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昌 笛韻传真情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q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何兆昌先生,紫荆音乐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竹笛学会名誉理事、香港中乐团特邀乐师、竹韻小集常任乐师。他师承多位名家,技艺精湛,获誉不断,2013至2017年成功举行了《竹韻良宵》《笛韻真情》《清音竹韻兆丰年》《和鸣》等多个个人笛子独奏会及首个师生音乐会《昌兴笛艺播春风》《乐韻无障》《乐聚香江》等多个慈善音乐会,2017年获康文署邀请举办“何兆昌笛箫独奏会”。2012年编写及出版有《笛子入门》及《笛子入门2》二书。


  曾经,对何兆昌先生来说,笛,是一种乐器,承载着自己所追寻的理想。但如今,对他来说,笛,已不只是乐器,而是一条牵连起自己生活多方面的纽带。在音乐中,他学到了技艺,获得了讚誉,积累了人脈,遇见了姻缘,肩负起传承,更以音乐打开慈善之门,找到了一条奉献社会之路。悠悠笛韻起,一片深情在。为之辛苦为之忙,走在音乐的道路上,他早已停不下来,因为这是他快乐的源泉,更是心中的使命。
  逐梦音乐路
  中学时代,应学校课程要求,何兆昌先生从众多中乐乐器中挑选了学习笛子,当时心里不知道“笛子之路”能走多远。没想到,他这一学,就再也放不下了。


  或许是注定的缘分,在学习笛子方面,何兆昌先生表现出极强的天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在香港开办第一届考级时,他即通过了十级考试。中学时期的他已经被不同学校邀请担任笛子导师。2006年,更在亚洲青少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邀请赛及中国音乐学院第二届音乐演奏评分赛(广东考区)荣获金奖及一等奖。然而大学时,他修读的是金融而並非音乐,但对音乐的热情依旧,大学毕业後,何兆昌先生考进了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深造,得到了专业训练,技术日益精进。在演艺学院毕业後,开了他在香港的个人音乐专场首演会,並获得了一致好评。
  何兆昌先生醉心音乐,师承香港中乐团笛子首席孙永志教授及助理首席朱文昌先生,又随广东民族乐团前副团长兼管乐声部首席伍国忠老师钻研广东笛子演奏法,及随洞箫名家谭宝硕老师学习洞箫,更曾获南派笛子宗师陆春龄及詹永明教授等名家指点。


  一路走来,何兆昌先生演出不断,获誉也不断,2013至2017年期间成功举行了《竹韻良宵》《笛韻真情》《清音竹韻兆丰年》《和鸣》等多个个人笛子独奏会,及首个师生音乐会《昌兴笛艺播春风》,2017年获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请举办青年演奏家系列——《何兆昌笛箫独奏会》。其演奏足跡遍及世界各地,2016年春,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布鲁塞尔经济贸易办事处邀请,进行为期13日的欧洲巡迴演出,其笛子技艺及演出风格受当地各界高度评价,並把其所演奏片段和录音於当地电视台及电台转播。由於表演节目非常受当地人欢迎,据悉,何兆昌先生今年10月将再次获邀前往英国再度参演该套节目。
  专注推广与传承
  何兆昌先生刚学笛子的时候,中乐在香港还不算流行,而且不受大众重视,中乐演奏家的社会地位不可与西洋音乐相提並论。为此,他一直试图去努力改善这种状況,他认为,中乐在香港的地位,跟教学训练的规范性问题、乐器製造等因素不无关係。




  曾经,这样的对比画面让何兆昌先生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西洋音乐的课堂上,学生们拿着的都是一本本整洁漂亮的教材;而中乐的课堂,学生所携带的教材往往是几张複印的纸,一堂课下来往往是皱皱巴巴的。当时在香港,中乐教学没有特别的规范,甚至每个老师教的都不一样,他希望能从最基础的着手,做出一些改变。2012年,何兆昌先生编写及出版了《笛子入门》及《笛子入门2》二书,以期推动香港笛子的普及和发展。现在香港及新加坡都有在笛子教学上使用其教材。
  西洋乐器一般都有美观的乐器盒子收纳,演出时配以华丽的演出服。而中乐则似乎低调太多。“其实中乐也可以很时尚”,何兆昌先生如此认为,他更通过自己实际行动去推广,让人们看到不一样的中乐之美。






  何兆昌先生有意弘揚中华传统音乐之美。他经常受邀到不同国家演出,无论在国内国外,都会把广东音乐纳入表演中,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他所生长的这个区域的文化。他还曾受邀到高校举办讲座,展示笛箫更多不同的演奏法和乐器更高的可塑性。
  除此之外,十几年来,何兆昌先生的教学工作也从未间断,其中不少学生如今已为人师。他说,自己很幸运得以有机会跟随这麽多优秀的老师学习。在学艺的过程中,何兆昌先生积累並保存了这些前辈演示的素材,这些都将成为珍贵的史料。“每一种文化有它本来的根,我既然有机会跟随文化源头学习,也有义务将它给传承下去。”他把传承作为他肩头的一项使命。他向陆春龄先生拜师时,老先生已八十多岁,至今他仍牢记着第一堂课,不是教什麽绝学和技艺,而是只有一句话“要学好笛子,先学好做人”。他时刻谨记着。   音乐对我来说就是全部
  採訪中,何兆昌先生大致介绍了他2018年的计划,音乐工作安排早已安排到年底:一月进行了一场圣约翰九龙总区会长会演出,五月将去广西和杭州巡演,六月会和香港城市狮子会举行慈善音乐会,七月份的深圳慈善义演,八月份的师生音乐会,十月受邀去英国演出……这些还没有算上乐器工作坊与交流等工作。而日常中,除了演出,还包括工作、教学、参加不同慈善社团活动等。“差不多有15年没有过假期了,即使是去旅行也一定要安排与当地的音乐家沟通。”他早已习惯这种忙碌了。
  何兆昌先生坦言,也曾在工作与音乐的取捨间陷入两难。毕业後,他考入了香港唯一的专业中乐团——香港中乐团,成为了一名笛子特约乐师,两年後,一心想闯出一番事业的他选择了辞职,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然而,心中的音乐梦卻始终无法割捨。“刚开始我觉得要发展事业,就必定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当然也就不得不放下音乐。”後来他发现,其实二者是可以兼顾的。






  透过音乐,何兆昌先生拓宽了自己的人脈,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有的更成为了他事业上的客户及生意上的夥伴。而另一方面,当客户得知他音乐上的成就,有的还邀请他参与其公司庆典的演出。二者相辅相成,何兆昌先生音乐及事业的路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他说,笛子现在对他来说已不只是一件乐器,音乐对他意味着全部,笛子则是贯穿其中的纽带。“可以说我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笛子。从最开始,演奏笛子带给我自信心和成就感,後来通过笛子认识了很多朋友,跟随众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难得的是当中的这份情。”值得一提的是,音乐还给何兆昌先生带来了爱情,他的太太是古筝演奏家和教师,二人琴瑟和鸣,时常搭档演出。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何兆昌先生也分享说,在音乐这条路上,没有恒心是不行的。“我並不是很有天赋,只是我比较勤奋罢了,我是一步步摸索过来的。”如今,即使再忙碌,他依然坚持每天练习。或许这是一种习惯,其实更是因为心中对笛箫的那份情。
  用音乐铺开慈善之路
  何兆昌先生的父亲曾任狮子会会长,耳濡目染之下,他自小就跟着父亲参与了许多公益活动,例如探访老人院和特殊学校等。但那时他从没想过如何通过音乐去配合服务。
  直到有一次,当他们拿着乐器演奏,同公公婆婆们一起快乐地唱唱跳跳时,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我想,我们平时办音乐会,观众看完就结束了,不如将音乐会与慈善公益结合,丰富其内涵,一方面大家得到了愉悦,通过筹款也能帮助到许多有需要的人。”这个理念得到了众人的支持,於是在何兆昌先生的总领下成立了紫荆音乐艺术协会,並开启了一条以音乐回馈社会的爱心之路。


  2016年,何兆昌先生成功策划了“乐韻无障”慈善音乐会,並受香港城市狮子会邀请担任是次音乐会爱心大使。音乐会的门票收入被捐出,用於帮助盲人朋友。协会还在内地参与了为兔唇(唇颚裂)孩童做手术的“微笑行动”活动。2017年11月12日,由紫荆音乐艺术协会与美善同心协会联合举办的《乐聚香江》音乐会在香港大会堂剧院奏响,音乐会的票房收益全数拨归美善同心协会作来年服务经费之用。2018年,他更将和香港城市狮子会举办的一场大型慈善音乐会,所得收益捐赠给了浸会大学中药局,用作帮助长者看病。
  每一场都让何兆昌先生印象深刻,因为能透过这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人,每一场都让他心生满足。当然,筹办一次慈善音乐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後要付出的心血是难以想象的多。从策划、定场地、拉赞助、做宣传册、排练、统筹演出等等,事无钜细,都需要花精力。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慈善音乐会不同的是,在成本控制方面需要花心思,如何降到最低以保障更多收益捐出,这是他经常思考的事。像编曲等很多事都是他亲力亲为的,这样便省去了成本。还有在筹到款项以後,这些款项的具体使用,也需要跟进,确保用到实处。
  助人者人恒助之。在举办慈善音乐会帮助他人的同时,何兆昌先生也得到了他人的大力支持。例如许多长辈朋友,给予了他很多建议和意见,让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快更顺。


  何兆昌先生曾创造性地将流行音乐与中乐结合,让人耳目一新,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慈善音乐会的曲目也多选用一些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更接地气。如今,他更多地是参与幕後工作,而将表现机会让与他人,他也因此笑称,自己是“专业的业餘玩家,”走了一条从业餘到专业,再回归业餘的路。但如今的这种转变,是因为他心中盛着大爱,从“小我”走到了“大我”的境界。
  太太时常担心他的工作量太大,会累坏了身体。但当她看到了参与的爱心服务有了成果时,她明白了丈夫所做工作的意义,现也加入了其中。
  “已经停不下来了,就像是一种使命,因为这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了,音乐搭了一座桥樑,这是一项多赢的爱心事业。”未来,何兆昌先生希望协会越办越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乐的魅力,也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中,相信通过音乐助力慈善,这份温暖将惠及更多的人。他也会花更多精力投入其中。

其他文献
【本刊讯】3月8日,第五届香港国际音乐节启动礼暨戊戌年新春晚宴假香港荃湾悦来酒店举行,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代表500多人聚首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个神圣时刻。中联办新界工作部处长李伟希、香港特别行区立法会议员陈恒镔、荃湾民政事务助理专员周俊亨、华懋集团市场部经理王燕玲、国际著名导演李力持出席主礼了本次活动。启动仪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陈恒镔太平绅士致辞表示,香港国际音乐节是一个非常有
期刊
【本刊讯】3月1日,新界总商会2018戊戌年新春酒会假美丽华酒店宴会厅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行政会议召集人陈智思、中联办新界工作部部长刘林、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等莅临主礼,该会会长张德熙、主席王振声等政商翘楚、社团领袖、各界友好数百人济济一堂,共贺新春。  张德熙会长指出,新总明年将进入60周年,多年来16个属会和全体会员都很齐心,会务持续发展。该会每月都会邀请政府官员
期刊
【人物简介】  陈浩强先生,天虹海鲜酒家集团总厨,国际烹饪艺术大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烹调技师,高级营养保健师,中国烹饪大师,全国燕鲍翅专家,荣获2013首届世界(粤菜)厨皇精英赛至尊金奖。他所服务的天虹海鲜酒家分别荣获2001年、2003年和2017年香港服务业类最傑出旅遊服务奖项。从业三十五年,他一路从学徒走上行政总厨的位置,在其位,谋其政,他兢兢业业,用美食给食客的味蕾送上最用心的礼物。  陈
期刊
【人物简介】  潘新标先生,香港圣约翰救伤队总监,救护机构理事会副主席,万得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他秉承“为人类服务”的理念,全身心投入到救护工作中,以明确高效的执行力和专业的救护技巧为救伤队服务。  潘新标先生从事急救行业已有几十载,参与过许许多多险情和突发事件的急救工作。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便热心参与社工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急救服务能力。他掌握有专业救急知识和技巧,有丰富的急救实践经验,並且带领
期刊
【人物简介】  武承君先生,香港人寿保险经理协会董事(公共关係事务部)、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公司高级分区经理。他2009年正式进入保险行业,坚持以心比心,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如今,他带领四十多人的团队,不断挑战、蜕变和突破,希望寻求个人与团队的快速成长,同时为客户赢得周全的保障。  从2008年至2018年,武承君先生在保险行业十年磨一剑,从一名对保险不甚了解、不感兴趣的求
期刊
【人物简介】  丘超英先生,澳华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助力建筑澳门有限公司董事长,澳华源室内设计装饰工程董事长,澳华利建筑工程董事长,澳门环保建筑协会副会长,澳门国际濠江志愿者协会荣誉会长、乌鲁木齐君帮惠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总裁、澳新缘有限公司总裁、健康产业孵化基地总裁。  “暮霭中,讚美诗庄严的声音响起,月光中的庄园,包容着时光的静谧和岁月的静好,时间在那一刻定格,一幅秋夜的油画被永远铭记。”当生活方
期刊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3月1日指出,政府早前推出的楼市调控措施和立法工作是“组合拳”,希望协助更多居民首次置业;政府会不断密切观察楼市变化及措施的效果。  针对澳门楼价不断攀升,炒楼成风,澳门特区政府日前向立法会提交调控楼市法案《取得非首個居住用途不动产的印花税》,俗称楼市新“辣招”。对此,澳门社会反应不一。梁维特首度开腔回应,他当天列席立法会小组会议後向记者表示,就《取得非首个居住用途
期刊
3月1日,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入选。去年3月,时年87岁的卢永根将一生积蓄8809446.44元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刋徐雪宾教育基金”,用於支持教育事业。  不久前,省委授予卢永根“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委宣传部授予其“南粤楷模”荣誉称号。卢永根是新时代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
2018年澳门空间发展规划研讨活动周暨七校研究生联合设计营3月5日在澳门科技大学开营。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专家及研究生将研讨澳门的城市空间规划,助力澳门转型发展。  5日上午,來自清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大学、华侨大学、东海大学的15位教师和55位研究生,以及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师生共100多人参加了开营仪式。  本次联合设计营以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澳门
期刊
【本刊讯】3月21日,由澳门中华总商会主办的“2018澳门工商业座谈会”在一片团结共进的氛围中圆满举行。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梁维特司长、各政府官员、中央驻澳联络办公室部长,以及包括何海明先生为代表的会议展览业等数十位澳门各界精英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大家分享和交流了行业资讯、营商心得,以期共筑美好明天。  座谈会由澳门中华总商会副理事长林金城、刘艺良和工商事务部部长陈泽武主持。  林金城 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