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城兴乡 快步“入城”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城区地处苏州市城北,是2001年初由原吴县市北半部12个乡镇组成的一个新的行政区域。虽为城区,其实全是大片水网农田的乡村,建区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面貌和人居环境都比较差。但相城人因地制宜,借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全面推进镇村经济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快步融入城区,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对接。到2005年,相城区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亿元,年均递增24.6%,增幅列苏州各市、区之首;财政收入达24亿元,年均增长四成;人均GDP从建区时不足2000美元增加到6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115元。
  
  一、突破工业,提高农业,富裕农民,实现农村经济快速提升,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接轨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省级“相城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为相城接轨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了平台。他们主动接受园区工业发展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和理念的辐射,借船出海,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流投资载体,大力发展特种化纤、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生物等与苏州工业园区和高新区相配套的产业群体,迅速补上现代工业这一课,成为相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几年,相城经济开发区共吸引欧美、日韩、港台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引进外资企业140多家,内资企业180多家,累计引进外资项目811个,注册资金34.88亿美元。相城区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抓住快步“入城”的制高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方面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相继建成了蠡口家具城、中翔商贸城、精品批发城、长三角钢材市场、中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花卉苗木市场等40余家具有区域乃至全国辐射力的专业市场。其中蠡口家具城云集2400余家客商,年销售额达50亿元。另一方面,发挥苏南东部交通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从2002年起,先后有光明物流、华丰物流、高丽物流等15家物流项目落户相城。2005年全区第三产业总值达67亿元,占GDP总量的40.6%。
  引进工业生产经营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打造现代农业。大力培育以蔬菜、花卉、苗木、畜牧业等为主导产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的现代农业,形成规模优势。全区建立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8个,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2.78亿元,带动农户1.3万户。先后建成花卉交易市场、粮油批发市场、珍珠市场等44个农产品专业市场,在苏州北大门托起300亿元的商圈,构筑了苏州城北现代农业的新高地。同时,大力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注重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开发。开展以“品正宗大闸蟹、尝绿色农家菜、赏秀美阳澄湖”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水上人家”特色餐饮基地;依托阳澄湖、盛泽湖、漕湖、春申湖、珍珠湖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形成以“五湖一区”为主体的生态休闲游、水上特色游品牌。二是发展外向农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一批农产品出口基地,去年创汇3100万美元。三是经营特色农业。充分利用阳澄湖镇“清水大闸蟹之乡”和渭塘珍珠等传统优势品牌,致力于做强做大做优特色产业。阳澄湖镇年产大闸蟹1400吨,成为我国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的主要生产基地。渭塘镇何家湾珍珠市场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市场”,共吸纳养殖、加工、营销人员5万多人,新建的“中国珍珠城”淡水珍珠成交额每年都在10亿元以上。
  运用城市资本经营手段,创新农民增收途径。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转变生产方式,将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剥离出来,变农产品为工业品,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一是扩大经营性收入。在鼓励扶持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间复合型非农经济,不断扩大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比例。鼓励和支持农民从单独创业向合作创业、联合创业转变。这几年净增私营企业3936家、个体工商户13341户、注册资本89.75亿元,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0.3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到6万多人。二是增加资本性收入。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在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改造农村自然村落的同时,大力实施镇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农民住房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农业耕地向种养大户和生产基地集中的“三大集中”举措,积极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三大合作”制度,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由“村民”变成“股民”,从而增加来自集体资产发展的股份收益。目前已有33个村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9万多名农民持股分红。三是发展“房东经济”。有条件的镇村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创办工业园、兴建基础设施、做好配套项目服务等措施,发展“房东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北桥镇庄基村开发“希望工业园”,投资7亿多元,建造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建造外来民工集中居住楼2.6万平方米,吸引了92家企业入住,年收入数千万元。不少农户还将多余空闲的房屋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也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二、夯实基础,完善服务,优化环境,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城镇化,努力改变农村面貌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道路、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农村与城市的通道和桥梁,使城市各种社会资源更方便、更快捷地延伸到农村。全区新增公路255公里,新建改建城区骨干道路59条、桥梁372座,随着这些“城市血管”的迅速延伸,实现了“城区路路通公交、农村村村通公交”,确保每个镇15分钟之内都能上高速。实施全区自来水供水工程和城区防洪工程,建成15座供电设施,新建8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过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使影响群众生活的水、电、出行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建设“水相城”、“绿相城”,做到道路开到哪里绿化栽到哪里,城镇拓到哪里公园建到哪里,工厂盖到哪里绿景造到哪里。全区新增绿地面积8.5万亩,绿地覆盖率从建区初的7.3%增加到2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新增公园、游园62处,初步实现了“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花中”,既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兴办科教文卫事业,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全社会共建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对农村和农民的服务,让城区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新建扩建28所中小学,其中14所学校达标升级获省级示范学校称号,高考入学率连创新高。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并不断增加投入,加强以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建、扩建区人民医院、福利中心和精神病医疗站,逐步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在全区卫生系统对8种农村常见病全面实行限价收费。建设区体艺馆、游泳馆和遍布城乡的137个全民健身点,每年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和全民运动会。以政府为主导,以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户为对象,层层建立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区有文化馆、图书馆,镇有综合文化站,村(街道、社区)有文化活动室,还涌现了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倡科学生活方式,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城区进一步强化农村现代文明的培植,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培养适应城市生活、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新型农民。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道德规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法律服务、卫生保健、环保绿化、婚育新风“七进社区”活动,引导农民摒弃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抓住大批农民动迁集中居住的契机,深入开展“洁净家园,美化相城”教育活动,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硬化、生活环境绿化、房前屋后净化、配套设施优化的“四化”工程,在农民集中居住区,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实行适度集中的生活污水处理,开展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改变过去乱扔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等不良习惯。根据农村的新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在全区范围内统一组织新村规民约制定,并采取措施,推动践行,确保新制定的村规民约落到实处。大力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引导农民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强化保障,调节分配,结对帮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生活安定和谐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借鉴城市社会保障模式,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从工业延伸到农业、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一是构建五险联动体制。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区、镇、村三级联动,在全区范围内由点到面实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联保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1.9%和91.1%。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每年以不低于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递增,使贫困农民“病有所治,老有所养,穷有所济”。二是构建“五位一体”的救助体系。实行制度救助、资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和结对救助的互动互补,建立低收入人群廉价医疗服务体系和子女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和子女就学问题。三是构建充分就业、自主创业机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失地农民实行免费培训,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各镇、街道、社区成立就业服务中心,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失业登记,开展就业中介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仅2005年,全区就新增就业人员1.38万人,有4121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调节利益分配关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一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2005年,除省市两级财政安排的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补助及生态农业奖励117万元外,相城区财政负担“三农”方面项目经费3447万元。二是支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区委区政府根据经济薄弱村的实际困难,在项目、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百万元以下或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50元的相对贫困的行政村,统一在规划区内给每个村一次性建造3000平方米以上标准厂房或外来人员宿舍楼等物业,所需资金由区、镇(街道、开发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2005年全区村级经济总收入达3.2亿元,其中超100万元的村达到73个,仅有3个村的村级经济收入低于50万元。三是帮助纯农户解决就业岗位。对全区2200多户增收无门、收入偏低的纯农户家庭,实行“一户一岗”工程,即区、镇(街道)两级政府按目前市场价工资标准,拨出专项资金“买”下1500个社区服务、绿化养护、治安巡逻、环境保洁等工作岗位,为每个纯农户家庭安排一人就业,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
  实施结对帮扶工程,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扶贫济困,坚持统筹发展、共同富裕,促进农村繁荣与稳定。一是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实施扶贫助弱“四百工程”。组织区镇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挂钩100个薄弱村、联系100个贫困户、帮扶100名贫困学生、为弱势人群做100件实事。目前这项工程已延伸到区、镇两级所有机关公务员,全区1153名干部共结对帮扶3009人。二是在全区机关单位中实施“局村挂钩工程”。组织区直60多个机关单位和各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全区80多个困难村结对。近年来,各机关单位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00余万元,支援农村电脑、影视设备1420台(套),新建阅览室62个,举办各种培训班、学习班400余期。三是在全区个体民营业主中实施“共富工程”。按照“政府倡导,部门引导,互惠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组织全区300名个体民营业主和致富带头人与当地贫困户结对帮扶,以帮思想、帮项目、帮技术、帮产出为主要内容,帮助贫困户提高个人自主择业和市场竞争就业能力,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四是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扶贫帮困八大系列工程。包括“温饱工程”、“温暖工程”、“阳光工程”、“安居工程”、“希望工程”等,区镇两级财政每年用于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两级慈善基金用于扶贫帮困资金600万元。
  (执笔:王同来、杨仪、沈雪平、孙月霞)
  责任编辑:杭邦华
其他文献
这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记载着淮河儿女的百年梦想  这是一条飞腾的彩虹,铸就了淮河入海的千秋辉煌  淮河入海水道胜利竣工了!她头枕洪泽湖,脚踏黄海波,奔流东去,让千里淮河安然投入大海的怀抱  淮河———淮河流域人民的母亲河,曾用自己甜美的乳汁哺育了两岸的炎黄子孙,淮河儿女也曾这样赞美过她:“淮河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但从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以后,淮河原有的水系被打乱,滚滚黄河水
期刊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和关心“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了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管理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支持建设新农村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     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规范性等本质特征公共性就是要解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利益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突出问题,也始终是广大农民热切期盼解决好的焦点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市围绕解决好农民利益这个问题,十分注重农村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拓展保障领域,丰富保障内涵,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养老医疗教育拆迁转移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根本性的制度保障,分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多实惠  苏州市农村
期刊
文化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成长而日益被人们看重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手稿中明确使用过“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物质投入能力,包括机器设备矿山厂房能源等物质资料生产能力;而文化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文化投入能力,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
期刊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如皋市在围绕努力使农民生活宽裕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把农民聚居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市农业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然而农村长期沿用沿河沿路的“一字式”“非字式”的居住方式,村庄零散居住分散,农村土
期刊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五一村先后获得了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和全国农村改革典型村等一系列耀眼的荣誉,新农村建设焕发出熠熠光彩,引来无数参观者的赞誉    工业兴村,生产发展    加快工业发展,构筑村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为五一村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五一村现有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4家,2005年全村完成全社会经济总量28.8亿元,其中工业
期刊
多年来,常州供电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企业文化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的现代公司这一发展战略目标,努力挖掘激活员工身上的文化力量,使国家电网公司的先进理念在常州公司落地生根,不断总结丰富提升企业文化,形成自身的特色    一 突出“真诚”“共赢”,提升服务文化    回顾历史,引领超越1995-2005十年服务历程,公司始终处于
期刊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  先进文化是党的先进性的灵魂和旗帜,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我们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就在于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党的先进性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各级党组织紧密联系实际,着眼于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江苏的现实需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时代精神,促进“三创”精
期刊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在漫长的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极为关键可以说,红军转战贵州的过程,正是红军逐步走出危局走向胜利的过程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运兵谋略……这些都发生在贵州在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全国党刊研究会组织了在贵州的大型联合采访活动,通过重走长征路,采访老红军,举行座谈会,表达对革命老一辈的深切怀念,感受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风采,也领略
期刊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的发展与文化建设息息相关近几年来,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以创新为主题,以传承弘扬企业文化为动力,努力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培育效益型文化,把发展作为工作中心    实现企业经营观念和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前几年,农机市场持续疲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常柴在发展中遇到了前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