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切入点”探究,引领“个性化”阅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986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学生探究内容,从操作层面来说,可先从四个“点”上尝试、突破。
   一、探究“关键点”。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它的内涵,课堂上直接让学生探究课文,根据自己的解读,把住“关键点”,从多个角度领悟,进一步探寻,加深对文本内涵的准确理解和透彻的把握。“关键点”是阅读文本时看到的文笔的精彩之处、内容的蕴涵之处和情感的生发之处,是让学生兴致陡增、激情投入的地方。这些“关键点”也正是应让学生反复玩味、酝酿感情、品味借鉴、感悟探究的地方,作品的“关键点”,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是课文的难点,有时是理解的关键处,抓住它去因势利导地探究会发掘出丰富意蕴。下面是就《我的第一本书》“关键点”探究的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我的第一本书》主要写了怎样的个故事,请探究一下课文的主旨要义。
   生1:《我的第一本书》写了“我”小时候把书切成两半,分给贫穷的同学乔元贞,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怪我,还花了一夜时间给我们把书修好。
   生2:写的是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
   生3:写的是我有关书的童年往事。
   师:同学们讲得不错,请继续思考,本文写了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还写了一些童年的趣事。如果,我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哪个字?
   生1:我用“本”字来概括。
   师:噢!“本”字?能概括地谈谈吗?
   生1:“本”指的是那本书。
   生2:“本”蕴涵着与乔元贞的本真的友情,是情感的生发点。
   生3:课文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所以说,“本”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本质最珍贵的东西——友情。
   这个片段顺着文本的关键点“本”进行探究,教师始终“点击”着学生的兴奋点,紧扣文本,形成了一条明晰的阅读主线,学生在课堂上逐步生成“书本的来历”“童年的往事”“情感的本真”“友谊的珍贵”理解点,一步一步趋向文本的内涵,由“书本”导出了“人本”,创造出情趣横生的教学韵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准、理解能力在一点点提升。
   “关键点”的探究,要贴住课文内容的展开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提出一连串密切相关的问题,能使问题环环相扣,能使理解环环相生,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来探究。
   二、探究“疑问点”。探究“疑问点”是“内容探究”的一种常用的形式,从学生角度生发的“疑问点”也正是丰富内容的探究点,在教师的诱导下,经过对“疑问点”的追寻,讨论会很好地疏通和阐释文本,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蕴。
   探究可以针对文本内容的“疑问点”,也可以针对文本形式上的“疑问点”,还可以针对文本相关因素的“疑问点”,进行质疑、争辩。教师还要巧设“疑问点”,搭起争辩的平台,发现“潜在的”“深层的”疑点,应有意识地启迪学生逐步探究,从中挖掘出新意。如在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告诉学生悲剧就是以悲惨的结局收尾的故事,既然是悲剧,为什么又蕴涵着“伟大”二字呢?有意给学生设置“疑问点”,通过揣摩这个疑点,让学生有所顿悟。让学生在伟大和悲剧的解读中领悟文本的主旨要义。
   三、探究“分歧点”。对文本理解有分歧的地方,要作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做出个人的合理的解读,生成理解的多样性。允许对文本多元解读,是语文教学理念的一大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探究对文本理解的“分歧点”,引发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形成多元解读,促进学生的成长。语文教学文本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并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知识差异、生活积淀、体悟角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就给探究文本的“分歧点”提供了一种必然。
其他文献
一、增强自信,强化说普通话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发言,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胆怯和畏惧心理。提倡学生表现自己,把课堂当做是表演的舞台,把自己当做舞台的主角。并且,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带着真诚而善意的微笑,特别是在他们答不出问题或答错问题的时候。当有一次他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起了手,你的眼睛要敏锐的发现他,给他一个机会。对于他的答案,即使不很完美也请不要吝惜你的掌声和赞美。因为这是治疗他们
期刊
一、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课堂,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优化   1、要能清晰呈现教学内容。   教师通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传统媒体所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在讲解一些物理现象等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人类肉眼不能接触的微观世界等,过去教师在讲解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觉得不能使学生快而准确的掌握知识。而今天多媒体课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除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外,多媒体课件还可
期刊
一、回到童年:从心理分析到儿童教育探索   心理分析最初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用来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新技术。心理分析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并指出潜意识是支配人的行为的隐秘力量。心理分析通过深入到人的潜意识,追踪影响人的行为的深层秘密。在这方面,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的新纪元。   弗洛伊德在利用其精神分析法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又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可能起源于幼儿
期刊
研究表明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时间的转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这种沉闷、
期刊
我们都知道,语文知识的两大途径:一是千百年来人类所累积的文化精华,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语文,以非文字形式出现的。而作文素材的累积,更是如此。文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活动的反映,而作者文章中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写作素材就不可能只是单纯地从书本中获得,还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去发掘、去累积、去充实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为训练学生的观察、摄取、听说读写能力,奠定语文整体素质方面的基础,我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任何事业取得成就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没有兴趣,就会缺乏工作热情和强大动力,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阶段仍然是在传统教育方式下,甚至是在教师的棍棒下被迫学习语文的学生被动学习,厌学情绪严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绩较差,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
期刊
创设人文化的教育环境是当前基础教育的必需,而绝不能是形式化的摆设。   一、基础教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    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2002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九年多了,我在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聆听了国家教育司王丽教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解读,对新教材的说明,也真切的体会到了新教材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新的教育理念也确实是好的,可以说这是我国建国
期刊
一、制定详细的班规班纪,严格制度,形成良好的班风    中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班集体,而班级的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是否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键是班级的班规、班风和班貌建设是否良好。在接手2013级1班后,在开学时就从学生档案调查、了解入手,按照学校德育分管理实施条例,严格管理班级,加分、扣分公开、每月评出一个优胜小组并发放自己购买的奖品;各小组长和班委明确责任,寻找差距,确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让学生在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的同时,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
期刊
读一篇好文章,就如同饮一杯香茗让人回味无穷。在接连几次的组内听课评课活动后,当我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引起我的深深思考。   我觉得文中的邹忌难能可贵的是,在妻、妾、客不同程度,或真或假的一片赞扬声中,没有忘乎所以。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窥镜而自视”,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至于“暮寝而思之”,最后悟出一番道理。 邹忌能清醒地面对现实,理智的作出判断这一点,着实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