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评议和若干思考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_wp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点: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相对平庸,而考生也难写出有新意和深刻的作文。
  所谓“新材料作文”的名称和有关解释是缺乏科学理性的。如何看待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过去的话题作文来写的倾向?“新材料作文”要不要从材料的“客观意义”和“主要意旨”出发进行立意写作?
  多年来高考作文题“文体不限”的做法实际上已造成文体的单一化;高考文体的过分自由必然导致学生平时的学习变得不自由(只训练一种文体的不自由)。
  高考作文题的难度必须与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要求和有关文体写作水平的要求相符合。新课标没有这些方面的具体要求,必然造成写作教学、高考命题、作文评价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是: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优雅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试题要求考生阅读这一文字材料之后,“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试题材料涉及的事态一目了然:富翁提供捐助和对待富翁捐助的三种态度。但材料整体表意的重心落在后者,要提供讨论、评价的问题是后者,即对待富翁捐助的三种态度。
  显然,这一作文命题沿用了2012年“你愿意生活于什么年代”的思路,即提供几种人生观念、态度或价值观让考生思考和写作,以此而言,它体现了广东作文命题重视相对稳定、变中求稳的策略。不同的是,2012年的考题是让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从材料引发自己的思考,或对他人的生活理想发表看法,或选择一种属于自己意愿的生活理想,今年的考题则侧重于让考生评价他人的价值态度。无论去年还是今年,广东作文题都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总的说,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相对平庸,其蕴含的价值内容都较单一,缺乏思维的挑战性,难以引发考生的深度思考,也不能激发考生的想象力和提供较为宽广的言说空间,远不如2012年的作文题目那样具有挑战性和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也不如2011年“回到原点”的作文题目那样具有哲学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高水平考生的能力发挥。
  今年作文文字材料告诉读者,如何对待富翁的捐助,三家人家有三种态度,他们的回应都是有礼貌的:或“十分感激”,或“优雅地接受”,或“谢谢他的好意”。但在要不要接受帮助或如何接受帮助上,一家是“高兴地接受”,没有任何前提条件和契约;一家是虽接受却“声明一定会偿还”,有前提条件和契约;一家认为这是“施舍”而“拒绝”。
  从审题和立意角度看,这一作文题没有造成太大的审题障碍,考生不容易跑题,也不难作出基本的评价,因为对待富翁的帮助,三家人家的三种态度基本上都是社会公论所认同的,没有什么可非议的。第一种态度是根据自己的现实境地,明白他人的帮助对于改变自己眼前艰难景况的现实意义,他们实事求是地、欣然地选择接受,可能因此成为改变生活和命运的起点与契机,也使捐助者“雪中送炭”的愿望得以实现。受助者没有说声“谢谢”,也许是生性木讷,不善言词;也许是“大恩不言谢”(“大恩不言谢”背后也可能隐含着来日报答的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在接受的同时声明将来“偿还”,不管今后这种偿还是何种形式,是回报个人还是社会,但都体现了“知恩图报”的善良本性,也说明受助者有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坚信只要通过努力,就一定能改变现状。第三种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施舍”,因此断然谢绝了富翁的好意,一般可以理解为维护了做人的尊严。小学四年级就有一篇课文《尊严》,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拒绝不干活而接受镇长杰克逊施舍的故事,哈默的“我不会接受你的食物” 的名言成为了一个人在逆境中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宣言。第三种态度正是这种传统价值观和人格自律的体现。
  上述一般道理并不深奥,大部分考生都能够不同程度地说出这些认识和评价。这正是我们说今年作文题不难的理由。
  但是,仅仅说出上述认识也只是说出了一般社会共识,谈不上新意和深刻。为什么许多考生对第二种态度的“接受”和“偿还”的关系说不清楚?为什么对第三种态度“拒绝”的原因只能止于自尊或尊严的说法而未能深化?显然,他们对这些态度的深层心理缺乏认识。其实,在如何对待他人的捐助问题上,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用“知恩图报”或尊严就能说尽的。例如,第二、第三种态度的“偿还”心理和“拒绝”心理,其实都是人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的心理体现。不轻易求人,不平白无故地受人恩惠,是人内心对于平等的自我人格保护的渴求。施恩者不一定要求报答,但受恩者可能视恩惠为一种债务,一种包袱,当受人恩惠时,就不仅会感到一种负担,而且感到自己与施恩者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内在价值受到冲击,于是或要以“偿还”来缓解、消除这种不平等,第二种态度便是如此;或直接以“拒绝”来阻止这种不平等的出现,第三种态度便是如此。这些心理都是正常的,“大恩不言谢”、“知恩图报”、 自尊自强都与这种心理相关,只是有人自觉到,有人不自觉到而已。许多考生说不出这些道理,所以文章止于一般化。当然,高中生的教育一般达不到这个认识高度(大学生也不见得达到这个认识高度),所以我们又说,今年的作文题考生是不容易写出有深度的文章的。从这个角度说,今年的作文题又是有难度的。
  必须指出,材料作文(现在叫做“新材料作文”,下文再论),必须从材料(或文本)出发,“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首先必须尊重其原意。有的考生把富翁的捐助当作“盗泉之水”、“嗟来之食”来议论,这是不妥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盗泉之水”是不善的象征物,“嗟来之食”是侮辱性的,被富翁捐助者可以这样误解富翁的捐助,但作文者不能这样误解,因为作文者是看着材料来写作的,要依据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做判断。材料已说得很明白,那位富翁是“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之后,“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他是在“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的,所以他的行为是一种善举,考生不应置材料于不顾,把“善举”当假丑恶来立论。有的考生引用孟子“富贵不能淫”的话来赞美第三种态度,或拿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历史佳话作类比,这就是用材不当,混淆了事件的性质,脱离了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了。
其他文献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们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的让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生们就会主动地去
化学作为初三阶段才开始开设的一项基础科目,在中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依然形成了共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
冠词 (Articles) 属于虚词,置于名词之前,说明或限定名词的含义。冠词在句中一般不重读。冠词分为不定冠词a (an)和定冠词the两种。  一、不定冠词的用法  1. 泛指一类人或物。如:  HIV is a virus. A virus is a very small living thing that causes disease. HIV是一种病毒。病毒是一种引发疾病的微生物。  2
概括了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特征,提出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应重新认识、加强研究和推广应用。
【热点材料】  2016年9月2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1届联合国大会以“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努力改造我们的世界”为主题的一般性辩论并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的重要讲话。李克强指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任务。国际社会要相互合作、同舟共济,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必须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国际事务
随着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重视,在低段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的研究分析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变化,从而开展针对性的语文教学策略。其中看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审视我们的一些专科课,课堂里总是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气氛。反观我们的数学课,学生感
小学生具有爱玩爱闹、任性、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受约束等性格和行为特点,而在数学教学中,也正因为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再加上数学本身具有的复杂、枯燥的特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
分析了粮食结构调整的地位与作用,阐述了粮食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即产供需平衡,适应市场、效益至上和因地制宜,提出了调优、调制、调布局的粮食结构调整三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