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怎样都行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72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教师把“数学生活化”等同于数学与生活随意的凑合,认为怎样都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 数学生活化——要符合生活实际
  作为基础教育组织部分的数学教学整合生活常识和其它学科的内容是有必要的,但这种整合不应是简单的“水果拼盘”,必须符合生活实际。
  


  例1 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时,某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块空地(如右图,单位:米),农民伯伯想在这块空地上种上辣椒、白菜和冬瓜,请四人小组合作设计种植方案。讨论结果,有的说安排(35-25)÷2×10÷2(米2)种辣椒,(25+30)×10÷2-(35-25)÷2×10÷2(米2)种白菜,12×35(米2)种冬瓜;有的说安排(35-25)÷2×10÷2×2(米2)种辣椒,12×35(米2)种白菜,10×25(米2)种冬瓜……
  从表面上看上述案例,教师似乎已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既有设计种植蔬菜的方案,又能紧紧围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但细细品味,就不难产生疑惑:一块地设计种植方案,要不要考虑出售和自给因素,如果准备出售的话要不要考虑经济效益?种植的密度、间作、轮作要不要考虑?上述问题有些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一定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市场经济的信息才能解决。可见,这样貌合神离的生活化,只能给学生在种植业上留下负面的影响。笔者认为,“强扭的瓜不甜”,数学课堂教学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数学与生活的整合既要突出学科性,又不能违背科学性。
  
  2 数学生活化——要符合儿童的承受力
  生活素材中的社会化,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生存文化,激发学生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然而从现实的教学看来,过多过繁的社会化有悖儿童的承受力。
  例2 一年级上册“高矮”的教学片断
  教师一边出示三枚短、中、长的钉子和一条方凳,一边问:修理这条板凳选哪个钉子钉好?
  生1:长的好。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1:选择长的钉子钉,凳子牢固。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不对!你们看,用长的钉子钉,钉子就穿过凳板和横档,手脚碰到要流血的。(学生用钉子在方凳的边缘中间比划给其他小朋友看)
  师: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师(把凳面朝向学生):请同学们仔细瞧,钉子是钉在什么地方的呢?一般方凳,钉子是用来固定凳板与凳脚的。
  师:请小朋友再想一想应选哪枚钉子钉?
  (有的说选短的好,有的说选长的好,有的说选中等长的好。对于后两种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短钉的长度刚等于凳板的厚度肯定不行;长钉太长,钉后凳板要破裂,买价又贵一些,也不行;中等长的钉刚好,既可固定板凳,又不会使凳板破裂,还省钱。
  (学生两眼发呆,课堂鸦雀无声)
  上述素材体现了社会化,可学生不“领情”,究其原因在于生活素材超越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承受力。我们应思辨数学教育和教育数学的联系,明确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应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创设生活素材的重心必须移到儿童的位置上来,让数学生活化在体现社会化的同时,兼容“儿童化”。
  
  3 数学生活化——要凸显课堂效率
  探索新知时创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材料,具有亲切感与挑战性,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这就决定了生活素材的创设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必须关注高效性。
  例3 在“平均数”的教学导课时,某教师组织一个小组的男(4名)、女(5名)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向距离3米的纸篓内投乒乓球,时间为1分钟,待数据产生时间已过了11分钟。比赛中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跃跃欲试,掌声、笑声、加油声、唉叹声交织在一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但冷静地思考上述教学,我们就不难发现执教者只关注了课堂的热闹、学生的兴趣,却把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屑一顾。“惜墨如金”在教学上指的是:要珍惜宝贵的时间,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像这样数据的得出就要花12分钟,能不削弱学生在探索平均数的策略、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等重要环节的体验吗?笔者认为此举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产生数学数据生活化程度并非越直接越好,也并非学生越高兴越好,只要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世界的回忆和能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即可。例子中的兴趣绝不能与学习兴趣等同,这种与数学不太相干的外在活动的兴趣持续的时间越长对数学学习越有害。实践表明,直接出示书中的男女同学投篮比赛的结果,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喜好在课堂中产生数据,则也应考虑时效,如可以把投乒乓球比赛改为踢毽子比赛,每人1分钟,改为9人在同一个10秒钟内进行。总之,数学生活化要凸显高效性。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你拿着课本走向教室,在教室门口听到学生说:“太好了,这节是语文课!”那你的心情一定无比快乐,一定会觉得当一名语文老师的感觉真好。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那么,你会听到更多的学生说喜欢上语文课。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喜欢上语文课呢?首先语文老师要更新教学思想。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的陈
期刊
婉约词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一种写作题材,而且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廷筠为鼻祖的花间词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绮罗香泽便成为词作的一大主题,宫廷词、闺怨词等等近似小女人情调的作品亦开始步入了文学的殿堂,婉约词派的风格也就此奠定。苏轼的词既有大量豪放派的杰出篇章,也有不少蕴涵着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的婉约派的佳作.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
期刊
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与其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点注重语言艺术。    1 言之有质,规范文雅  质是教师的语言素质。它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语言规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的规范。具体地说就是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晰,吐字准确,用词得体,语法规范。其
期刊
古代诗文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文学遗产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传授就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使其提高文学素养,逐步健全人格。我在诗词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1 教师点拨,学会体会  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项目,而涵养的培植的最好凭借是诗歌,让学生与古人所思所感接触,效果会更好。诗歌的情趣和意境往往在字句之外,在教学中对一些不易了解的词语我作一些简单的讲解,其余交给学生自己去体会
期刊
目前小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差,主要反映在内容不丰富、句子简单、用词量少,且常常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而这一症结主要归根于知识的贫乏、练笔的不足。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环节:扩大阅读量和多渠道加大作文练习量。    1 扩大阅读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它强调了阅读对作文的促进作用,阅读理所当然成为提高作文水平的必备条件之一。社会也为小学生提供了浩如
期刊
在进入语文新课程教育以后,我对自己的古文教学方式和手段做了很大改革,变过去一味的老师传授为交给学生自主品味、合作探讨、归纳总结。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古文的习惯,提高了他们阅读古文的兴趣,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我今天在上完初中阶段篇幅较长、内容最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岳阳楼记》之后,我对自己的改革措施,有一种难以名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1 教学结构要系统化  事物的有机统一性、完整性是美;反之杂乱无章、残缺不全、苍白无力则不美。教学结构也是同样需要完整、严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和课程的总目标有机统一,教师应对学年、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个预先规划,每一单元要突出重点,每一课时都要设计完整严密,千万不可上到哪里
期刊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  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1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
期刊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小学数学在这条道路上任重道远,要让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要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
期刊
【摘要】本文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中英语;高中写作;现状分析;对策探究    从最近几年对高考英语写作的分析来看,大多数考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不够理想,英语写作这一项失分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学生的作文一方面表现出基本功的薄弱:如单词拼写错误、用词不当、指代不清、句子结构不正确、汉语式的思维模式等;另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