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徐水舞狮的研究,对发展和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培养舞狮传承后备人才,为舞狮人开拓出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使整个社会形成喜爱舞狮的体育文化氛围,打造徐水舞狮品牌,为更好的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
【关键词】保定市 徐水区 舞狮
【基金项目】2018年5月主持《保定市徐水舞狮研究》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183045)已立项。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215-01
一、引言
舞狮运动在我国民间历史久远,最早记载始于汉代,人们通过舞狮消灾解难、祈求万事如意。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个流派,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的美誉。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曾首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目前,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狮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二、徐水舞狮历史发展脉络梳理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建国后得以迅速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北里村分成了南北里和北北里两个村之后,两村的狮舞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狮舞有文、武之分,经过多年的历练,北里狮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武狮”表演风格,模仿狮子的行为举止,形成了狮吼、狮跳、狮卧等四十多种狮舞招牌动作,被业内人士称为“北狮之宗”。
三、徐水舞狮技艺分析
(一)徐水舞狮技艺动作特点分析
徐水狮舞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狮舞分文狮和武狮,表演时文狮武狮交替进行,另有小狮子穿插表演。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主要神态有:表现睡狮眼睛的睁与闭、嘴巴的张与合、肚子的呼与吸,表现狮子习性动作的“挠痒”、“舐毛”、“打滚”等,动作细腻逼真,神态风趣可爱。武狮重在刻画狮子的威猛的性格,其套路有“梅花桩”、“踩球过桥”等。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
(二)徐水舞狮狮鼓乐打法
徐水舞狮另一个看点是鼓点的配合与默契。自古以来舞狮表演一定要配合锣鼓乐器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高潮迭起的表演效果。但是就单凭一套锣鼓乐器要演奏出醒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各种心理贯串起来实非容易。所以醒狮鼓点也应以快、慢、刚、柔、密、疏、长、短来配合醒狮的各种形态。然而遇到单狮表演的时候,锣鼓手对鼓艺、狮艺的熟识与临场突发反应程度,会受到重大的考验,表演时鼓手既要随着醒狮的每一个形态而作出灵活多样的鼓点变化,鼓音多用“七星鼓法”,而狮子之起伏、俯、仰、叩拜等,均随乐声之韵律及节奏而行。花式鼓点是在原有的纯熟鼓艺基础上加以各种高难度特技表演,这种鼓艺属于单人术表演类型,花式鼓点简称:花鼓、离手鼓、更有人称为“抛鼓槌”。表演者在打鼓过程中将手上的一对鼓槌抛起,左右交换,令观众觉得鼓槌在跳动、旋转、忽隐忽现,极具视觉效果。
四、徐水舞狮团现状分析
保定市徐水区南北里凯东龙狮舞艺术团前身是南北里舞狮艺术团,曾参加了众多国内、国际民间花会大赛,并多次与电台合作拍摄节目,参加一些大型文艺活动并获大奖。2016年底举全团之力搜集整理资料圆满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水舞狮)纪录片的拍摄,并组织徐水舞狮艺人60余名赴深圳东部华侨城参加(2017中央电视台元旦特别节目,飞龙醒狮耀中华)的节目录制。徐水舞狮团参加人员主要是村里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练习舞狮要求有足够的毅力,还要能够吃苦,且能够静下心来。目前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求学,选舞狮苗子的范围缩小,习练人吃苦精神不足,严重影响了徐水舞狮的发展。
五、徐水舞狮发展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各級政府和部门通过扶持和艺术指导给舞狮注入了新活力,但是现在依然面临许多困境,如何使徐水舞狮更好传承发展,提出以下对策:第一,成立徐水舞狮品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第二,建设徐水舞狮文化园发展特色体育旅游。第三,徐水舞狮传统体育进入大中小学校园形成良好崇尚舞狮社会氛围。第四,打造徐水舞狮艺术节提高社会影响力。第五,承办各级各类舞狮赛事扩大徐水舞狮影响力。第六,成立徐水舞狮技艺研究中心创新徐水舞狮技艺。
参考文献:
[1]王明伟.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开展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1): 45-52.
[2]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4-93.
作者简介:
张梦娣(1980.12-),女,汉族,保定徐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李立新(1978.01-),男,汉族,保定徐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保定市 徐水区 舞狮
【基金项目】2018年5月主持《保定市徐水舞狮研究》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183045)已立项。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215-01
一、引言
舞狮运动在我国民间历史久远,最早记载始于汉代,人们通过舞狮消灾解难、祈求万事如意。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个流派,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的美誉。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曾首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目前,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狮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二、徐水舞狮历史发展脉络梳理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建国后得以迅速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北里村分成了南北里和北北里两个村之后,两村的狮舞在相互竞争中不断创新、发展。狮舞有文、武之分,经过多年的历练,北里狮舞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武狮”表演风格,模仿狮子的行为举止,形成了狮吼、狮跳、狮卧等四十多种狮舞招牌动作,被业内人士称为“北狮之宗”。
三、徐水舞狮技艺分析
(一)徐水舞狮技艺动作特点分析
徐水狮舞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狮舞分文狮和武狮,表演时文狮武狮交替进行,另有小狮子穿插表演。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生活,主要神态有:表现睡狮眼睛的睁与闭、嘴巴的张与合、肚子的呼与吸,表现狮子习性动作的“挠痒”、“舐毛”、“打滚”等,动作细腻逼真,神态风趣可爱。武狮重在刻画狮子的威猛的性格,其套路有“梅花桩”、“踩球过桥”等。引狮郎在整个舞狮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
(二)徐水舞狮狮鼓乐打法
徐水舞狮另一个看点是鼓点的配合与默契。自古以来舞狮表演一定要配合锣鼓乐器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高潮迭起的表演效果。但是就单凭一套锣鼓乐器要演奏出醒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八种形态,各种心理贯串起来实非容易。所以醒狮鼓点也应以快、慢、刚、柔、密、疏、长、短来配合醒狮的各种形态。然而遇到单狮表演的时候,锣鼓手对鼓艺、狮艺的熟识与临场突发反应程度,会受到重大的考验,表演时鼓手既要随着醒狮的每一个形态而作出灵活多样的鼓点变化,鼓音多用“七星鼓法”,而狮子之起伏、俯、仰、叩拜等,均随乐声之韵律及节奏而行。花式鼓点是在原有的纯熟鼓艺基础上加以各种高难度特技表演,这种鼓艺属于单人术表演类型,花式鼓点简称:花鼓、离手鼓、更有人称为“抛鼓槌”。表演者在打鼓过程中将手上的一对鼓槌抛起,左右交换,令观众觉得鼓槌在跳动、旋转、忽隐忽现,极具视觉效果。
四、徐水舞狮团现状分析
保定市徐水区南北里凯东龙狮舞艺术团前身是南北里舞狮艺术团,曾参加了众多国内、国际民间花会大赛,并多次与电台合作拍摄节目,参加一些大型文艺活动并获大奖。2016年底举全团之力搜集整理资料圆满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水舞狮)纪录片的拍摄,并组织徐水舞狮艺人60余名赴深圳东部华侨城参加(2017中央电视台元旦特别节目,飞龙醒狮耀中华)的节目录制。徐水舞狮团参加人员主要是村里的年轻人和中年人,练习舞狮要求有足够的毅力,还要能够吃苦,且能够静下心来。目前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求学,选舞狮苗子的范围缩小,习练人吃苦精神不足,严重影响了徐水舞狮的发展。
五、徐水舞狮发展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各級政府和部门通过扶持和艺术指导给舞狮注入了新活力,但是现在依然面临许多困境,如何使徐水舞狮更好传承发展,提出以下对策:第一,成立徐水舞狮品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第二,建设徐水舞狮文化园发展特色体育旅游。第三,徐水舞狮传统体育进入大中小学校园形成良好崇尚舞狮社会氛围。第四,打造徐水舞狮艺术节提高社会影响力。第五,承办各级各类舞狮赛事扩大徐水舞狮影响力。第六,成立徐水舞狮技艺研究中心创新徐水舞狮技艺。
参考文献:
[1]王明伟.浙江省民间体育赛事开展状况调查与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1): 45-52.
[2]王俊奇.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84-93.
作者简介:
张梦娣(1980.12-),女,汉族,保定徐水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李立新(1978.01-),男,汉族,保定徐水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