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莫让一枝独“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项的要求,有一条内容始终居于首位,那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在各种阅读方式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学生阅读要求的提高,除朗读外,其他阅读方式如默读、略读、浏览等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这些阅读方式较之朗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间短、速度快。这种优势随着阅读任务的增多也愈发显得明显,于是朗读便随着学段学龄的增高逐渐退居了二线。到了初三,各种阅读方式绽放芳华、尽显身姿,唯有朗读这一枝独“羞”,迟迟未开。
  其实朗读也有自己的优势,在此文中,笔者将结合课堂实例来充分证明朗读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地识字读音
  朗读就是:“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读错的字音。
  初三课堂,老师们通常采取默读课文的形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错误读音得不到纠正,长期积累下来,错的字音读法就会变得根深蒂固。例如,俄国有个作家叫“契诃夫”,正确的发音应该是“qì hē fū”,许多学生就习惯读成“qiè kē fū”。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在讲《变色龙》一课时,对“契诃夫”的读音做了反复强调,后来仍发现有部分同学读错。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很早以前就看到过这个名字,那个时候是凭自己的感觉读,不查字典,又未大声读出来,没有人为他们更正读音,长期以来就形成了思维定式,想改正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让学生们把经常读错的字积累在本上,早自习或课前拿出几分钟来,反复地大声地读这类易错字音。有声的“读”有时的确比无声的“想”深刻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目的性训练,许多孩子都能把那些根深蒂固的错音在脑海中清除了。
  由此可见,通过朗读来及时发现学生读音上的错误,训练学生正确地读音,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式。尤其是学生在认识某些生字生词的时候,第一印象内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读法,他们就永远不会再错。不由地想起程谦翔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总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出示字的正确读音,为什么不在学生朗读前出示呢?让学生在第一印象里对字形成了正确的读音,他以后也不会读错了。”朗读亦是如此,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如果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还未形成思维定式前,发现自己的错误读音及时纠正,那么他以后也不会读错了。
  二、深情并茂,深入人心——朗读能促使学生深刻地把握内容
  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孤独之旅》,文章较长,一般采取默读方式来了解文本。但我始终觉得文章的环境描写与语言刻画都值得学生细细感受与体味,便想采取朗读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可时间可能会不够。在这种状况下,我决定对执教的两个班实施不同的阅读教学方式。
  在一个班里,我采取了朗读为主的阅读方式,用了二课时,在另一个班里,我采取了默读为主的阅读方式,用了一课时。在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时,实施朗读教学法的班级学生,能较全面及深刻地分析出苇塘、鸭群、暴风雨的描写的具体作用,并能对文中部分句子进行合理的赏析。而以默读为主的班级学生,只能谈到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氛围,除了对暴风雨所起的作用能够清晰地感受与表达,其他的还需要再读文本来体会。
  两个班的对比教学,让我欣喜地发现:朗读教学,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一些,但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因为朗读,能使文章语气连贯而见情意,能较好地融入情境而走进文本。深情并茂,方可深入人心。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我想朗读教学的作用会日渐显示出来,路遥知马力,日久显实力。
  三、绘声绘色,绘情绘意——朗读能培养学生流畅地表情达意
  《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一条这样描述:“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表情和语气如何通过言辞来展现,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拥有较多的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和尽量多的训练时间。
  在初三紧张的复习过程中,要拿出时间让学生训练口语交际,这简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可以选择文本朗读的方法,做到一举两用。
  在复习古文《公输》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朗读,让学生在模拟人物角色的时候,既可以揣测人物心理,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公输班与楚王的狡诈、自私、阴险和墨子的睿智与能言善辩,跃然而立,进而能更深入地把握文本,体会墨子高超的论说艺术。还能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语气与表情表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特性,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绘声绘色,才能绘情绘意。
  以上是笔者在日常的朗读教学中,感触颇深的三点。即使我们的课堂急需高效的阅读,我们的考试也需要无声快速的阅读,但这些都不能成为让朗读隐居的理由。
  百花齐放之时,莫让朗读这一枝独“羞”,阅读教学需要朗读的引领,当然也不能缺少任何一枝。唯有千姿百态,才能摇曳绚烂满树头。
其他文献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并按照一定的线索有机组合,使高中的诗歌教学既不拘泥于教材,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淀、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苏教版在诗歌教学板块选用了《唐诗宋词选读》和《古代诗歌读本》两个诗歌阅读范本。无论是从板块的切割、篇目的选择还是课后问题的设置上都做了精心安排,给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了极好的阅读鉴赏素材。教
初中阶段的古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组成,在整个的初中语文的教学阶段,古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关键性的一环。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依然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着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论述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得到这位好老师的帮助,从而激发学
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了改变学生“无米下锅”的现象,就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贴近生活,多听、多看、多想,做生活的有心人,并创设表达情境,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来充实作文内容,同时要善于抓住作文的契机,丰富作文的题材。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有说不完的写作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具有真情实感,丰富而充盈,真正做到了“活色生香”。  一、引导多听多看,找寻创作源泉  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生活就是写
【摘 要】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新特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新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的有效培养。新课标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
“花儿”,盛开在西北大地的一朵娇妍的民歌奇葩,野芳幽香,浪漫迷人,旋律动人,韵味独特,歌词淳朴清新,蕴含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地带,历来有传唱“花儿”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地方资源,让“花儿”进校园,发掘西北“花儿”的教育功能,让“花儿”民歌在校园绽放。  一、“花儿”进校园,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动形式。  “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本文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一、尊重培养个性,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和分析角度常常不同,因而思考和理解的结果也就往往因人而异。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于同一则语言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汉民族语言特
人类认识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体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小学课本的插图明显多于中学。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文章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图示”,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训练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从无意识的信手涂鸦到有意识的运用“图示”,深切的感受到每当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强,兴趣最浓
心理异常者更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预与影响,诸如为了自己曾经的“犯罪”而忏悔,千方百计想去赎罪,由此构成自虐心理的一类源头。对于感性的人,特别是广大女性,更可能会因为认知偏差,成为她们的一大心灵毒瘤。  在铁凝的作品《大浴女》中塑造了一个对自己所犯的罪行,耿耿于怀,长时间难以释怀的形象——尹小跳。尹小跳因为自己曾有过的杀人念头,在尹小荃堕井后,受到莫名的“罪行”长期缠绕,难以摆脱,希冀赎罪而痛苦不堪。
现在如果有人给我一个公字,让我不思考就说出它的意思,那我一定会说公就是雄性的统称,还有就是公平公正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解释并不完整。  朋友之间有人玩游戏,偶然之间兴趣大来,在朋友跟我大谈特谈游戏之时,我便顺口问了他的ID,名称非常简单,就叫做公子。一般来说,“公子”这个称呼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习惯称呼男生为公子了,在清代,公子这个称呼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回答错误,偏离了教师的规定预设,教师宣布学生回答错误并直接说出事先设计的正确答案。例如,下面是某教师上《故都的秋》一文时与学生之间的问答:  师:“驯鸽的‘飞声’与驯鸽的‘叫声’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生1:“‘叫声’太直白了,不如‘飞声’含蓄委婉。”  生2:“区别不大,看不出来什么不同。”  生3:“用‘叫声’太难听了。”  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