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贯彻与实施很容易与教师固有的传统观念及行为发生碰撞,文中针对《纲要》这种碰撞做出了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及行为指标,让更多的幼教老师更好的实施《纲要》的精神与行为准则。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变革 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49-02
《纲要》精神的贯彻与实施与教师固有的传统观念及行为发生碰撞,新的教育行为势必会在学习、反思中孕育而生,它将赋予幼教改革不竭的动力。
一、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纲要》的核心内容是体现终身教育、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成长等先进的观念。它的精神引导着教育工作重树或调整教育观念。
1.终身教育是基石。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则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幼教人应明白自身责任的重大,我们今天的一切教育行为将影响孩子的明天。将在孩子的人身旅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与渔的重要选择。例:兴趣的培养和兴趣班的举办。兴趣的培养在于情感的激发,它将丰腴孩子的人生。兴趣班是定向培养,具功利色彩,它将给孩子的人生留下痛苦记忆,产生阴影。
2.关注个体是重点。对幼儿个性、权利的尊重,对教育规律及其教育过程,特别是教育过程中人的尊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底线。不要因其小而忽视、主宰他们。同时,他们是不成熟的幼儿,不成熟是他们的权利,所以教师们要包容幼儿的一切,不可以嘲笑讽刺,甚至谩骂,不能造成幼儿心理的伤害,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幼儿的人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常分析自己教育行为的利和弊,不断扬其长,避其短,努力使教育行为体现《纲要》精神,在细节处体现教育的价值。以自己的意志去规范幼儿的行为。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中应眼中有人,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应根据幼儿的需要,蹬下身子,以幼儿的眼光看世界,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促进者。
同龄的幼儿有其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的品质,但每个个体也有其个性。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遵循共性,更要关注个体差异,摒弃整齐化一的教育思想,使每一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设置目标、培养兴趣、提供材料时应有层级意识,应让教育对象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在教育的过程能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得到不断的发展。
3.整合是方向。《纲要》目标章节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教育的关注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定位好目标的方向,把握目标间的内在联系点,是目标整合的前提。重视完整人格的培养,关注个性的张扬是目标整合的关键。知识技能的传递已不是重点,教育者的行动应从关注技能向能力,知识向兴趣的转变,因此,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是目标整合的终点。新的目标观在本质上冲击着教师们。
幼儿是社会人,幼儿园必須适应社会的变化,在更新“教育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充分与家庭、社区等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办更加开放的、社会化的幼儿教育,以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有些幼儿园利用社区的物力资源—超市、工厂等;利用人力资源--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等为幼儿园服务。目前对于男性教师缺位现象有的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填补了这项空白,也可以这样做做法:男性家长进课堂。这样做的优势是:有效拉近了父子关系,多元家庭文化走进课堂;增加了阳刚教育;形成了一致的教育氛围。
固有的教育观念,强烈地呼吁新教育行为的诞生。
二、行动是观念的再现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形成正确的观念并转化成正确的行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做长期的努力,需要教育者时时处处以《纲要》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幼儿成长的助推力。
1.教育活动中师幼角色的定位。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行动中做到:一教师和幼儿发起的活动兼顾。二建立自由选择的制度。三活动中教师明确只是资源的提供者,把握好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原则。四减少集体活动的次数,在集体活动中以开放性问题为脉络导引活动的开展。五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幼儿的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2.教育活动的内容立体组合。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而也影响到教学方法、教学的形式。因此,活动目标的有效制定为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社会活动的开展和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者的组合从以下两点开始。①要认识到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社会活动可以成为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载体。②,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社会活动可以成为完成同一目標的补充。其次,要有立体的思维模式,从三维角度研究目标的达成及超越。第三,要将教育内容“情景化”、“过程化”、“ 活动化”、“经验化”,要将静态的知识向动态的活动,要将表征性知识向重行动性知识、要将重掌握知识向重建知识的变化体现在内容中。第四,所有的组合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留有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3.教育过程应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意识应根植在教育的全过程。做到一确立整体教育观。二在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内容的挑战性。三目标的定位在习惯的养成、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塑造方面。四方法的运用以引导、支持、启发为主。五教学模式采用区域、小组、集体活动的形式,并逐渐减少集体活动的次数。六建立多元评价机构。避免功利,理清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
《纲要》的解读不在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在于《纲要》精神在教育行为上的落实。但将精神实质落实在行动中并非易事,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幼儿的角色,审视我们组织的教学活动,审视我们的指导策略等等,总的说我们应对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精神指南,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执行力。落实《纲要》精神始终在路上。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变革 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49-02
《纲要》精神的贯彻与实施与教师固有的传统观念及行为发生碰撞,新的教育行为势必会在学习、反思中孕育而生,它将赋予幼教改革不竭的动力。
一、观念是行动的指南
《纲要》的核心内容是体现终身教育、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思想,倡导尊重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师生共同成长等先进的观念。它的精神引导着教育工作重树或调整教育观念。
1.终身教育是基石。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其根本任务则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幼教人应明白自身责任的重大,我们今天的一切教育行为将影响孩子的明天。将在孩子的人身旅程中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与渔的重要选择。例:兴趣的培养和兴趣班的举办。兴趣的培养在于情感的激发,它将丰腴孩子的人生。兴趣班是定向培养,具功利色彩,它将给孩子的人生留下痛苦记忆,产生阴影。
2.关注个体是重点。对幼儿个性、权利的尊重,对教育规律及其教育过程,特别是教育过程中人的尊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底线。不要因其小而忽视、主宰他们。同时,他们是不成熟的幼儿,不成熟是他们的权利,所以教师们要包容幼儿的一切,不可以嘲笑讽刺,甚至谩骂,不能造成幼儿心理的伤害,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幼儿的人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高度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常分析自己教育行为的利和弊,不断扬其长,避其短,努力使教育行为体现《纲要》精神,在细节处体现教育的价值。以自己的意志去规范幼儿的行为。教师在组织一日活动中应眼中有人,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应根据幼儿的需要,蹬下身子,以幼儿的眼光看世界,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促进者。
同龄的幼儿有其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的品质,但每个个体也有其个性。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遵循共性,更要关注个体差异,摒弃整齐化一的教育思想,使每一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设置目标、培养兴趣、提供材料时应有层级意识,应让教育对象都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并在教育的过程能用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得到不断的发展。
3.整合是方向。《纲要》目标章节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教育的关注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突出了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定位好目标的方向,把握目标间的内在联系点,是目标整合的前提。重视完整人格的培养,关注个性的张扬是目标整合的关键。知识技能的传递已不是重点,教育者的行动应从关注技能向能力,知识向兴趣的转变,因此,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是目标整合的终点。新的目标观在本质上冲击着教师们。
幼儿是社会人,幼儿园必須适应社会的变化,在更新“教育资源”概念的基础上充分与家庭、社区等密切合作,共享资源,办更加开放的、社会化的幼儿教育,以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有些幼儿园利用社区的物力资源—超市、工厂等;利用人力资源--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等为幼儿园服务。目前对于男性教师缺位现象有的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填补了这项空白,也可以这样做做法:男性家长进课堂。这样做的优势是:有效拉近了父子关系,多元家庭文化走进课堂;增加了阳刚教育;形成了一致的教育氛围。
固有的教育观念,强烈地呼吁新教育行为的诞生。
二、行动是观念的再现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形成正确的观念并转化成正确的行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做长期的努力,需要教育者时时处处以《纲要》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成为幼儿成长的助推力。
1.教育活动中师幼角色的定位。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行动中做到:一教师和幼儿发起的活动兼顾。二建立自由选择的制度。三活动中教师明确只是资源的提供者,把握好不悱不发,不愤不启的原则。四减少集体活动的次数,在集体活动中以开放性问题为脉络导引活动的开展。五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幼儿的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2.教育活动的内容立体组合。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而也影响到教学方法、教学的形式。因此,活动目标的有效制定为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社会活动的开展和组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者的组合从以下两点开始。①要认识到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社会活动可以成为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载体。②,领域活动、区域活动、社会活动可以成为完成同一目標的补充。其次,要有立体的思维模式,从三维角度研究目标的达成及超越。第三,要将教育内容“情景化”、“过程化”、“ 活动化”、“经验化”,要将静态的知识向动态的活动,要将表征性知识向重行动性知识、要将重掌握知识向重建知识的变化体现在内容中。第四,所有的组合要在预设的基础上留有生成的空间和时间。
3.教育过程应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意识应根植在教育的全过程。做到一确立整体教育观。二在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内容的挑战性。三目标的定位在习惯的养成、兴趣的激发、品格的塑造方面。四方法的运用以引导、支持、启发为主。五教学模式采用区域、小组、集体活动的形式,并逐渐减少集体活动的次数。六建立多元评价机构。避免功利,理清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
《纲要》的解读不在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在于《纲要》精神在教育行为上的落实。但将精神实质落实在行动中并非易事,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幼儿的角色,审视我们组织的教学活动,审视我们的指导策略等等,总的说我们应对自己的每一个教育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其背后的理论基础、精神指南,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执行力。落实《纲要》精神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