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q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且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那么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我以为首先要在整合与统筹上下功夫,要学会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内容、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主体以及课堂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教学中,我们一直努力去探索。
  一、巧妙整合,演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我们常说“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那么怎样用好这个例子呢?是从课文内容到内容的平面滑行,还是面面俱到的训练?这让我想起了吕淑湘先生说过的话:“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老师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吕淑湘先生讲的“挑几处”应该就是每篇课文语言的最精妙所在,需要语文教师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挑选、找准”文本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不仅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更要引领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更深处漫溯,关注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等等。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教师先对文本进行了“削枝斩叶”,读成了一句话——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以此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心,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
  初读课文后,教师款款道来:“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丧子,这是多么大的打击!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表达主席此刻的心情?”
  生:心如刀绞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师:文章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描写的词语,但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是那样的心如刀割,那样的悲痛欲绝,如课文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样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窥视人物心灵的窗口。事实上,以此作为一个突破口,这对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
  该教学设计,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无论是感受主席的丧子之痛还是学习语言,都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语境,所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3-7自然段就显得十分必要。教师坚持一条路通向感性,目的是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采用的基本方法还是读。其间,将内容的理解、感情的领悟、方法的习得、思维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二、立足文本,打造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
  语文教学是为了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把握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文本自身的容量也是有限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的限制,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
  如一位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文,他就是抓住文本中最关键的几处语言,找到语言跟情感的触发点,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教学对话。引导学生读对话,体味鸟儿的惊奇、悲痛、急切的情绪变化,抓住三个“飞”,两个“看”,体会鸟儿和树之间的深情厚谊。
  品读“飞”—— 体验鸟儿寻树的信念之坚定执著。
  学习“鸟儿向山谷飞去”一句,老师设疑:鸟儿怎么样地向山谷飞去?请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鸟儿来到这样一个地方,他心里面是什么滋味?学生略一思忖,纷纷发言:“难受!”“担心!”“很不是滋味。那一声声‘沙——沙’的锯木声听起来是那么刺耳,就像锯在自己的心头上。”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种感受、这种滋味放进句子中,练习朗读门和树的对话。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这样,老师紧扣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和学生一起入情入境地体会鸟儿的那份焦急、痛苦之情,层层推进。期间大胆引进别的角色,让学生通过想象,实现故事人物和故事进展的形象化,入情入境地体会鸟儿跟树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中间没有矫揉造作的感情朗诵,有的只是学生实实在在的角色体验。
  三、关注生成,适路点拨,展现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
  教学就是“即兴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各种“意外”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加以珍视与激活,让孩子们在最能照亮他心灵的精神烛光引领下,循着各自不同的路径,贴近作者,走近作品。
  笔者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 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理解了人和鸟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过程和原因。为了内化感情,让信赖的种子在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临结课时,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用笔写下来。孩子们动笔练习时,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要么迟迟下不了笔,要么写出来的话都跟喊口号、贴标签似的,千篇一律,毫无情感可言。看到这种情况,教师意识到:肯定是某个环节的设计出了问题。仔细一琢磨,发现这种问题设计完全是一种假设状态下的“虚拟练笔”,没有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生活打通联系,是抽象的、模糊的。于是,灵机一动,随即将自己在备课时搜集到的关于人和动物之间故事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呈现在他们面前,这其中既有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也有人与动物厮杀的血腥场面,并组织“小小论坛”—— “我们应该怎样与动物和谐相处”。
  这样一来,学生爱动物、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一个个争相发言,或激情洋溢,或饱含深情,或真情呼吁。那颗颗纯真善良的童心,那种强烈的责任心,无不让人为之动容。一次小小的调整,让孩子们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它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它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根据教材(文本)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身心特点,关注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以学而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并逐步获得语文的基本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高效率,是广大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一直寻找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二十世纪初,社会所需要的是探究、创新性的新型人才,以往的教学已跟不上时代脚步,于是我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这场改革对师生的学习理念、学习目的、学习伦理、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上产生巨大影响。师生达成一致共识,课堂要发生由传授知识向研究学习方法、主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和个人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的语感的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自己一些个人见解,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培养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研究了柏树人工林生长现状,采用直线回归y=a+bx描述了林分直径生长进程,二次抛物线y=a+bx+cx〈’2〉刻划了树高的生长进程,幂函数曲线回归y=ax〈’b〉预测了林木材积。采用幂函数W〈,BF〉=a(D〈’2〉H)〈’b〉预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
期刊
一、认识并掌握散文的相关知识  (一)明确概念  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形散:1、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如果教师能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网络资源 辅助 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如果教师能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能有效地减轻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课堂评价方式的冲击也越来越大。以人为本、高效扎实的语文课堂呼唤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的今天,精心建构新的评价方式,它旨在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促使被评价者主动建构知识、经验、行为与意义,使学习得以顺畅地进行下去,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习活动更有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建构新的评价方式,是深具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对于小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