛”的艺术。清朝开始,蔡氏“西竺轩”手工艺作坊的主业就是用漆线来“妆佛”。直到解放后,蔡文沛首次尝试塑造英雄人物,广获社会好评。1972年,蔡水况把漆线雕往工艺品上延伸,让漆线雕在当年的广交会上获得了大批订单,使这门传统技艺得以“活”了下来。  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华瑰宝——漆线雕,是漆工艺中的一
期刊
若给你一些松软柔韧的木块,你能做成什么呢?福州的软木画师傅们,带给人们的是艺术的惊喜。在他们的刀笔运转之下,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栈桥船舫,精美的立体国画,便展示在你眼前。岸边层层叠叠的树林下,戴着草帽的小人儿在摇桨划船,岸上指尖大的楼房,还要雕出根根细致的窗棂,让人越细看越惊叹,不由想去推开那扇小窗。  一些原本普通的木块,因为师傅的绝伦工艺,魔术一样,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福州软木画这一独特的民间工
期刊
莆田木雕是福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莆田木雕工艺始于唐代,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宋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莆田木雕的大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至明清时期,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盛极一时。在经济飞速发展、高度现代化和工业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