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广庆的两首作品看吉林地方音乐形象的塑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国外内,有关音乐形象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从吉林地方音乐创作入手,通过对作品音乐本体的分析,探究音乐形象塑造的音乐技术与文化价值,此类研究在国家仍属空白。以朱广庆先生创作的富于吉林地方音乐特色的两首小型器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总结吉林地方音乐形象塑造的方法与特征。
  关键词:吉林地方音乐 音乐形象 朱广庆 风雪爬犁 驷马铜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音乐形象是运用音乐语言塑造的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内容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是作曲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的艺术概括。通过创作、演唱或演奏等得到表现,并在欣赏者听觉的审美感受和联想、通感中最后完成。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在时间流动中的活跃性、发展性,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时代性、民族性与音乐家艺术个性的统一。”
  音乐形象是听觉的形象,它的思维特点通过各种音乐语汇在作品中得以展现,如音区的设定、旋律线条的设计、节奏与节拍的选择、音色的选取、调的控制、多声部织体的烘托、音乐结构的张弛等。因此,通过音乐语汇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即可分析出音乐形象塑造的方法与途径。
  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国内有关于音乐形象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成果。如郭乃安先生的文章《冼星海作品中的音乐形象》等。国外很多音乐学方面的专家已经开展了有关地域风格特征鲜明的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如美国S.Kostka的著作《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等。但是以吉林省地方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建国以来反映吉林省地方音乐特色的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形象分析与研究的成果目前尚属稀缺。
  一 作品的选取
  在白山与松水之间,广袤的黑土地上孕育出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刚健中正”、“清丽秀美”蕴发的“生生不息”之气象,懿化出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的吉林省地方音乐文化,其斑斓多姿的音乐艺术形式已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这些极富亲和力的“乡音”般的曲调,是在吉林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们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这些色彩浓郁、个性独特的“乡音”深深地感染着身在吉林或曾在吉林生活的人们,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思乡恋土之情。但凡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音乐,往往具有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与推崇,这就是地方音乐的魅力。
  建国以来,反映吉林地方音乐风格特色的音乐创作以传统文化精神作为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结合中、西方音乐创作与编配技术,成为丰富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高超的创作技法,完美地反映出了吉林省地方音乐文化特征,并且享誉全国,有些作品甚至在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分类研究众多作品后,选取朱广庆、尚德义、张式功等几位作曲家创作的典范之作作为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朱广庆先生一生创作了360余首(部)音乐作品,涵盖交响曲、民族管弦乐、民族器乐独奏与重奏、西洋乐器独奏与重奏、舞剧音乐、歌剧音乐、声乐作品、戏曲音乐、戏剧影视剧配乐等多种体裁形式。丰富的创作量与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在吉林省作曲家中名列前茅。作为整体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朱广庆先生的两首小型器乐作品入手,概括其中吉林地方音乐形象塑造的方法与特征。
  为何选择《风雪爬犁》、《驷马铜铃》作为研究内容?首先,由于这两首作品的音乐形象设计精巧、旋律中充满吉林乡土气息,是研究吉林地方音乐之佳作。其次,两首作品在国内外具有非凡的影响力。1978年全省汇演,两首作品分别获创作奖与指挥奖。自首演至今一直活跃在国内民族音乐表演的舞台上,每次演出翻场不断。在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中国民族乐团也曾多次公开表演,得到国内、国外观众的喜爱。因此,《风雪爬犁》与《驷马铜铃》二首乐曲逐渐成为朱广庆先生的代表性曲目。音乐学领域中的多位专家学者曾对两首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著名音乐理论家乔建中先生将这两首作品列入“60年代我国民乐创作的代表性曲目之一”,将之誉为“一代名曲”。
  二 朱广庆两首小型器乐作品本体分析
  《风雪爬犁》采用d羽调式作为主调。在旋律进行方面,梆笛旋律主要采用跳进的方式,尤其是将五度跳进运用在最显要的位置,使音乐开始就充满动力性,成功地塑造出了清快、脆亮的音乐形象。板胡旋律则主要采用极进和小跳的方式,并在局部使用大跳进行,使旋律走向平稳,表现出柔美的气质。在节奏方面,建立在小快板速度基础上,梆笛旋律采用大周期“长—短—长”的节奏布局,并在后面的长音中采用富于笛子特色的颤音处理,增强较长时值的律动性。伴奏部分的扬琴采用十六分音符的均分律动方式演奏持续音,制造出了奔跑的艺术效果。随后,胡板旋律则采用小周期的“长—短—长”的节奏布局,突出了旋律的歌唱性特征。伴奏部分的扬琴先采用八分音奏节奏作陪衬,后变回十六分音符,在追求足够的稳定性表述后,再次提升音乐的律动性。音乐在陈述中形成“动—静—动”的动力布局格式。在音色与音区方面,采用梆笛与板胡两种音色先后出现,在吹管乐器梆笛的清亮音色后,采用拉弦乐器板胡,并在高音区使用,使旋律在高亢、明亮、甜美的音色中得以完美表达。通过两种音色的反差,使音乐在整体音色保持明亮的同时,产生了“一刚一柔”的对比,成功刻画了“刚柔并济”、“粗犷中略带一丝细腻”的东北猎人形象。乐曲的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从旋律、织体、音色、力度等方面在音乐发展过程中与曲式结构密切联系,形成完美的统一体。音乐从始至终地展现出强烈的画面感,这种由“风雪、爬犁、猎人”构成的音响形象富有浓郁的吉林地方色彩。
  《驷马铜铃》采用d商调式与d羽调式交替,突出了中国化的调式调性语言陈述特征。在旋律方面,板胡旋律通过动机的重复与模进手法,突出器乐化旋律特征。梆笛的旋律则以器乐化为基调,增强旋律进行的平稳性,使旋律婉转动听。在节奏方面,拉弦乐器演奏的旋律声部以十六分音符的均分律动为主体,这种紧张而有力的节奏,表现出忙碌的行进性特征。打击乐声部的八分音符与双十六分音符的配合,加剧了主旋律的律动。梆笛演奏的旋律声部节奏则更多的选用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配合,时值稍宽松些。这种节奏采用顿奏的演奏方法,具有清晰、欢快的听觉效果。与此同时,拉弦乐仍采用十六分音符作均分律动,拉近了与前一主题之间的关系。打击乐中,串铃采用持续的八分音符成为节奏的主要线索,木鱼、小镲和小堂鼓则运用四分与带休止的八分、十六分音符作切分式处理,增强了节奏的交差性。在音色与音区方面,前奏通过打击乐与拉弦乐的配合,表现出音响形象的复合性特征,仿佛是车轮声、马蹄声、鞭声、铃声响成一片。在弹拨乐的伴奏下,板胡与二胡两种拉弦乐器相配合的旋律,描绘出马车飞奔的形象。乐队的全奏与拉弦乐的“呼应”中,表现出车夫扬鞭催马的景象。随后低音区的旋律,使顺畅的进行变得坎坷。再后通过由高及低的过渡,引出再现材料,从听觉上给人峰回路转之感。在慢板的中间部分,琵琶平稳的伴奏,串铃的轻声摇击,引出板胡独奏的抒情性曲调,表现出马车慢速行走,悠然自得的情绪。经过一个渐快的过渡,乐曲进入最后的再现部分。尾声以急板的速度出现将全曲带入高潮,描绘出马蹄飞奔,串铃琅琅的音响画面。在全曲走向结束的一瞬,以强有力的乐队全奏方式结束,如勒马收车般干脆利索。   三 朱广庆两首小型器乐作品的地方音乐形象塑造
  《风雪爬犁》与《驷马铜铃》两首作品的旋律优美,曲式结构严谨。写作精巧概括,无多余之笔。两首作品均采用了西方音乐中典型的三部性结构,但在结构细节安排方面,又体现出明显的中国民族化结构思维。如在《风雪爬犁》的中部,前后两个乐段所产生的“引申性对比”,实际上是中国传统音乐所特有的结构渐进性发展思维的表现。两首作品在音乐的结构布局、主题的发展构思上体现出“中西合璧”性,并具有“洋为中用”的特征。
  两首作品音乐进行动力充沛,乐思发展清晰流畅。音乐材料与调性选择方面体现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双重特征。音乐的主题采用自创与再创相结合的写法。再创部分材料来源于富于地方特色的传统作品,如《风雪爬犁》的中间部分主题源自《大山歌》,而《驷马铜铃》的第一部分主题源自《慢龙摆尾》。再创部分将传统作品中的精华提炼并升华,增强了音乐的地方特色,能够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自创部分使音乐充满新鲜感,为音乐作品提供强盛的生命力。调式与调性的选择相对简朴,只是以d羽调式作为两首作品的主调。在《驷马铜铃》中,音乐开始时大胆地采用了d商调式与d羽调式的交替,给人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恰当地运用偏音,使音乐在民族风格框架下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色彩。
  两首作品音色的选择和运用既巧妙又恰当。敢于突破传统,突出板胡在民族乐队中的作用,这是朱广庆先生在乐队编配方面追求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大胆尝试。擅于运用管乐器组中的梆笛音色与拉弦乐器组中的板胡音色,充分发挥这两种音色的个性特征,通过音色的对比又恰好实现了两种音色的互补。从演奏难度看,作品除对主奏乐器的演奏技巧难度要求较高以外,对所有伴奏乐器的演奏技巧要求也尽可能的简单,使当时具有相对一般演奏程度的县级民族乐队都可以演奏这两首作品。这样创作是为了达到音乐作品“群众化”之目的,不仅使作品易于传播,并且更加亲近群众。
  两首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极其鲜活。首先从实物角度采用画面感的描绘,塑造了富于东北乡土风情的“风雪、松林、爬犁、猎人”、“大地、马车、车老板”等不同场景与人物的形象。正如原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宋振庭先生在1961年为朱广庆先生专门创作的诗歌中所描述得那样:“驷马铜铃:岭上铃声伴雨声,轮车驷马入风轻,排扉起看垂鞭影,阿郎已叩晓窗棂。风雪爬犁:一天风雪搅白沙,松涛深处是酒家,爬犁飞起鞭儿舞,马蹄踏破冰凌花”。其次,赋予人物明确的个性特征,描写了东北人民爽朗的个性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作品朴实淳厚,毫无浮夸之笔。浓郁的吉林地方农村生活气息,表达了最为亲切的乡音乡情,至今仍活跃于国内、国际舞台。
  综上所述,朱广庆创作的两首小型器乐作品,音乐语言清新流畅,音乐形象具体鲜活,是吉林省地方性音乐创作中的杰出典范。这些富于吉林地方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上,吸纳世界各国音乐文化元素,使音乐创作在兼容并蓄中稳步发展,深得全国人民的喜爱。分析作品中所凝结的音乐形象,可以深刻阐述吉林省音乐文化在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及对当今音乐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显示出建国以来吉林省地方音乐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总结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对于加快吉林省文化建设的步伐及振兴东北地区音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均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国60年来吉林省音乐创作发展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63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2] 郭乃安:《冼星海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人民音乐》,1955年第10期。
  [3] S.Kostka.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M].Prentice Hall,1998,7.
  [4] 吉林省音乐家协会:《朱广庆创作札记音乐文选》,2003年版。
  [5] 乔建中:《民族乐队作品创作四十年》,《人民音乐》,1997年第1期。
  [6] 星公:《吉林八景》,《长春日报》,1961年6月21日。
  [7]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五十年文艺作品选·音乐卷》,吉林省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8] 刘清明、崔志:《论建国60年来吉林省音乐创作发展研究的意义》,《大众文艺》,2012年第11期。
  [9] 宫佳妮:《朱广庆早期民族管弦乐作品的创作与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作者简介:刘清明,男,1979—,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民族和平共处、团结努力建设自己美好家园。众所周知,我们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苗族又是在贵州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其主要聚居在黔东南
针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应用的方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In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
二化螟是为害水稻的重要害虫,造成稻株枯心苗和白穗.近几年二化螟为害日趋严重,据普兰店市碧流河乡调查,1989年严重地块虫株率为10—15%,1990年上升到45%以上.防治二化螟我们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在浪漫主义晚期才传入中国。也就是说,当西方钢琴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中国才接触到这一乐器。因此,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不及西方优秀作
目的探讨Liliequist膜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尸头的Liliequist膜.结果 Liliequist膜是前切迹空间的网膜结构,鞍背、动眼神经、下丘脑及基底动脉是其主要附着结构,分下丘膜、间脑膜和中脑膜三类叶,伸向内上方、后上方及后(下)方,其大小、性状及附着均有较大差异,同垂体柄和后交通动脉等有纤维联系.结论该膜可维系鞍后诸结构的空间位置,下丘膜分隔后交通动脉
1988~1990年,我们在武川县等地进行油菜害虫调查时,采集到油菜蚤跳甲,是内蒙古一种新的油菜害虫。此虫在当地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地边杂草里,表土缝隙中越冬。学名 Psylliod
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已经几年的历程,后勤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医疗卫生机构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其一是观念上的变化,通过后勤改革的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后勤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在医药卫生改革中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到后勤改革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其二是后勤服务机制上的变化,后勤服务已经逐渐形成社会化服务和内部服务相结合、多种服务形式共存、逐步向社会化服务过渡的新机制.其三是效果的变化,即后勤服务
环境教育是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重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给学生一定的环境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最终使其与环境和谐共存发展。因此,研究
一、声乐教育的目标及作用任何一种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种目标或理想,虽然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多样多层次的。声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
在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主流的传播媒体之一。网络的发展对当代流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了音乐创作。网络的发展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