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14073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成立于2004年。作为一所拥有专业背景的幼儿园,这十多年里,对教育核心问题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建园初期,和许多园所一样,我们也在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但逐渐发现,这些先进的思想与方法尽管会在很多地方为我们提供帮助,但对于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却始终无法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随着探索的深入,我们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什么才是中国人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我们能够从自己民族的文化中汲取到什么样的力量?当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断冲击着我们时,我们才开始体会到,那些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是如此强大,那份充满着智慧与力量的文化渐渐成为了办学的哲学思考方向。
  这几年来,在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师幼关系、管理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探索,逐步形成了独有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自然原本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在传统文化看来,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遵从事物本来的面目,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我们也意识到,在教育的核心问题上,只有传统文化才能给我们最终的答案。
  “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核心理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重视自然对儿童的积极影响”“运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让幼儿园里的人、事、物都回归并保持原本就有的自然的样子,形成一个和谐的气场,影响儿童的发展”。
  为实现这一切,在幼儿园,我们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天然的环境,裸露的土地、繁茂的树木、青翠的竹子、可供种植的园地等。自然给幼儿园的孩子和我们提供了无数畅想的空间,孩子们和自然的互动也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
  春天,孩子三五成群地趴在户外的土地上研究蚂蚁,围着树干拓画树皮的纹理,在园子里从事种植活动;夏天,孩子们站在屋檐下,用小手接着雨水并倾听着不同的雨声,雨后他们打着伞在院子里踏雨而歌,阳光下他们脱光小脚在木廊上散步;秋天,孩子们躺在厚厚的落叶上冥想,用脱落的树叶进行他们喜欢的游戏,完成园子里的收获活动;冬天,每当大雪纷飞,孩子和老师们就会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做冰灯……
  怎样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的学习,营造出教育的另一种气场?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享我们的思考。
  “虚室生白”
  庄子曰:“虚室生白。”是说空空的房子才能照进太阳;内心清净、澄澈明朗就能悟出“道”来,生出智慧。幼儿园刚开办时,我们不知该选择什么颜色来表达教育追求,只好想当然地选择了大家都以为的儿童喜欢的彩色来装点环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儿童精神世界与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无需借助任何颜色就能绚丽多彩,光彩照人。白色与自然本来的颜色也许是衬托儿童世界的最好颜色。
  儿童不应该被成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怎么样,而是应该在成人的帮助下健康地表达出自己原有的样子;儿童不应该被成人控制,而应该被尊重;儿童不只要学习成人世界中的那些繁复的东西,更要借助于原有的天性和成人世界间建立起特有的通道。
  白色是最简单的颜色,白色也是最丰富、最自然的颜色。幼儿园应该是白色与大自然真实颜色的结合体。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儿童的绚烂多姿;也让成年人静下心来,倾听来自儿童的天籁之声,欣赏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姿态……
  “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一句佛家用语。意思是说,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世界,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树。
  我们把孩子到底看成是“整体中的一个个体”还是“一个个体组成的整体”?这不仅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哲学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更确切地说,我们到底是完全按照社会标准来塑造个体,还是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积极去适应社会?在我们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每一朵花渐渐打开时,都会有很多精彩。如果我们能用这样一种欣赏的、等待的、不断探寻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也会回报给我们巨大的惊喜。这时,教师和儿童的关系再也不用总是停留在平等与不平等的讨论上,那种充满了灵性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陪伴的关系就此建立。
  “乘物以游心”
  幼儿园每周五都有无拘无束的儿童“畅游日”。孩子们选择的游戏主题大都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关。这一天里,他们借助于各种自然材料、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玩耍。但对孩子们来说,玩不是为了玩,而是“乘物以游心”。这是中国人特别推崇的一个境界,但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就做到了。在玩的过程中,他们的心在驰骋,每一次游戏,都是一次心灵的翱翔。当教师们观察到这一动人的瞬间后,对儿童游戏的态度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厚德载物”
  一个有生命力的课程一定是接地气的,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个“地”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地。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铸就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国人热爱土地、崇尚土地的力量,在《道德经》里,大地被认为拥有厚德,是万物的承载。这三年,我们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儿童学习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落实到儿童身上的物化与具体体现。
  以十二月为例。十二月是我们祖先休整身心、享受丰硕果实、准备迎接来年播种的月份。我们也将此月的主题命名为“美食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要多方面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他们会学习到酱、油、醋是怎么制成的,要学习制作豆腐,還会一起蒸馒头,动手制作泡菜,同时品尝全国各地的美食。十二月,是欢快的一个月,每天都充满着惊喜,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园子里也弥散着食物的香气。至此,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与创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油然而生。
  “格物致知”
  教师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儿童学习的水平。对我们园的教师来讲,专业水平的提升,不是通过“坐而论道”的形式完成的,而是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慢慢体悟的。“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心很容易被人欲所蒙蔽,因此,只有通过格物的方式才能通晓天地万物之理”。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能够用“格物”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保持谦逊与专注,不仅专业能力得以“精进”,也能够渐渐“明心见性”,看到自己最本真、最自然的样子。而这份“本心本性”恰恰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最关键的个人品质。
  我们清晰地知道,万物皆有灵性,每一个生物都在成为他自己,每一个生命在相处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节奏。“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这三句话也成为了我们的园训。
  “执大象,天下往”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中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当正确的教育思想不被别人认可,会感觉很无奈。《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执大象,天下往”。就是说,当你掌握了“道”的时候,就应该坚定地走下去,天下的人都会渐渐归顺。当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不媚俗、不盲从时,家长渐渐成为了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很多家长视幼儿园为精神家园,他们认同正确的教育思想,心悦诚服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还自觉地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变成教育的有效资源和力量,和我们一道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在选择日渐多样的今天,如何探寻教育的本源,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学前教育之路,构建出适合中国本土的学前教育新体系?几年的探索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既是思想的源泉,也是行动的指南。但传统文化绝不是一个标签,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诵读”。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博大精深应被我们重新思考、定义。
  《道德经》是作为园长的我最经常阅读的一本书,每当遇到问题与困惑,我总是能够从这区区五千字的书中寻找到答案。这也让我一次次被祖先伟大的智慧所折服。文化是写进每个人身体与心灵深处的基因密码,每当我用传统文化的视角与教师们谈论教育时,他们的理解力也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们渐渐开始体会,站在天地间的人与万物的和谐关系。当所有的人、事、物都回归到本来自然的样子时,一个和谐的、有气场的教育机构也随之产生。这份靠传统文化营造出的扎实而和谐的气场,几乎人人都能感觉得到。渐渐地,这份力量也成为了一种滋养,成为了教育的另一种语言。
  虽然我们的探索很有限,但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研究最新教育技术理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教学平台模型,然后对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划分,特别是增加了协作学习、认知工具和个人知识管理,并对各个主要功能模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运用流行的网络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在.NET下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对该平台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并对相关的技术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 B/S三层结构 教学
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周口师范学院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日新月异,借助新建立起来的校园网络,学院师生可以实时连接到Internet及中国教育科研网。在网络无所不在的时代,周口师范学院的校园网为全校12000多名学生以及690多名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教学条件。    问题:网络拥堵亟待解决    校园网络有两个出口,一个连接到教育网络,另一个连接到互联网。为了便于内网用户与外部网络的相互访问,之前设置了一个
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对深度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成人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对基于移动学习的成人深度学习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进一步结合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和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模式,为移动学习的有效应用和成人学习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移动学习;深度学习;成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
3月10日,踏着春光,本刊记者一行如约来到人大代表驻地,采访庞丽娟教授。获悉庞教授今年共有8份提案,与学前教育直接相关的就有4份。鉴于今年形势,我们将采访内容聚焦在“加快《学前教育法》立法步伐”上。  从1999年开始,庞丽娟教授就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法》立法工作。其间,全国人大、教育部等做了大量的调研、研讨、委托法案起草等工作。今年,教育部在《2017年工作要点》中,再次将“《学前教育法
2007年,加入了“中国”元素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承载着民族责任,更加执着地为传播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努力着。过去一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在教育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大力指导下,在各位顾问和编委的大力协助下,在热心作者、读者的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回望2007,《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共刊发论文358篇,作者覆盖教育部相关司局和各级省市区县教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趋势。本文结合浙江财经学院综合导师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高校综合导师工作平台的功能需求,介绍了导师端模块、学生端模块和管理端模块的主要功能。最后从架构模式、开发环境、数据库设计、底层类定义、关键实现技术等方面介绍了系统实现过程。  关键词:综合导师工作平台:B/S模式;ASP.NET;数据库技术  中图分
摘 要:艺术类高校网站在数量上大规模增长后均面临着网站建设总体分布不均、内容“偏科”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网站被价值较低的内容简单填充,管理上也缺乏活力,传统网站内容不断累积却收效甚微,无法满足访问者的浏览需求。本文尝试从艺术类高校的特点出发,重新审视艺术类高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并结合南京艺术学院“黄瓜园”系列网站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探索艺术类高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艺术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微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学习资源包——“纳课”(Nanoclass)概念,阐述了关于“纳课”的由来、适用性和形式,定义了“纳课”,归纳出“纳课”的特点,探讨了“纳课”的开发建设途径,展望了“纳课”的前景。  关键词:纳课;教育技术;学习资源;微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3-0044-03  一、背景与
各位理事、各位来宾,大家好!  在此,对各位理事在这即将来临的新年之际前来深圳参加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年会表示热烈的欢迎!这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有:一、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介绍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的进展;二、总结2010年专业委员会工作,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三、探讨开展课题研究与项目评审机制,推广先进的经验与成果;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了解信息化建设最
编者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上,通过开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工作来积极推动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2009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08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名单,新一轮的申报评审工作也拉开了序幕。就此我刊特别采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实验室处孙丽为处长,希望对高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