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补充价值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r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价值以及与关节破坏程度、关节外表现和重叠综合征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抗MCV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检查的所有患者结果记录共837例。依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RA分类标准诊断为RA 323例,其中男59例,女264例,平均年龄51(43~60)岁;依据RA患者是否重叠其他自身免疫病,有无关节外受累分为单纯关节受累的RA组258例,其中男47例,女211例,平均年龄50(43~59)岁;重叠综合征组14例,其中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36(24~60)岁;关节外表现组51例,其中男11例,女40例,平均年龄59(47~64)岁;依据2010年RA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影像学X线改变对关节破坏程度分4期;本文中在北京协和医院同时进行X线检查的RA患者有203例,其中Ⅰ期(早期)为早期组88例,男21例,女67例,平均年龄48(38~55)岁;Ⅱ期(中期)、Ⅲ期(严重期)和Ⅳ期(终末期)为进展期组115例,其中男19例,女96例,平均年龄53(46~62)岁。应用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受试工作者曲线ROC和Spearman秩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确诊RA患者中,抗MCV抗体、抗CCP抗体和RF同时阳性199(61.6%)例;单独抗MCV抗体阳性42(13%)例,高于抗CCP抗体(1例,0.3%)和RF(7例,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应用ROC曲线得到MCV=35.95 U/ml为最佳界值点时,曲线下面积(AUC)=0.867,抗体敏感度(80.5%)和特异度(80.9%)最高。进展期组抗MCV抗体、抗CCP抗体和RF检测值[682.8(106.4~1 000.0),407(4.0~1 536.0),82.8(21.1~244.9)]分别高于早期组[114.5(28.5~1 000.0),62.5(5.0~1 020.7),50.1(6.7~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抗MCV抗体、抗CCP抗体和RF与进展期关节破坏程度成正相关(r=0.229,P<0.05;r=0.187,P<0.05;r=0.167,P<0.05);抗MCV抗体和抗CCP抗体与关节外表现成正相关(r=0.152,P<0.05;r=0.136,P<0.05)。

结论

抗MCV抗体在RA患者中有更高的敏感度,对抗CCP抗体和RF阴性的患者有补充诊断价值;检测值高的抗MCV抗体和抗CCP抗体与RA病情进展和关节外器官受累的发生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探讨3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为体外实验提供依据。方法对3个确诊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家系进行基因分析。采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同源序列保守性;采用PolyPhen-2、PROVEAN、SIFT、MutationTaster等软件分析突变位点危害性;采用spdbv软件构建突变蛋白结构模型,分析突变位点对蛋白质结构影响。结果3个血小板无力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是应用肝素后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和高血栓形成风险。因发病隐蔽,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未经早期诊断和治疗,致残、致死率高。临床实验室应在HIT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上提供重要支持,避免漏诊和过度诊断。
血栓性疾病是当今社会主要疾病负担,也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血栓性疾病治疗主要是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药物除传统的华法林、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外,直接口服抗凝血药物已经在临床广泛使用。使用抗栓药物一方面要考虑其有效性,是否减少血栓负荷(凝血强度),另一方面,药物过量往往导致出血,有些甚至是致命性出血。使得抗凝溶栓药物在一个合理的治疗窗内使用,既要达到有效治疗剂量又不会出现不可控的出血,这恰恰是血
目的观察产妇止血系统变化用于判断HELLP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方法入选在2010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诊断的HELLP综合征127例。收集产妇和胎儿人口学特征、产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和临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数据。结果HELLP综合征产妇产后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临产前PT[9.6(9.0,11.5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热点基因突变情况,系统性分析突变位点的分布、类型以及频度,评估突变位点致病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94例NSCLC组织样本,均为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收集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石蜡包埋(FFPE)和新鲜组织样本。患者年龄在35~82岁之间,年龄中位数是61岁。男性63例,女性31例。选择22个基因:KRAS、EG
目的调查并分析全国110家妇幼保健院及儿童医院检验科儿童全血细胞计数参考区间来源及上下限现状。方法采用基于Web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EQA)软件系统,收集2017年全国110家妇幼保健院及儿童医院检验科儿童全血细胞计数参考区间调查表结果。包括全血细胞计数18个项目的参考区间来源、是否进行验证、上下限、是否分组、所用方法、仪器、试剂和校准品等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
目的探讨HIT-Ab检测对疑似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新发血栓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疑似HIT 472例,所有对象进行4Ts评分并送检HIT-Ab。依HIT-Ab结果分为四组:阴性组(0~0.9 U/ml)412例、弱阳性组(1.0~4.9 U/ml)45例、中阳性组(5.0~15.9 U/ml)12例和强阳性组(≥16.0 U/ml)3例。以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发展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已成为肿瘤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因素。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做到早预测、早预防、早治疗,以便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关于早期预测VTE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发展,实验室方面应加强协助临床预测肿瘤血栓形成风险,了解肿瘤血栓形成风险的预测模型、预测指标的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潜能。
目的研究微粒水平及其蛋白质在子痫前期时的变化,初步探索微粒在子痫前期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入选98例子痫前期患者、54名健康妊娠女性和51名健康育龄女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MPs水平,蛋白质谱检测微粒所携带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健康妊娠组总MPs水平较健康育龄女性组明显升高[159.87(113.25, 218.18)/μl和94.10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鼻窦内冲洗联合鼻内镜下Messerklinger手术对真菌性鼻-鼻窦炎(FRS)术后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EOS)、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FRS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Messerklinger手术,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两性霉素B鼻窦内冲洗。统计两组治疗效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