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本质及课堂呈现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u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应该体现出语文味,这是一个不争的观点。然而究竟什么是语文味,怎样在一堂课中间体现语文味?确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曾聆听过魏书生、李镇西、程翔、唐江澎等名师的课,也曾多次参加各种公开教学活动,结合我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所谓语文味,就是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近语文,深入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能够让学生在读、品、悟、用的基础上,享受精神的愉悦,让思想得到升华:师生双方的个性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个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师生双方得到共同发展。具体地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非学科知识的杂化
  
  很多语文课使人感到别扭的原因是课堂上充斥着许多“非语文”的东西:有的思想政治无限提高,上成了德育课:有的深入探究宇宙奥秘,上成了自然知识课;有的音乐、影片一起上阵,上成了艺术欣赏课……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同时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学科知识的拼盘。所以上出“语文味”的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清除非语文课堂之尘埃,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和语文材料“亲密接触”。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课文《生物的睡眠》时,不少教师都鼓励学生提出大量问题,这种课文学生往往间得很深、很杂,如果不加筛选地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殊不知探究越深,离语文越远。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综合一下,区分出哪些是属于语文课的问题,哪些是应该在课外探究的生物学问题,就能够把握住课堂的方向,上出“语文味”来。
  
  二、昧之体悟与吟之品鉴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学生就是“读书郎”,上学就是“读书去”。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是一种阅读活动,是一种训练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语感主要是靠读出来、悟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一种重要体现。《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这些饱含作者情感体验的文字,需要引导学生去吟诵、品悟,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这里的朗读指的是叶圣陶所说的“美读”,要读得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在诵读吟咏中体味文字之美。
  
  三、咬文嚼字。意韵绵绵
  
  夏丐尊先生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仅晓其义,感其情,还要悟其旨,体其境,在品味中使语言自觉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语感、语用能力,从而灵活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所以在语_文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①嚼重点词。抓住重点词解读文本。容易把握文本的核心。如教《背影》一文,重点引导学生咬嚼“攀、缩、倾”等动词。让学生领悟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体会伟大无私的父爱。再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可以通过咬嚼第二段中“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形容词来感知“不少人”对工作、对人民的态度,从而与白求恩的“满腔热忱”的态度形成对比,凸现人物精神。②嚼亮点句。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精彩的三拳,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来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鲁达的威猛,也写出了郑屠的狼狈相,读之令人拍手称快。③嚼标点。语文的内涵博大精深,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的不同往往都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抓住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如《日出》一文中很多地方运用破折号来省略后面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破折号让学生充分品读,通过补全省略的内容来比较体会戏剧创作中潜台词的使用。
  
  四、引发联想和想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语文教学正应如此,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只有留下思考和想象的余地,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写作好比冰山,露出水面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法国作家梅里美提倡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歌的真味。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作品中“留白”之处,遵循“虚实相生”的规律,让学生有所思考、探索、感悟,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语文教师看来,语文与生活确实密不可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处处是语文。但很多教师觉得大部分学生对生活视而不见,学语文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让教师头疼的是无论作文题多么贴近生活,无论学生自己的生活多么精彩,他们写作文时仍然搜索枯肠,无话可说。这些学生觉得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走进语文课堂,翻开语文课本,才进入语文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影子.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也成为广大师生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提出
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哲学意味的艺术.先秦时期孔子就在中提出了“绘事后素”的审美观,嗣后庄子又提出了“解衣般礴”的审美境界说.
五心教育的关键则是情感教育,语文老师应当将此作为切入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借助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来完成五心教育的教学任务.
近年来,我国新课标教学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现代教育教学不仅要求各年级阶段教学重视学生各学科文化课的培养,还要求其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就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传统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初中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后进生”,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优化和提高学生
在“问题解决教学法”语文教学的模式中,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最关键的部分。教师的追问就像是一根智慧棒,启发学生在课堂上驾驭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勇往直前,涉足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教师的追问对于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可以为学生解决新的问题搭建知识的桥梁,学生们能够通过对旧知识的梳理回忆用于对新知识的思考中。2.可以开发新的资源,让学生产生新的发现,在学生互通有无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3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小学其他一切科目的基础,它不但教会学生读文习字,从而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更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受到传统教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与之更新,努力构建高效、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语言表达、理解与交际能力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