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村落作为人类聚落的基本形式广泛分布和存在于土地之上,在漫长历史中保留了大量人类世代传承下来的居住形式、空间脉络以及文化传统,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云南滇中峨山地区作为历史上滇中至滇南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因茶商贸易而繁荣,出现了众多古村落,至今保留完好。本文以峨山地区为例,应用GIS技术从区域层面分析该地区传统村落总体分布情况,再到具体村庄环境及内部分析,构建区域—村落环境—村庄主体的三级模型,形成宏观—中观—微观的传统村落完整格局,并梳理当地文化特色及节庆风俗,提出物质—非物质共同传承的保护理念,探寻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方向及创新发展的动力,为保护规划及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传统村落;空间保护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11.008
Abstract:As the basic form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land. In the long history, a large number of generations of human inherited form of living space, context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were retained and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As the important nodes of Tea Horse Road in the history, many ancient villages had appeared and prosperity in Eshan area, and were well preserved so far. In this paper, it took Eshan area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analysis of specific village by means of GIS technology. It established a three-stage-modle of construction area, village environment and village subject. Form a complete pattern of macro-meso-microscopic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com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and festival custom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rotection material non-material common heritage, explore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dynamic evolution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Key words:GIS;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ce protection
1 研究背景
古村落空间大多自发产生,受到自然地理条件、风水理念、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与城市空间完全不同的独特空间发展模式,是从无序自由的单一形式向逐渐加强的网络演化的过程[1],是人们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村落破坏严重,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研究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云南地区传统村落众多、类型丰富、有极强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云南因地处偏远,山区阻隔,经济文化较为落后,长期以来大量村落都保持着较为完整的风貌,村落空间依然是承载着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另外云南地区广泛分布众多民族,长期的聚集生活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复合特征的村落形态,村落物质空间承载了大量民俗文化及民族活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 GIS技术与传统村落空间保护
2.1 国内GIS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现状
国内许多学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对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也有一定的研究,在传统村落里的单体建筑保护、传统村落里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保护研究等方面都有进展。胡明星[2]将GIS技术应用于历史街区现场调查、规划编制和保护管理中,为历史街区规划和保护打下基础,推广了GIS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金超[3]将GIS技术应用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利用数据处理、量化分析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的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在数据库里的建筑进行梳理评价,并通过分类标准来确定建筑等级和保护对象,方便规划工作者对其进行保护和规划。
2.2 GIS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趋势
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而且要讲求科学的工作。面对国内大批的传统村落和文物古迹,采用传统的保护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量保护的需求。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传统村落的空间保护工作更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是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必然趋势。将地理信息系統应用于传统村落的空间保护工作,既能弥补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缺点,又能提高传统村落数据的利用效率[4]。 应用GIS数据库建立单体建筑保护档案,整体实现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资料共享,用于研究传统村落空间演变过程,得到空间演化的客观模型,建立保护规划基础。一方面易于调取的建筑档案及属性表,可应用于传统建筑保护状况实时查询,便于保护及宣传,从而优化传统村落的管理,实现动态保护;另一方面将成果运用于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中,延续文脉发展,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传统村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案例研究
3.1 区域分析
云南滇中地区因其具有丰富的地理形态、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以及多样的民族聚居特征,造就了丰富独特的聚落空间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中玉溪峨山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上连玉溪研和,下接昆明晋宁,连接滇中到滇西重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峨山县东接本市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州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区毗邻。幅员面积1 972 km2。县城设于双江街道,距玉溪市24 km,距昆明市116 km,玉元高速公路纵贯县境。云南作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峨山有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3.2 峨山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分析
本文按照第三、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选取其中峨山周边4 个传统村落的地图,通过分析村落与地形的关系,确定每个村落的形态属性。
在村落建造过程中,大环境决定村落的总体规划,峨山周边这4 个传统村落都是依山而建,在村落周围都有水源分布,根据地形环境分析,该地区的传统村落基本空间形态为聚合形。
3.3 峨山县栖木墀村周边环境分析
栖木墀村位于峨山彝族自治县北面的甸中镇,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古村落,距县城43 km,对外主干道为易(门)峨(山)二级公路(图1)。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甸中镇小甸中村委会,占地19 343 m2,约有户数127 户,人口405 人。村庄依山而建,地势东高西低,坐东向西,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 多年历史,三乡河水绕村流淌,从村前经过。整个村庄背山面水,交通便利,气候温润,水丰土肥。村庄因地处昆阳与峨山交界,在清朝至民国一段时期内是滇东北与滇西南商贸要道上的重要节点,交通的便利与商贸的流通,促使小村曾经繁茂一时。当时受茶马商贸风俗的影响,沿入村道路形成了驿站、茶铺、关公庙、古祠堂等多个古建筑群,兴盛一时。形成了典型的后山风水林山—前铺农田—古村居中的传统村落格局。
4 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研究
4.1 传统村落数据库建立——进行栖木墀村现状建筑调查
在栖木墀古村落的现状调查中,做了一个建筑调查表,包括建筑层数、建筑年代、建筑结构、建筑质量、使用功能以及房屋产权等建筑属性。
同时,在进行现状建筑调查时,也对每栋建筑进行了编号与拍照。这样能更好地实现现状建筑图形数据与其属性、图像数据的关联,在点击现状建筑平面时,该建筑在调查时的图像数据和建筑属性会显示出来。对建筑编号时,要求不能有重复,编号除了对建筑进行识别,以及方便对建筑进行图像数据和建筑属性关联以外,还可以用于建立建筑编号的文件目录,用于存放调查过程中获取到现状建筑的图像数据。在存放的过程中,还按“建筑的片区—建筑”进行了二级编码体系的分区编号,为政府利用以及后期的处理提供便利。
4.2 GIS数据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在CAD地形图的新建图层上绘制出现状建筑的边界线和编号,然后分层导入ArcGIS中,在相应的属性表中自动生成其属性值,该字段输入每一栋建筑的编号,完成现状建筑图形数据的输入,即将现状建筑CAD平面图转成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图层。
将所拍摄每栋建筑的照片,以建筑编号为目录名,将所拍摄的照片放在相应目录下,便于查询和生成表格内容。在Excel表中,输入现状建筑的相应信息和现状建筑数据层中的建筑编号字段相连接,实现建筑的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关联(图2)。
4.3 建筑单体查询与信息导出
根据所建数据库的建筑和村落信息,按照不同的数据层可以输出各类单因素信息的分析图,作为保护规划的分析图。这比传统的绘图分析更为客观,更加科学。在已经建立好的GIS数据库中,可以对建筑单体信息进行查询,查询内容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如年代、结构、风格、规模、照片等(图3)。
4.4 村庄空间演化分析
栖木墀村落因商而兴,因此村落沿茶马古商队经过的主街道开始繁衍,如同树木在枝干上生发出来,街巷空间也是主次较为分明。村内极为重视水系,主干路旁设置沟渠,源头是山顶上的一个水池,一条水渠贯通了整个村落,使得淳朴的村落变得充满了生气。支干路是由主干路发散而来的,把村落划分成一个小的部分,支干路穿过了所有的村户,不仅能方便到每一户村户,而且把每一户人家都紧紧相连,形成了一个整体。
根据建筑年代和街巷空间等上述分析得到栖木墀村发展的四个阶段:定居时期、发展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村落选址于近水又高于水的地势,物质空间形态仅是散居的宅院形成的聚落,没有明确道路、组团的划分;中期由于马帮的商业活动,村落形成了带状空间,村内出现古祠堂和古庙;清中期到民国时期由于茶马古道的持续繁荣,村庄财富大量聚集,村中的道路系统、水道系统、宗祠支祠系统、商业店铺系统等都发展成熟,村庄空间得以完善,形成山—田—村—水系—古庙完整格局;清代末年,政治动荡、战争匪乱等因素中断了茶马古道的商业贸易,古道上的村庄都走上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到了文革时期拆除了孔庙及石孔桥等建筑,只保留了关圣庙、山神庙、土地庙以及司马第等几处公共建筑,物质空间逐渐消解(图4)。
5 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策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年过节的时候,栖木墀总要举行“接爷爷”的文化活动,这个活动已经从民国时期流传至今,在正月举行“接爷爷”的活动,花灯、鼓乐、耍狮护送出巡,求两位神爷出行巡视村庄,为村民送上守家护院灵气,保佑栖木墀安居乐业,幸福平安。村民献上贡品,燃上香灯,以示慰其辛劳,村民拜求爷爷庇护来年风调雨顺,家道兴盛,人畜平安。“接爷爷”活动由于四面八方人员的聚集,还促进了民间商业贸易的发展,一百多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斗会”活动还在延续,但原来的诵经活动已融入了宣传方针政策和推介科技知识等内容;互助协作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也增加了相互交流生产经验的内容,“斗会”活动的精神内涵得到了不断深化。这两个传统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栖木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保护应当是发展性的保护,而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是在保护的过程当中逐渐梳理和恢复村庄昔日的风貌,并且强化特色。保护的模式主要针对历史传承下来,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及物品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至今仍活跃在广大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活动。
对民俗活动空间的保护其关键在于传承其深邃的优秀乡土文化,并且尽可能地保持传统村落的民俗精神个性。村庄现正逐渐恢复原有的民俗活动,“接爷爷”活动游走线路为栖木墀—小甸中—甸中小学—街子—古柏—返回,延续了过去的风俗,带动了周边村庄共同庆贺;在村中保留了一段茶马古道的原址,在保护发展规划当中可恢复一段茶马古道,梳理出过去最为繁荣的历史街巷脉络,包括入村村口公共广场—马帮驿站—茶商铺—关圣庙—段氏宗祠等一个完整序列,重现当年的一段繁华历史,也为村庄增加了旅游观光性。
6 结 论
传统村落是乡村悠久历史与人文活动的综合体,是长期演化生长的结果,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即本土性特征。保护规划中不能采用常规新农村规划的手段来规划保护传统村落,使乡村成为技术化规范整齐的产品。通过建立GIS传统村落数据库,将村落携带的传统文化属性落实到空间上,从而得以正确分析村落空间演化规律,尊重传统村庄记忆,赋予传统村落文脉延续的发展方式,最终找到切合实际的保护发展创新的模式,是对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段进,龚恺,陈晓东,等.空间研究: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5.
[2]胡明星. GIS技术在历史街区现场调查、规划编制和保护管理中应用[C]//ArcGIS暨 ERDAS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 (2004).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3]金超.GIS技术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应用——以南京为例[D].南京:東南大学.2010.
[4]周根群,邵俊英,冉慧敏.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建立以及入库[C]//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南京: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传统村落;空间保护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11.008
Abstract:As the basic form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land. In the long history, a large number of generations of human inherited form of living space, context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were retained and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As the important nodes of Tea Horse Road in the history, many ancient villages had appeared and prosperity in Eshan area, and were well preserved so far. In this paper, it took Eshan area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analysis of specific village by means of GIS technology. It established a three-stage-modle of construction area, village environment and village subject. Form a complete pattern of macro-meso-microscopic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comb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and festival custom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rotection material non-material common heritage, explore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dynamic evolution direction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Key words:GIS;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ce protection
1 研究背景
古村落空间大多自发产生,受到自然地理条件、风水理念、宗族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了与城市空间完全不同的独特空间发展模式,是从无序自由的单一形式向逐渐加强的网络演化的过程[1],是人们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村落破坏严重,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研究引起国内专家、学者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
云南地区传统村落众多、类型丰富、有极强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云南因地处偏远,山区阻隔,经济文化较为落后,长期以来大量村落都保持着较为完整的风貌,村落空间依然是承载着传统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另外云南地区广泛分布众多民族,长期的聚集生活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复合特征的村落形态,村落物质空间承载了大量民俗文化及民族活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 GIS技术与传统村落空间保护
2.1 国内GIS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现状
国内许多学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对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也有一定的研究,在传统村落里的单体建筑保护、传统村落里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保护研究等方面都有进展。胡明星[2]将GIS技术应用于历史街区现场调查、规划编制和保护管理中,为历史街区规划和保护打下基础,推广了GIS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金超[3]将GIS技术应用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利用数据处理、量化分析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的数据库,在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在数据库里的建筑进行梳理评价,并通过分类标准来确定建筑等级和保护对象,方便规划工作者对其进行保护和规划。
2.2 GIS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趋势
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而且要讲求科学的工作。面对国内大批的传统村落和文物古迹,采用传统的保护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量保护的需求。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传统村落的空间保护工作更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是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必然趋势。将地理信息系統应用于传统村落的空间保护工作,既能弥补其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等缺点,又能提高传统村落数据的利用效率[4]。 应用GIS数据库建立单体建筑保护档案,整体实现传统村落空间保护的资料共享,用于研究传统村落空间演变过程,得到空间演化的客观模型,建立保护规划基础。一方面易于调取的建筑档案及属性表,可应用于传统建筑保护状况实时查询,便于保护及宣传,从而优化传统村落的管理,实现动态保护;另一方面将成果运用于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中,延续文脉发展,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为传统村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案例研究
3.1 区域分析
云南滇中地区因其具有丰富的地理形态、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以及多样的民族聚居特征,造就了丰富独特的聚落空间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中玉溪峨山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上连玉溪研和,下接昆明晋宁,连接滇中到滇西重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峨山县东接本市红塔区,东南与通海县交界,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州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相连,西北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区毗邻。幅员面积1 972 km2。县城设于双江街道,距玉溪市24 km,距昆明市116 km,玉元高速公路纵贯县境。云南作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峨山有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3.2 峨山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分析
本文按照第三、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选取其中峨山周边4 个传统村落的地图,通过分析村落与地形的关系,确定每个村落的形态属性。
在村落建造过程中,大环境决定村落的总体规划,峨山周边这4 个传统村落都是依山而建,在村落周围都有水源分布,根据地形环境分析,该地区的传统村落基本空间形态为聚合形。
3.3 峨山县栖木墀村周边环境分析
栖木墀村位于峨山彝族自治县北面的甸中镇,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古村落,距县城43 km,对外主干道为易(门)峨(山)二级公路(图1)。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甸中镇小甸中村委会,占地19 343 m2,约有户数127 户,人口405 人。村庄依山而建,地势东高西低,坐东向西,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 多年历史,三乡河水绕村流淌,从村前经过。整个村庄背山面水,交通便利,气候温润,水丰土肥。村庄因地处昆阳与峨山交界,在清朝至民国一段时期内是滇东北与滇西南商贸要道上的重要节点,交通的便利与商贸的流通,促使小村曾经繁茂一时。当时受茶马商贸风俗的影响,沿入村道路形成了驿站、茶铺、关公庙、古祠堂等多个古建筑群,兴盛一时。形成了典型的后山风水林山—前铺农田—古村居中的传统村落格局。
4 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研究
4.1 传统村落数据库建立——进行栖木墀村现状建筑调查
在栖木墀古村落的现状调查中,做了一个建筑调查表,包括建筑层数、建筑年代、建筑结构、建筑质量、使用功能以及房屋产权等建筑属性。
同时,在进行现状建筑调查时,也对每栋建筑进行了编号与拍照。这样能更好地实现现状建筑图形数据与其属性、图像数据的关联,在点击现状建筑平面时,该建筑在调查时的图像数据和建筑属性会显示出来。对建筑编号时,要求不能有重复,编号除了对建筑进行识别,以及方便对建筑进行图像数据和建筑属性关联以外,还可以用于建立建筑编号的文件目录,用于存放调查过程中获取到现状建筑的图像数据。在存放的过程中,还按“建筑的片区—建筑”进行了二级编码体系的分区编号,为政府利用以及后期的处理提供便利。
4.2 GIS数据处理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在CAD地形图的新建图层上绘制出现状建筑的边界线和编号,然后分层导入ArcGIS中,在相应的属性表中自动生成其属性值,该字段输入每一栋建筑的编号,完成现状建筑图形数据的输入,即将现状建筑CAD平面图转成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图层。
将所拍摄每栋建筑的照片,以建筑编号为目录名,将所拍摄的照片放在相应目录下,便于查询和生成表格内容。在Excel表中,输入现状建筑的相应信息和现状建筑数据层中的建筑编号字段相连接,实现建筑的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关联(图2)。
4.3 建筑单体查询与信息导出
根据所建数据库的建筑和村落信息,按照不同的数据层可以输出各类单因素信息的分析图,作为保护规划的分析图。这比传统的绘图分析更为客观,更加科学。在已经建立好的GIS数据库中,可以对建筑单体信息进行查询,查询内容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如年代、结构、风格、规模、照片等(图3)。
4.4 村庄空间演化分析
栖木墀村落因商而兴,因此村落沿茶马古商队经过的主街道开始繁衍,如同树木在枝干上生发出来,街巷空间也是主次较为分明。村内极为重视水系,主干路旁设置沟渠,源头是山顶上的一个水池,一条水渠贯通了整个村落,使得淳朴的村落变得充满了生气。支干路是由主干路发散而来的,把村落划分成一个小的部分,支干路穿过了所有的村户,不仅能方便到每一户村户,而且把每一户人家都紧紧相连,形成了一个整体。
根据建筑年代和街巷空间等上述分析得到栖木墀村发展的四个阶段:定居时期、发展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村落选址于近水又高于水的地势,物质空间形态仅是散居的宅院形成的聚落,没有明确道路、组团的划分;中期由于马帮的商业活动,村落形成了带状空间,村内出现古祠堂和古庙;清中期到民国时期由于茶马古道的持续繁荣,村庄财富大量聚集,村中的道路系统、水道系统、宗祠支祠系统、商业店铺系统等都发展成熟,村庄空间得以完善,形成山—田—村—水系—古庙完整格局;清代末年,政治动荡、战争匪乱等因素中断了茶马古道的商业贸易,古道上的村庄都走上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到了文革时期拆除了孔庙及石孔桥等建筑,只保留了关圣庙、山神庙、土地庙以及司马第等几处公共建筑,物质空间逐渐消解(图4)。
5 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策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年过节的时候,栖木墀总要举行“接爷爷”的文化活动,这个活动已经从民国时期流传至今,在正月举行“接爷爷”的活动,花灯、鼓乐、耍狮护送出巡,求两位神爷出行巡视村庄,为村民送上守家护院灵气,保佑栖木墀安居乐业,幸福平安。村民献上贡品,燃上香灯,以示慰其辛劳,村民拜求爷爷庇护来年风调雨顺,家道兴盛,人畜平安。“接爷爷”活动由于四面八方人员的聚集,还促进了民间商业贸易的发展,一百多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斗会”活动还在延续,但原来的诵经活动已融入了宣传方针政策和推介科技知识等内容;互助协作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也增加了相互交流生产经验的内容,“斗会”活动的精神内涵得到了不断深化。这两个传统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栖木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保护应当是发展性的保护,而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是在保护的过程当中逐渐梳理和恢复村庄昔日的风貌,并且强化特色。保护的模式主要针对历史传承下来,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及物品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至今仍活跃在广大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活动。
对民俗活动空间的保护其关键在于传承其深邃的优秀乡土文化,并且尽可能地保持传统村落的民俗精神个性。村庄现正逐渐恢复原有的民俗活动,“接爷爷”活动游走线路为栖木墀—小甸中—甸中小学—街子—古柏—返回,延续了过去的风俗,带动了周边村庄共同庆贺;在村中保留了一段茶马古道的原址,在保护发展规划当中可恢复一段茶马古道,梳理出过去最为繁荣的历史街巷脉络,包括入村村口公共广场—马帮驿站—茶商铺—关圣庙—段氏宗祠等一个完整序列,重现当年的一段繁华历史,也为村庄增加了旅游观光性。
6 结 论
传统村落是乡村悠久历史与人文活动的综合体,是长期演化生长的结果,每个村都有独特的、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即本土性特征。保护规划中不能采用常规新农村规划的手段来规划保护传统村落,使乡村成为技术化规范整齐的产品。通过建立GIS传统村落数据库,将村落携带的传统文化属性落实到空间上,从而得以正确分析村落空间演化规律,尊重传统村庄记忆,赋予传统村落文脉延续的发展方式,最终找到切合实际的保护发展创新的模式,是对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段进,龚恺,陈晓东,等.空间研究: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5.
[2]胡明星. GIS技术在历史街区现场调查、规划编制和保护管理中应用[C]//ArcGIS暨 ERDAS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 (2004).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3]金超.GIS技术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应用——以南京为例[D].南京:東南大学.2010.
[4]周根群,邵俊英,冉慧敏.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建立以及入库[C]//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南京: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