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中流铸千秋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zh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座历史的丰碑,记载着淮河儿女的百年梦想。
  这是一条飞腾的彩虹,铸就了淮河入海的千秋辉煌。
  淮河入海水道胜利竣工了!她头枕洪泽湖,脚踏黄海波,奔流东去,让千里淮河安然投入大海的怀抱。
  淮河———淮河流域人民的母亲河,曾用自己甜美的乳汁哺育了两岸的炎黄子孙,淮河儿女也曾这样赞美过她:“淮河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但从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以后,淮河原有的水系被打乱,滚滚黄河水携带的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通道,此后数百年间,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无穷的灾难降临到这块美好的土地上。
  历朝历代的中华儿女、仁人志士为治理淮河,殚精竭虑,谋大略、谱华章。孙中山先生就曾在《建国方略》中具体描绘了治淮的轮廓,提出了开辟入海水道根治淮河水患的设想。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将地处中华腹地的淮河列为全国第一条进行全面整治的大河。早在1950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就亲自主持召开政务院会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修建入海水道工程的规划,开辟了治理淮河的新纪元。
  1991年江淮大水后,为了彻底治理淮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决定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治淮重大的战略性工程终于启动了。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开工建设,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他们多次亲临工程现场指导。江苏省委、省政府对于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建设十分重视,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工程建设的协调指挥。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建设,同样凝聚了广大建设者辛勤的汗水。建国后的40多年里,江苏省及淮河水利委员会几代水利工作者反复调查论证,科学规划设计,为工程建设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为了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早日发挥淮河入海水道效益,广大建设者团结一心,争分夺秒,奋力拼搏,舍小家为大家,用科学、用智慧、用胆略、用汗水铸就淮河入海水道这一跨世纪工程的千秋丰碑!
  总投资40多亿元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堪称江苏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工程近期实施了行洪河道和两岸大堤,建设了二河、淮安、滨海、海口4个枢纽和淮阜控制,兴建穿堤建筑物29座,跨河大桥7座,以及渠北影响处理等项目。工程增加直接入海的排洪流量2270m3 / s,强迫泄洪流量2890m3 / s,可使洪泽湖以及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淮河入海水道河道工程西起洪泽湖,东至扁担港入海,流经淮安、盐城两市的5县(区)及省淮海农场,全长163.5km,宽750m,位于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与之成“二河三堤”布局。走在入海水道大堤上,放眼望去,“滔滔洪水直奔黄海,巍巍雄姿傲立其间”。南北偏泓犹如两条巨龙并肩前行,滩面、堤防一片生机,尽显绿色长廊的伟岸神奇。
  五大枢纽犹如五颗璀璨的明珠映照着江淮大地。工程在设计中,既考虑了保障淮河入海水道的快速安全行水,更考虑了与排涝、防污、航运、交通、环保、生态等综合效益的科学融合。
  二河枢纽:二河新泄洪闸工程,岸墙为钢筋混凝土空箱式结构,上下游翼墙为钢筋混凝土空箱式、扶壁式结构;工作闸门为弧形钢闸门,检修闸门为叠梁式钢闸门。
  淮安枢纽:由穿京杭运河立交地涵及3座穿堤建筑物组成。立交地涵采用上槽下洞结构形式,主要满足入海水道泄洪和京杭运河通航。
  滨海枢纽:由立交地涵、204国道桥、上下游河道三部分组成,与通榆河正交,保证两水系独立,以及入海水道高水行洪、偏泓涝水穿越通榆河东流入海,具有泄洪、排涝、航运等综合效益。
  海口枢纽:由海口南、北挡潮闸和黄海公路桥组成,具有泄洪、排涝、挡潮、减淤、连接南北交通等多种功能。
  淮阜控制:由河道、调水闸及穿堤建筑物三部分组成,可实现入海水道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清污分排。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兴建,共迁移的群众有6.3万人,拆迁房屋6.8万间,征用耕地4 200hm2。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落实拆迁政策,妥善安排好沿线群众生产生活,奏响了一曲移民迁建的和谐乐章。
  如今,迁移群众搬进了一排排整齐美观、明亮洁净的新房。100多个迁移的企事业单位,也全面恢复了正常生产。移民们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就学条件、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改善。
  如果说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建设是一篇壮丽的史诗,无疑,让史诗更加绚丽的则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新理念、新制度、新技术和新经验。
  在工程设计上,广大工程建设者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统筹和现代治水的新理念。从最初占地2万多hm2的“漫滩行洪”方案,到只征地4000多hm2“泓滩结合”方案的最终决策;从侧重建设行洪通道的主题工程,到统筹兼顾沿线地区的灌溉与排涝;从主要保证洪水的安全下泄,到提高雨洪资源的利用来服务周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政府既考虑了淮河防洪大局的需要,给滔滔洪水以出路,又考虑了沿线群众的实际利益,给人民生产、生活以保证,给经济社会发展以保障。
  为加强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江苏省成立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项目法人,全面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抽调精兵强将,成立相应的建设机构,承担部分工程的建设任务。
   百年夙愿终成现实。经过广大建设者四年半的艰辛努力,淮河入海水道提前两年半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任务,通过了国家水利部组织的阶段验收,被评定为优良等级。
  2003年,淮河突发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主体工程刚刚建成才6天的淮河入海水道就临危受命,开启行洪。7月4日17时,在接到国家防总的行洪命令后,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建设管理局在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里,紧急抢撤出河床内200多台大中型施工机械,拆除了200多间工棚,上千名建设工人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尚在河滩中的21条挖泥船全部被固定锚牢;沿线29个和外河相通的闸门全部被关闭。刚刚降临人间的“新生儿”和工程建设者,经受了一次特大洪水的洗礼!
  2003年7月4日晚11点48分,淮河入海水道开闸行洪了,此后的33天时间里,淮河入海水道泄洪44亿m3,相应降低洪泽湖水位40cm,有效地减轻了入江水道的行洪压力,也使洪泽湖避免了周边圩区滞洪,直接免灾效益近28亿元,特别是为战胜淮河特大洪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淮河入海水道首次行洪要确保“不决一处堤,不死一个人”的目标,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以后,发挥的效益又岂止这些!2003年淮河大水前期和2005年汛期,渠北地区遭受了严重内涝。然而,通过入海水道沿线穿堤建筑物的奋力排水,为渠北133万人口、10万hm2耕地撑起了“保护伞”,发挥了显著的排涝效益。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环境效益也是不可低估的。“河成、堤成、林成、绿化成”的总体格局,使江淮大地形成了一道巨龙般的绿色风景带,改善了渠北地区水利生态条件,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清污分流”,结束了50年污水排入总渠、清污混流的历史,总渠沿线几十万百姓从此喝上了甘甜的清水。
  淮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滚滚淮水东逝去,欢情当今世界殊。淮河入海水道这座人间彩虹,将以其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咏唱“走向未来”的华美壮歌!
  责任编辑:戈尚达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创新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行政理念,改革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徐州市贾汪区自2004年开始实施“公众全程监督政务”制度以来,通过民意咨询、代表听政、民众质询、民调评价四个环节,让群众全过程参与政务决策和监督工作落实。收到了政府减少失误、群众得到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的实效,受到广大群众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有两次大的飞跃,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使江苏经济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进入新世纪,江苏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新的动力源是什么?不久前,江苏省社科联举办了以江苏经济增长新动力源为主题的“新视野”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分析。    一、从体制创新角度看,科技型民营企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部分专家认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最具决定性的还是体制创新。从
期刊
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进程中,按照省委书记李源潮提出的“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要求,江苏省坚持改革、攻坚、创新,强调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探索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群”,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加速器和稳定器的作用。    一、重视民生问题,率先形成教育、医疗
期刊
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实践中,南京卷烟厂党委结合企业实际,从交流沟通、廉洁自律、厂务公开、提升素质、回馈社会等环节入手,全面构建和谐企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为企业三个文明协调、持续、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和谐氛围的支持。2003年至2005年,企业创税利分别为32亿元、49亿元、58亿元;2006年上半年又创下36.8亿元税利的新高。企业纳税额连续五年来在江苏省名列第一。精神文明建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迁,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社会阶层是市场扩展、深化和社会逐渐发展的产物。他们大多分布于经济和科技领域,对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新时期的统战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同当前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将构建和谐社会同做好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
期刊
新世纪建设新农村,主要就“新”在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新”在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新”在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对于我们常州而言,建设新农村有机遇、有差距、有潜力,更有作为。对常州的
期刊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跳出原有苏南模式,创新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发展农村的华西之路,形成了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局面。华西村创新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探索生产发展新路子——把经济发展作为第
期刊
今年8月,全党全国人民热切期盼的《江泽民文选》一至三卷正式出版发行了。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理论成果。党中央专门作出《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并且隆重举行学习报告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对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作出全面部署。省委对学习《江泽民文选》高度重视,率先垂范,迅速组织省委中心组开展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
期刊
当人们拥有着别墅、汽车,感受着现代生活多么美好的同时,同样也在感叹全球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我们惟一的地球家园已是遍体鳞伤:少数地区出现了污水横流,天空灰暗,空气污浊,物种濒危,垃圾围城,植被萎缩的现象。人们在反思,人们在觉醒,先行的人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呵护生存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南通人民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炎热的仲夏季节,我们来到依江傍海的南通,一路的热浪,着实让人喘不过气来,可当我们一踏进美丽
期刊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100年前,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寒夜里,他诞生在苏北平原的古邳大地上;25年后,他遍体鳞伤,高唱《国际歌》,将一腔热血洒在长江岸边的北固山麓。他,就是曾在20世纪30年代初任红十四军代理军长兼政委的李超时烈士。今年是李超时烈士诞生100周年和牺牲75周年。缅怀先烈,追忆故人,我们深深感到,李超时烈士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与山河同在,和日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