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中的大智慧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微末之处,“节”——关键之处。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了一个个教学环节,一个个教学环节又组成了课堂教学。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过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他的许多课堂教学细节是智慧的呈现,能启发教师们成就完美的课堂。我们不妨走进课堂,从小细节入手,细细品味张老师的大智慧。
  “分”出来的数感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张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分矿泉水”的情景引入。整个导入不紧不慢,引导孩子得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我们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
  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张齐华老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引发认知冲突,感悟分数的含义。一个看似普通的教學细节,却折射出了张老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对分数形成良好的直觉。
  “折”出来的思想
  课堂中“创造分数”这一环节,张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制造出自己的分数,并涂上颜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拘泥于相同的几种分法,而是各展所能,分法多样。张老师及时反问“折法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让学生思考,引发了学生的思维风暴,课堂生成丰富,是设计中不可多得的亮点。
  张老师由“折一折”活动入手,初步建构起分数学习的模式 ,然后通过活动操作、类比迁移进一步深化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张老师将数学思想方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经历“折”的过程而且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可谓独具匠心。
  “画”出来的规范
  在教学中,分数的写法和读法是难点,张老师处理得非常完美。
  在教学“二分之一”写法时,他会强调要用直尺画中间的分数线,并且在黑板上的板书也是一丝不苟,不像有些教师为了省事不用直尺,以致不能给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在教学分数的读法时,张老师告诉学生,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这个也是教师容易忽略的,我在教学完这节课后发现,部分学生容易把分子分母的位置弄反,原因就是我教学时没有强调读法写法的顺序。
  在教学“二分之一”时,为巩固“平均分”分法,张老师先让孩子发现关键词,再请学生说,然后总结,让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我觉得这些细节做得非常好,张老师言传身教,在课堂中以身示范,将严谨的学习态度无声无息地传递给学生。
  “吃”出来的技能
  课的最后利用多美滋广告,让学生在广告画面中联想分数。提出要求“看广告时你联想到每人分得蛋糕的几分之一?看完广告,定格的画面中你联想到了几分之几?”从广告中找分数,提升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张老师具有敏锐的“生活数学”的洞察力,有将数学融入生活的意识。特别是最后一个镜头,小朋友将手中的蛋糕一分为二,张老师问学生:“他们每人到底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可谓点睛之笔,这里面比较有思考价值的是这个的[12]到底是谁的[12],涉及单位1的转移问题。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对学生知识起到提升作用。
  成功的课堂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课堂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最终还是取决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细节虽小却足以折射出教师的大智慧,教师只有关注课堂细节,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肖艳,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侯芳,襄阳市樊城区龙头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为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小数概念的理解”,笔者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经历经验对接、自主探究、交流辨析、拓展提升的过程,实现深度学习,有效建构“小数”的概念。  一、激活原有经验,初步感知小数  学生学习小数概念时对其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课堂的。要想让学生深度学习,教学必须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创设真实的问
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是对中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写作实际中,条理不清晰、结构不严谨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叙事混乱、前后不照应、没有过渡、内容突兀、说理跳跃性大,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的作文呢?  小学生受认知所限,写作时常常出现内容芜杂、条理不清、结构混乱等问题,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言之有序、条理清楚、结构合理的文章呢?  一、言之有序,
前不久,我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试论核心素养的课程意义”这篇文章。崔教授以学习开车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知识、技能、能力、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人深受启发。  对于一个驾驶员来说,学会交规、掌握驾驶技术,是上路开车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文明、安全驾驶意识,尊重人生命的意识则是学习开车的核心素养。联想到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过硬的解题技能,是每
当前的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除了材料积累贫乏之外,在材料的选择和取舍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以致作文难获高分。从写作过程看,选择材料是取舍材料的前提,取舍材料是选择材料的深化与优化。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  一、如何选择材料  材料选择主要涉及写作要求与方法。遇到一个作文题目,首先是审题,明确写作要求后,才能锁定选材范围。这是写作的起点,也是写作是否切题的关键。比如,笔者
《卡罗纳》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采用“乐学·高效”教学模式,创设“伤心”“关爱”两种阅读情境,通过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唤醒学生的个性意识和参与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感悟人文精神的阵地。  一、自主合作  聚焦词句,自读批划。在初读感知、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安排各小组进行了五分钟自读感悟活动。学生有的聚焦词语,抓住“面容灰白”“号啕大哭”“两脚站不稳”等直接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专门编排了习作单元,丰富了教材单元的组元。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怎么教?笔者以六年级习作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盼》为例,谈谈对精读课文教学的看法。  一、文本理解与写作指导共舞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不同于阅读课文的精读课文,不再以识字写字、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是探索文本写作奥秘,教学重点是将文本写作的巧妙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技能,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有
百日辛勤百日情 百日准备一朝成  2019年9月,湖北教育杂志社和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心联合发文,邀请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第一届“教研名师”评选活动。活动得到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业务部门)、中小学校及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组委会共收到有效申报材料500余份。经过专家公正、公平的评审,最终确定宋东映、毛剑梅等28名优秀教师参加复评,同时聘请了贺金莲、刘其东等22名在湖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教研员、校长
对于某个一般性的数学问题,如果一时难以解决,可以先解决它的特殊情况,即从研究对象的全体转变为研究属于这个全体中的一个对象或部分对象,然后把解决特殊情况的方法或结论应用或者推广到一般问题上,从而获得一般性问题的解答。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称之为特殊化思想。特殊化通常是指一般性命题的特殊例子。在数学中,特殊化可以指用具体的数字去代入,也可以指就“极端”的情况进行考虑,还包括做出具体图形等。例如,小学数学教
口语交际训练不仅要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而且要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应变力。思维导图能达成这样的目的。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想、说、辩环节引导学生按“图”索骥,自主思考,能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放射思考,让学生会想。口语交际中,小学生出现的问题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要么不知道说什么,要么不会围绕主题说。教师借助放射性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并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鄂教版
近年来,武汉市江汉区小学一直致力于“回归教学本真”的本色课堂研究。在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亟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找寻核心素养落地的路径与方法,进一步思考课堂为什么而改,课堂应该更加注重什么,使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  本色课堂的核心价值——儿童的生命成长  本色课堂是让生命成长的课堂,在课堂里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教育各系统的润物细无声的爱。  儿童在课堂的生命成长是具体的,当教师找到教材背后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