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符号与超现实主义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佳婕:玉衡画廊总监(以下简称:于)
  曾孜荣:今日美术馆副理事长、《东方艺术》杂志主编(以下简称:曾)
  李军:艺术家(以下简称:李)
  于:之前我们讨论李军的作品时,您曾提到一个概念,李军的作品是“超现实主义宠物”。关于李军作品以前也有过一篇评论叫《狗托邦》,但没有您提出的“超现实主义宠物”的概念这么深化。
  曾:第一次看李军作品的时候就有很多“异样”的感觉,他的作品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艺术市场上,都能找到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即从学术性和流行文化角度,都有一些特立独行的落脚点。从学术角度上说,我们知道西方绘画历史上从古典写实主义发展到后面的各种现代艺术流派,中间有一个流派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非常著名,就是“超现实主义”。我看到李军画的狗狗时,马上有一个联想,超现实主义有一位大师叫马格里特,他时常画一顶帽子悬在空中,或者人站在天上;还有达利,他有一个作品《龙虾电话》,电话机的话筒变成了一只龙虾,或者他著名的《融化的时钟》,都是一个幻想,真实事物不可能是那样的,但艺术家硬是给他来了一个置换与错位。李军的《角色》系列就是典型的“错位”,狗狗怎么可能戴着加勒比海盗的帽子或者有一顶爵士帽呢?它很不真实,但帽子却是真的,狗狗也是真的,画得很写实,两个很写实的事物错位地组合在一起,这就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语言和形式。所以我觉得李军的作品有着很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倾向,可能他自己还没有意识到。
  李:我个人的确很喜欢达利、马格里特等人的作品,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和达利,或者和超现实主义建立任何的关联。我的想法是借助一顶“帽子”代表因此而产生的身份与地位的变化。一条狗可以因为一顶帽子的改变而产生社会身份的不同,以狗喻人,让人们在这种非正式的画面中,反观一下自己,忘掉包裹在我们本身之外的代表身份、地位的各种象征,找回本我。现在提出的这个概念我觉得很新奇。
  曾:我觉得有两点是特别要强调的:第一个是超现实的扮相—打扮的相貌。比如说一些狗狗人模人样地戴着帽子,有时候还有衣服等道具出现,现实生活中的狗狗不是这样的,李军在作品中用超现实的手法演绎了出来。还有一个就是李军作品中的主体常常处于“穿越”的处境,就像狗狗躲在两片巨大的汉堡中间睡觉,或者跑到鸟笼里面待着,而鸟却在笼子外面。马格里特有件作品《委任状》,一位女士骑着马,在繁茂的树林里面时隐时现,这种树木和马的穿越,会让我产生相似的联想。李军也许未必受到他们启发,但是在形式和创意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最好玩的是,李军压根不是画西画的,他是画水墨的。而“超现实主义”是西方绘画流派,李军显然继承中国画的技法更多一些,包括他使用的材料也是。从一个旁观者看来,李军将水墨和超现实主义无意识地糅合在一起。所以代入美术史去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两个坐标:李军的作品在西方现代美术史的谱系中可以找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坐标参照系,同时在中国美术史的谱系中也可以找到一个参照系。我印象中,中国画里面比较早出现清晰的“狗狗”形象大约是唐朝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几个贵族仕女闲庭信步,其中有两只狗狗在地上跑来跑去,画得很细致,栩栩如生。
  李:我印象中好像还在宋代李迪的花鸟小品中看过。李嵩画的《货郎图》里面也有狗。他画了一个货郎,那个货郎担子上有千奇百怪的货物。吆喝了一声,就有一群小孩子围了过来,小孩走在前面,狗就跟在后面。但是无论是周昉还是李嵩,狗的出现都是配角,而在我的作品里“狗”是创作的主体。这在传统中国画里很少见,中国古代倒是出现了专攻画马的韩幹,这可能因为那个时代人和马接触得多吧。
  曾:马是古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啦。尤其唐代为什么画马的多,因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开疆拓土的重要时期,古代征战没有别的法宝,主要靠马。骑兵、马车的数量多,就意味着战争中获胜的几率大,所以唐代画马的多。后来盛唐衰落,画马的就不多了。其实和人类自始至终、朝夕相处最多的动物还是狗。李军的画从中国画技法上讲有不少特别的地方,比如说狗狗的毛、狗狗的眼睛,他用绣花针式的工笔很细腻地描绘,但在狗狗身上却是很写意地晕染色块与纹理。大刀阔斧的晕染和绣花似的工笔,这两种技法反差融合得很好。古人讲“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各种渐变让李军的作品在纸上产生出很丰富的墨色层次。细节上不仅使用工笔,我估计还运用了西方版画的一些技法,材料也很特别,纸张应该也不是传统的宣纸,这些东西他糅合得那么自然。
  李:这点我意识到了,我的作品矛盾性很强。借用我的老师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先生的一句话“具象围剿抽象”,反过来说“抽象围剿具象”也行。我的作品在造型上是相对具象的,但是技法绝对是很抽象的。我确实想在创作的时候把这两个互为矛盾的东西糅合在一起。
  曾:就是这两者的冲突和反差造成了视觉的张力,所以这个作品还是很打动人的。在抽象效果的处理上,我猜李军可能还用了“拓印”等手段制造轮廓与肌理,这都不是传统中国画常用的技法。这种交融,具象和抽象,真实与超现实的角色反差,都形成了很好的张力。
  于:作为一个画廊经营者来看,李军的作品和其他市面上看得到的新工笔或新水墨作品很不一样。第一是他作品的具象性,就是普遍受众都能看得懂,并被大家所接受。同时,他的作品不仅仅用工笔创作,他也用了写意的手法,让人看起来很舒服。李军的纸张是经过特殊处理和重新制作的。从我们画廊藏家的角度,狗狗有很多人喜欢。随着城市化问题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感到孤独。人们就会寻找宠物作为情感的辅助对象。宠物犬也变成家庭成员性质的东西,所以大家比较容易接受这个形象。“超现实主义”也好,或者人为主观地帮助自己的宠物打扮,都让“狗”在生活中的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也让人看到宠物的另外一面。在“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善待自己宠物的贴子:“一个宠物的一天。”狗的一生只有三十年,它把一生奉献给你,但是你有多少时间陪伴它呢?李军的作品在社会层面上说,也是反映了一个广泛的城市现象。   曾:这就是我前面聊到的,李军作品还可以从都市流行文化的角度找到落脚点。在大城市里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最多的就是狗和猫,其他的多半退出了都市。很多朋友第一次看见李军作品就很喜欢,说这就是我们家的狗狗,只不过它戴了一顶帽子。其实,肯定不是同一只狗狗,但感情上会联系在一起。就像佳婕讲的故事,从前养过一只狗狗,现在不养了,但是感情上还是很怀念的,这时候看见李军的狗狗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狗狗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成为了一种“宠物符号”。现代商业社会,“符号”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看到某个形象就会产生某种条件反射,这种形象我们就称之为“符号”。在视觉传达上可以产生强烈的通感与复制价值。比如说,李军作品可以衍生到很多日常生活的器物上面,比如说杯子、手机壳、丝巾、抱枕上都可以。因为他的符号特点很明显,别人一看就可能会产生亲切、柔软、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感觉。符号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形象和感受是直接挂钩的。如果每个人看到时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个形象就不能称之为符号。我发现很多“文青”在豆瓣、微博、微信的头像上使用李军的狗狗,虽然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找来的图,但显然是喜欢这个才会作为自己的头像。所以这些狗狗有流行文化符号的特点,容易传播。
  于:我们画廊从制作衍生品的角度来说,像其他人物画家、静物画家,客人的接受度和客人喜好的倾向性不是特别明确,包括我们股东内部也不能一致确定选择什么样的作品。然而在开发李军这个衍生品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狗”已经从宠物的地位升级到了家庭成员的角色。我有一个邻居就是把狗狗当做儿子来养,它每一次剪毛,比我们剪一次头发还要贵。宠物商店里面狗狗的衣服、配饰,还有现在狗狗的选美大赛,给狗狗智商打分,狗可能都超过生活伴侣的地位。我不知道李军为什么一开始就选择狗作为创作的题材,不管当不当代的问题,在传统中国画这个圈子里面,能把狗当主角是几乎没有看到过的。即便是花鸟画,画鸟虫也没有特定性,这其实和公众的认知有关。比如百禽图,每一种鸟都有样貌、形态、颜色,但是从来没有见过“百狗图”。
  曾:我们现在说的这一块听上去很“俗”,都是市场、商业的东西。但是我认为通俗和高雅并不是不可逾越的。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安迪·沃霍尔,他就一直尝试打破通俗和高雅的界限。他经常找一些商标、海报、明星人物照片等商业社会最常见的形象或者符号去改造,有朋友开玩笑说安迪·沃霍尔的改造方法就是找到形象之后,先去勾边、再去套色,红色、绿色、紫色,不断变换复制。形象是复制的,但是颜色、细节却在不断变化中。安迪·沃霍尔把波普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从这个角度看,李军的狗狗不仅仅是超现实的,还是宠物波普的狗狗。它的熊样子、傻样子、萌样子,变幻成一个通俗的“宠物符号”,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波普艺术。艺术是没有定义的,只是不断地尝试、探索。李军探索了“狗狗的最大可能性”这一假设的命题。
  李:孜荣馆长说到我的狗狗有点萌,有点傻样子,我知道他是说我的狗狗偏于可爱型。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更有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偏好。不能因为大环境怎么样就去改变自己,自己怎么想的就去怎么画。有的艺术家喜欢将他所描绘的对象美化,有的则反之,他们 “以丑为美”。就我自己而言,我看待一个事物还是以美好为主,所以我画的都是狗狗美好的一面。很多人看我的作品都说狗的眼神很像我自己,其实很多艺术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带着艺术家自己的气质,如果创作出来的一件作品连艺术家自己都不可能打动,又怎么能指望它打动别人?
  曾:真正的艺术家应该不怎么关心名声,也不和人家比较,一直关心自己在别人心中地位的,那是技师。艺术家是真正爱这个世界,他没必要博得别人承认或者讨受众的欢心。我相信李军画这个的时候就是觉得这样做才对、这样画才好玩。也许有一天李军放弃画狗,我们这一帮人全部傻眼,但他还是他,一点没有问题。我们今天聊这些,好像是从学术角度,但也是作为旁观者的角度,一点不希望外界的观点影响他,因为艺术家就是画自己。我想起一个故事,刘海粟在80年代初的时候带过一个研究生,他的研究生第一次见面,问他以后应该怎么画,刘海粟对着学生的作品不屑一顾地说,我不教这种ABCD,你不要再画这种拼拼凑凑,我只告诉你一句话:去、画、你、自、己。什么是自己,每个人是没有办法去问别人的。这个研究生家在安徽的一个煤矿附近,后来他琢磨什么是“我自己”的时候,想起头脑中挥之不去的矿工形象,他用水墨去画矿山工人,画得又黑又重,从而找到了自我,而不是学老师的。如果学刘海粟,刘海粟是不认这个弟子的。
  于:前面我一直在纠结一个观点,就是关于李军“超现实主义宠物”的概念。其实狗狗是没有像我们人这样的智商或者是自主选择的,它只能是接受性的。比如说你去教一个狗狗,做一些定性的预设要求,就像教一个小孩子走路、吃饭、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生存的人。在超现实主义的概念里面,狗狗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即便是在不同服饰、不同造型的情况下,它肯定有一个人为的诱因在里面。那这个超现实是体现在狗主体本身,还是体现在狗主人的主体本身?
  李:我觉得还是后者吧。就像我画这个狗为什么给这一个厨师帽,另一个是海盗帽,关键还是在于我对它的意识,我看到这条狗时的触动,促使我对它产生的联想。说到底,艺术家还是要表达最打动自己心里的那一块东西,不可能什么都涉及,不可能你的作品出来每个人都认同,这是不可能的。
其他文献
2014.03.08-2014.03.31  壹梵画廊(北京· 798)  爱丽丝、童话仙境、魔法世界,这些欧洲传统的奇幻元素被来自加拿大的艺术家谢尔盖·图坎诺夫装进了他的作品,带到了中国。图坎诺夫的作品诙谐幽默且充满童趣,他的铜版画风格深受早期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丢勒和十五世纪荷兰画家耶罗尼米斯·博思的影响,很多作品是对前辈大师的致敬。
期刊
2014.03.09-2014.04.09  觉得佛教文化艺术馆  多年来,曾醉先生对中西绘画及理论做过深入的研究和反思,在纷杂的艺术现象面前始终保持自己冷静的思考和坚定的信念,不国流俗和时风所动,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和深层的精神领悟力,使其作品内涵丰富、独具风格,在当下繁杂的艺术市场中可谓难得。本次展览将展出曾醉水墨画19幅,油画9幅,相信会给观者带来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
期刊
2014.03.09-2014.03.24  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北京· 798)  “超象”艺术意指超越一切即定的概念和现象,超脱于物象之外,得其空灵之境,直指个人内心的自由。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冷静而理性的对待解构和空间分析,他们的作品中都是通过重复、叠加和梳理来营造出另一种重合的平面,使平面有种不断延伸的过程,超越物象的、超象的、形而上的,平静的,静默的,自然的,也是直接和心灵互通的,使整体
期刊
2014.03.08-2014.04.19  上舍空间(北京· 798)  收集物品,收集细节,收集一种新的视角体验是艺术家汪子博一贯的实践方式,展览将呈现艺术家近期小幅作品二十余件。“生活和时间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是沉重的,而对于生活地‘收集’,则渐渐的将这沉重幻化为羽毛,也许还是会有沉重,但却也有了飞翔的希望,飞翔的不是我们的身躯,而是心境,是我们存活的状态。这样的收集,并不是为了保留,而是存活的
期刊
2014.03.22-2014.04.21  白盒子艺术馆(北京· 798)  何云昌的行为艺术实践了二十余年,可以说是中国从事行为艺术持续时间最长的艺术家,每年都做一个身体的体验行为,由这些行为构成了一部何云昌的艺术史:它述说了一个生活在中国的艺术家如何理解行为艺术的意义、如何顽强地去实践它、如何以它作为媒介传达自己对中国现实的解读和隐喻。何云昌创造了连续的行为艺术史,也在这个不断平庸的时代里用
期刊
20 14.03.14-2014.03.27  香江画廊(上海)  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涉及花卉,作品风格淡雅中透着强烈,表现出画家的绘画思想,值得观者来探寻其艺术世界。“泪眼问花花不语”,其实花非不语,花语需要观者在沉静的状态下聆听,用智慧的心灵来感悟,其中那些宁静厚重的色彩里缱绻着的绵绵花语,在错杂的花瓣悄然舒展时,它们瞬间如星光闪烁,如烟火燃亮,仿佛弥漫起袅袅清香,向驻足观赏的人们低低诉说曾经
期刊
2014.03.06-2014.04.07  天线空间(上海)  “能(néng)的过程”是梁曼琪对其2013年创作的一次总结。直线是梁曼琪作品中的重要元素,相较于自然界中曲线的天然存在,绝对的直线则是人造之物,而曼琪却为这些理性的表象赋予了其个人的情感。艺术家自述:“‘能’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它并不能被刻意建立起来。痛苦、逃离、挣扎、反抗,这种感觉就像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分裂着、拉扯着;它时而明确强
期刊
2014.03.14-2014.04.30  香港当代美术馆(北京· 798)  本次展览以个命为题,在关注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状态的同时,意在深入窥视他们艺术表达的全面性,有意识的避免对他们片面的展示效果,逐步以详尽的梳理方式呈现出他们的态度。大量的异文化在这代人身上被并置,他们绝对不向任何一种存在的经验妥协,有时候很可笑,有时候很疯狂,但都存在马丁·路德说的那样:“我们站在此地,我只能这样”。这
期刊
2014.03.29-2014.04.06  今日美术馆二号馆(北京)  申伟光虽然长期地处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边缘位置上,并不为许多人所熟知、热议,但却丝毫都不能忽视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能忽视“超验拟象艺术”的创造性意义和超然物外的精神价值。申伟光的“超验拟象”既来源于人的“本性”和“心目”(心目所见)、“心相”(心内成相),也来源于申伟光认为的人类所创造的三种“最高艺术”—即中国文
期刊
2014.03.22-2014.04.24  香格纳H空间(上海)  此次展览将呈现20余件创作于2011至2013年间的布上丙烯作品。正如策展人和评论家柏德沐为艺术家撰文所言,刘唯艰在他的作品中细腻地把握住了充实着 旅程的饱满情绪和感受,炎炎烈日下的干渴,夜幕降临后的微凉,以及失去的担心和对前行的畏惧。在这番现实与内心的双重旅行中,“(艺术家)没有明确的目的 性,而恰恰是这种不确定性赋予了作品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