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记叙文写作中的“小”与“大”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作文中,命题者因考虑到全省几十万考生思维的个性化,或鼓励写作立意或题材多样化,往往会将命题“化实为虚”,“化小为大”。例如,命题者不会出“我家门前的一棵槐树”这样的题目,他会以“树”为题;不会出“记农村的一次劳作”这种题,会出“感受乡村”;不会出“呼吁保护濒危动物”这类题,会出“心灵的呼唤”;不会出“清洁工”,而会以“他”来命题……
  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注意把握出题者的意图,厘清记叙文写作中“小”与“大”的关系。
  一、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把内容广义、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或者选取一个小而巧的角度切入。学生要认识到,高中生的记叙文就应该脚踏实地写身边平凡的小人物、小事情,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社会上的小人物,包括我们自己,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我们所见到的、所做的也无非是柴米油盐生活中的琐事。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庞文华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再者,这里的“小”,并非所有小事都可以拿来成文,值得一写,看似随意捡来的“小事”,其实是需要学生悉心甄选、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的。这些“小事”往往能引人深思,与某种品质有着内在联系,或契合时代和社会的精神导向。这就要求学生在构思时要审度是否能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比如,我们心中要写一片海洋,但我们却从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入手,写它如何翻腾奔涌,触岸拍礁。虽然我们只写了浪花中的一朵,但它却是气势磅礴的大海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整片大海的风貌。并且,撷取这一朵进行描写,一定比写十朵浪花来得细致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我们要表现战争的残酷,与其写残酷激烈的战争场面,还不如写战争废墟中幸存下来的小女孩;我们要表现农村的淳樸乡情,与其写农人劳作的群像,不如就写一个农人的生活……
  我们说的“小”,除了“小人物”“小事件”,还包括小细节、被人忽略的另一种小角度。只有甘愿以一个平凡小人物的身份,俯身倾听一朵花开的声音,写出的文字才是有血肉,有温度的。
  二、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沙粒、花瓣虽不起眼,我们却能从中能窥得大千世界。
  我们选择记叙文的材料也是如此,正如上面提到的,“小人物”与“小事件”绝非信手拾得,它的甄选是学生作文构思的重要体现。“沙粒”说到底是大千世界中的沙粒,它是大千世界的精粹,它和大千世界的内核与本质是一致的,读沙粒我们能读到世界的本质,这才是“沙粒”的精妙,也体现了甄选者的“匠心”。
  “千古文章意为高”,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包罗的气象,是让“小材料”迸发“大能量”的关键所在。虽然文章所写之事角度狭小,范围较窄,但“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要能适当展开联想,跳出圈子,不囿于“就事论事”的思维模式,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这些看似平凡的凡人小事,就能挖掘出文章的内涵深度。如朱自清的《背影》,许地山的《落花生》,这些文章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作者能从凡人小事中感悟真情,挖掘内涵,能感悟别人感悟不到的,才能让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筹。
  当然,我们所谓的“以小见大”并非夸夸其谈或是过度拔高,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从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中,挖掘最本质、最尖锐、最具代表性的那一点,触类旁通,“见人之所见,发人所未发”,见微知著,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因此,记叙文的写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既能“大题小做”,又懂得“小题大做”。我们眼中要容得下小事、平凡事,仔细观察,悉心揣摩;同时,我们心中又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
  (栏目责编:周 彦)
其他文献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发表在2018年《十月·长篇小说》第5期,2018年12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2019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可见,这是一部快速引起关注、得到评委认可的作品。它将“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次第展开”,刻画了百年历史的兴衰,把大运河的命运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徐则臣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把运河历史写出了鲜明的当代意味,或许这是作品能够快速传播的重要
期刊
清早,我出去散步。小区里,青绿的草覆盖在大地上,像件绿色的大衣。郁郁葱葱的草丛中,不时传来虫子的鸣叫,隐隐约约还有几朵野花,像是害羞,悄悄地藏起来了,也可能是在和我捉迷藏。这群聪明的野花藏身的草丛可真够密的!  哇,这棵树可真高!树干又粗又高,看起来十分强壮。树叶有黄有绿,颜色好看极了。我捡起了一片泛黄的落叶,准备做成书签,夹在心爱的书里。  鸟儿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空中掠过,那清脆的鸟叫声,仿佛在
期刊
近年来,国际课程方兴未艾,给中国母语教学许多有益的借鉴。其中的IB高中中文课程堪称翘楚。IB全称为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即国际文凭,它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课程,是被全球教育界认可为具有较高学业水准的教育项目。IB的高中项目称为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DP,这是大学预科项目。IB中文课程的课程设置、评估方式、教学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对于国内语文课
期刊
2019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总体平稳,贴近时代生活,关注语言素养,文化意味浓厚,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语言文字运用、阅读审美鉴赏和问题思维探究等语文素养,可谓平稳中不乏创新,感性中不乏理性,彰显了江苏语文卷的文化味、生活气、时代感、灵活性等特点,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考试评价中的体现,也比较好地落实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鉴往知来,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有助于确定新
期刊
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完成阅读,读懂读透的前提是反复阅读,整本书教学首先要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促进自读的深度,其次要在教师指导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细读的质量。笔者以IB翻译文学的教学为例,谈谈外国长篇小说教学课内外时间分配和阅读方法。  IB语言A课程大纲要求学生3年读10到13本书,平均一学期2本,在翻译文学学习单元,一学期的阅读量可达上百万字。  一、如何鼓励整本书的通读  整本书阅读遇到的首要问题是
期刊
在介绍之前,我想确定一个前提:阅读不只是语文学科的事!曾经听说过一种新动向:学生阅读涉猎的文本种类非常广泛,不仅文史哲不分家,而且科技、新媒体等各种领域兼容并包。这样周全的考虑自然有优点,但是不是过高地估计了语文的社会责任,会不会导致师生的阅读广博有余而深入不足,了解有余而思考不足?而且无论文理,在通识教育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有阅读专业著作的训练,而不是只有做题的训练。  我获得这样一种认识是因为
期刊
影视介绍  “你好,我的名字叫奇奇,我有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要告诉你。那就是——我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當一面的女巫啦!”  “宅急便”就是快递员的意思。没错,这个刚满13岁的少女为了秉承传统,成为一名独當一面的女巫,只擅长飞行魔法的她,独自骑着飞天扫帚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當起了快递员。  城里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陌生的,人们也对她敬而远之。随着她的不断努力,渐渐地,人们认识了她,接受了她,甚至开始称赞她。
期刊
前日参加一所学校的会课活动,11位老师共同执教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一文,虽不乏精彩有特点的课,但教学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现择其一二讨论如下:  第一,老师要把文章读通透。  《晚秋初冬》一文被选编在选修教材《文字绘出的图画》单元,文章确实就是描绘了几幅大自然的风景。哪几幅呢?清晨的落叶,白昼的闲庭,傍晚的暮雨,长夜的月色。一共四幅。四幅画面
期刊
孟浩然有诗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实,对于赖床的人来说,四季都“不觉晓”。不过,对付赖床,我可有法宝。因为我知道一家特别的钟表店——“赖床克星”。  老爸是赖床一族,上个月他生日那天,我送他一个“会爬的闹钟”。  别看这闹钟普普通通,只要设定的时间一到,它就像蜘蛛侠一样,顺着“丝”一点一点往上“爬”。老爸第一天就吃了亏,闹钟都“爬”到天花板上了,他费了好大劲才拿下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
期刊
IBDP的母语课程特别重视诗歌的教学。《诗歌文本细读》中说:“文学的本质与情感语言的运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情感语言或语言的情感性,可以说明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质。” 而诗歌是情感最精粹、语言最凝练的文学体裁,更何况高中学生正值青春大好年华,他们自身就是一首首被祝福的诗,在诗一样的年华读最好的诗,这才是激动人心的教育。  既然学习诗歌,那么必然不能缺少考核评价。以选择中文高水平的考生为例,在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