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各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然而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却关注甚少,本文试图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做以介绍,重申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对教育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教育;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思潮
  一、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
  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教育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活动的属性与功能等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由于教育的属性、功能是多方面的,同一教育活动具有多种价值,因此人们有多向选择的可能;而且不同的主体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实践经验、认识水平和不同的利益需要、不同的价值观念,其教育活动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的支配下进行的。因为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对其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因素作出选择。而这些选择都反映和体现着人们根据主体需要对教育的要求和态度,也就是说反映了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
  1.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教育到底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人们期望用教育来做些什么。在传统教育中,人们期望用教育来维护社会稳定、改造现有的社會制度。相应的教育目的就会突出社会的需求,强调培养社会所需的品质或素质。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功利色彩日趋浓厚,人的主体和自我显得更加软弱和渺小。于是,人文主义教育再度兴起,要求教育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帮助实现人格的完善。完整人的培养成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终极目的。
  2.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传统教育以社会为本位,关注的是教育能否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非对意义和价值的揭示;关注的是眼前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效果,而非对内在能力和素质的培育和发展;强调的是对人的占有和改造,而非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扩展。于是,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比比皆是。
  现代教育在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其个体价值,主张教育的“人性化”、“个性化”,人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重心。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引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强调从人本身引出知识,并引导去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给予最大限度的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
  教育主体在其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达到方法与目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师生关系是教育对学生施加影响的重要中介和载体,教育目的的实现、课程的实施、教育质量的提高等最终都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但是,在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指引之下,教师会形成不同的学生观、发展观和教育观,会对学生持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从而产生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教师的信条是人只有经过严格的管理和训练才会有希望。而学生的天职就是接受灌输与控制,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永远需要依赖于教师的干预和支持。教师不相信学生自身的能力,不把学生当作“有意识的主体”。因此,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现代教育中,在以个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则强调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而非“我”与“它”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双方都以开放的心胸真诚地肯定对方、支持对方,同时也得到对方的肯定和支持。相互之间的信任是师生之间建立对话关系的基础。教师只有信任学生,并坦率真诚地参与学生的生活,担负起这样的参与所引发的责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二、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之本源
  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就是强调教育的社会共性。就其本源来说,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根植于二战后西方社会教育学中的“功能论”学派和“冲突论”学派。
  “功能论”学派兴盛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这是西方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T·帕森斯(T·Parsons),他曾提出,制约教育行动系统的有社会系统、文化系统和人格系统,并提出社会系统的四大功能要素: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以他为首的功能论学派从维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出发,认定:
  1.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内化于每个学生个体,使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及相应的能力。
  2.学校的作用即是甄选人才的机构,学校根据社会标准对学生进行甄选,然后将其分配到社会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去。
  3.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社会的功能协调、价值统合、体制稳定。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西方社会动荡(学潮、工潮),现实的社会冲突否定了它的“和谐”、“统合”、“稳定”观,功能论学派因此失去影响力。取而代之的是冲突论学派。冲突论学派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立场出发,揭露其社会关系的强制性、社会变迁的普遍性、社会冲突的必然性,以及这些性质在教育中的鲜明体现。冲突论学派主要以“新马克思主义”冲突论更具有典型性。其基本观点是:资本主义学校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而且在于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关系、阶级关系以及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的再生产。“以法国L·阿尔都塞、美国H·鲍尔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再生产理论(即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学校中的社会关系直接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级制劳动分工关系,学校为此提供相应的知识技能、塑造相应的个性品质、养成不同身份和阶层意识,从而使资本主义统治合法化;以法国P·布尔迪约等人为代表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即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学校是以文化为中介,即通“文化资本”的传授、分配和再生产来实现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以英国威利斯、美国阿普尔等人为代表的“抵制论”,于七十年代末从新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分立出来该理论认为,学校生活充满抵制、冲突和斗争,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是在抵制的过程中发生的;主张学校对社会“相对自主”,“创造性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作为抵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场所发挥作用。”[1]   综上可见,无论是功能论学派还是冲突论学派,都承认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从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出发,后者则从批判现存的社会制度出发。但两者对西方各国教育改革的提示作用客观上是一致的,即前者从正面推动着、后者从反面刺激着西方各国教育改革大力强化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国际上的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日本的众多教改报告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共性,也即社会价值取向。众多教改报告认为,由于二战后照搬美国教育模式,因此否定了日本所固有的传统文化特点和长处,轻视了思想品德教育,致使权利与责任失去了平衡;并且受欧美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逐渐否定了日本所固有的传统价值观,滋长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加之工业文明从负面导致日本人对自己民族文化所固有的信念削弱、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混乱并丧失,致使社会向心力衰退。
  “故此呼吁:要正视战后没有被认识的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的个性特点,应进行做为一个日本人所具有的觉悟的教育。还进一步论证道:各个个性之间不是毫无关系而独立存在的,在有个性的个人的集体中,又构成为有生气的集体;个人自由不等于放纵、不负责任、无纪律、无秩序,个人自由伴随着对社会的神圣的责任;个人一方面享受着自由,一方面又尽自己的义务;个人尊严、尊重个性、个人自由,与自觉纪律、社会义务、尽职尽责等等,构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是这个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并且强调,在幼儿时期参加集体活动,对培养社会性的萌茅相当重要;在学校中组织具有社会性、集体性的体验学习活动,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2]
  四、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在我国
  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讲,一直以来就有社会价值取向的传统,而且这也是我国教育的优势。中国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是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这是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功能论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冲突论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但是由于长期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就导致了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于是在个性化思潮,经济主义思潮来临的时候,人们就纷纷转向对个人主义的物象崇拜中,从而忘记了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这就导致了我们今天的学者、专家等过多地关注教育对个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整个社会(国家或民族)的整体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更应该认识到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对我国的影响。
  五、小结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了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们要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不是要束缚人的个性发展,而是要人的发展与社會的发展相一致。既要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要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 王义高. 当代四大宏观教育思潮之考察[J]. 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2] 王义高. 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其他文献
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稳定与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与探索,逐步摆脱了过去一度造成的脏差乱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在中职院校数学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在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核心,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中职学校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性学校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当前国内中职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问题进行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供参考。  
电影《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最高水平的影片之一。影片以冷峻的视角、泼烈的镜语和天才的隐喻讲述了一则关于生存与死亡的寓言。故事情节看似荒谬、不合人情,却深刻地描绘出
内容提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它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出累累的果实。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 语文教学 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走
在人们的印象里,山东和青岛的上市公司,有许多个头大,发展快,影响广。总想找个机会,实地看一看,探寻他们利用资本市场大公司、大集团“孵化器”功能,把企业做强做大的体会。2
近年来,中央台和全国各地多个省级卫视引进了一种新的图文解决方案——在线图文包装系统。电视媒体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更优秀的图文信息,力求拥有更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形
“要学习知识吗?请你回家去;要玩吗?请你到学校去。”这是网络学家对未来教育的构画情景。这种情景对我们当代人来说,甚至会造成理解困难,可它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观念,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反思今天的教育,学生、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都认为:在学校中、在课堂上,只要学好知识、考出高分就可以了,于是教育在一条狭窄的路上延伸,走向呆板、走向机械。其实,课堂对学生来说,除了学习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
好的语文教师是一座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在教学中,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身发展中去,教师这座桥就是为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汲取知识养分而铺设的一条通道。那么,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我想,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1日至13日县评优课举行,我试教了《济南的冬天》一课。本堂课,我基本的教学原则是,“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体展示和主体表现中激发兴趣,展现水平,提高能力,内化修养。为此,我从朗读课文、才艺展示、黑板板演、练笔写作及课堂点评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今,我们确实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同值得我们思索的是,教师的点拨引导应该如何定位和落到实处,以期起到点石成金、拨云见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