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发优势触动世界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of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5日上午7时许,距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尽管还有将近2个小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却早已人潮涌动。在“外国记者资料领取处”指示牌前,经验丰富的海外媒体记者早早就抢占位置,排起长队,等待领取温家宝总理即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英文及其他文种译本。
  “来了,终于开始了!”有人在队伍后面喊道,引起各国记者一阵骚动。这时,时钟指针已悄然滑向上午8时。
  只见一名外国记者拿着报告一个箭步从人群中奔出,趴在红地毯上,迅速翻阅报告,并开始用电话向后方汇报报告的各项数据和主要内容。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更多的记者拿着材料从人群中冲了出来,或蹲或站,几乎所有拿到材料的人都在做着同样的事——快速翻阅报告,眼疾手快地打电话或敲
  起电脑键盘。
  下调0.5个百分点激起全球波澜
  上午7时47分59秒,新华社播发了只有10个英文单词的“特急电:中国下调2012年GDP增长目标至7.5%。”在全球媒体中率先发出这一消息,迅速引起外媒关注。12秒后,同样只有10个英文单词的另一条新华社快讯“特急电:中国今年力争将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随即播发,并迅速展开滚动报道,不断更新内容和增添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对报告内容的解读,稿件愈来愈丰满,最后形成综合性英文稿件《新华视点:中国下调GDP增长目标至7.5%旨在促进更好质量的发展》,时效一路领先海内外媒体。
  虽然法新社也派出自己的记者采访“两会”,但仍然在新华社播发第一条快讯7分9秒后转发了中国调低经济增长目标这一重大消息。随后,路透社、美联社、彭博社、道琼斯新闻社、共同社、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海外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了这一消息。
  尽管7.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仅比去年设定的目标低了0.5个百分点,但却是八年来中国首次将这一目标设于8%以下,多年来非常罕见。在欧债危机阴霾未消、美国需求疲软、世界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被视为全球复苏重要引擎的中国下调其经济增长目标毫无疑问成为了当天的世界头条新闻。
  受中国下调GDP增长目标的影响,当天亚太地区股市应声下跌,国际媒体对这一消息反应不乏各种猜测与解读,但总体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趋缓并不意外,反应大多比较正面。
  对外经济报道直面新媒体时代
  一叶可以知秋。从外电外报对中国下调经济增长目标铺天盖地的报道可以看出,外界近年来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度不减反增,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随着2010年 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趋势就越发明显。
  外界对中国经济兴趣大增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盟等原有世界经济发动机复苏疲软,风光不再,而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异军突起,成为一支拉动全球增长举足轻重的力量。有这样一种形象说法,“中国经济一感冒,世界经济就打喷嚏”。尽管这种说法略显夸张,但中国经济在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却可见一斑。
  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联合早报》这六家海外媒体的不完全统计,这些媒体3月1日至14日期间共播发了近300条与中国“两会”相关的稿件,其中经济类报道占39%,政治类报道占29%,社会类报道占20%,其他军事、科技类约占12%。
  除了对中国经济倾注了与日俱增的兴趣,外媒近几年也悄悄加快了在华布局的步伐。路透社、《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已纷纷加大在华的投入,利用他们在传统媒体领域的优势,建立中文网站,开设中文官方微博、移动新媒体客户端等媒体平台,正面争夺中国读者。这些抢占所有媒体形态制高点的举措也使它们在华实体机构得到强化,影响力已逐渐由机构用户、专业人士扩展到普通中国公众,不同媒体机构对话语权和终端受众的争夺更趋激烈。
  目前,社交网站、微博的风行使得诸如海外的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国内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站具备了消息发布平台(或渠道)以及消息内容提供者等双重身份,这种新的媒体形式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台等所有传统媒体的不同特点,不少舆论领袖获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微博“粉丝”的关注,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独立媒体,而个人直接面对终端受众的“自媒体”倾向正不断深化,网友可通过评论、转发、参与网上调查等方式积极互动,一改过去“围观”和“潜水”的习惯。
  这种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也给传统的中国经济新闻对外报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媒体人以及新闻机构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适应媒体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打赢中国经济对外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舆论争夺战。笔者认为,要在这场舆论争夺战中胜出,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做好中国形象的顶层设计。长期以来,新华社的中国新闻对外英文报道以受权发布党和政府的消息为主,时不时也就“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独秀论”、“中国责任论”等与外媒展开针锋相对的热点交锋,取得一些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种被动式回应——国外媒体先播发有关报道,新华社再进行跟进、反驳或澄清——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前瞻性和连贯性,一些报道有时甚至自相矛盾,一线记者编辑容易无所适从。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和外宣媒体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形象进行顶层设计,确定相对统一的中国国家形象,即“中国是什么”、“中国往何处去”等等,为国内外宣媒体指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大致路径。例如,在塑造中国的经济形象时,就要以我为主,对“另一个超级大国”、“实力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的新兴经济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能源消耗国”等外界观感进行综合回应,具体到某一行业或领域,也需要有相应的形象定位和进行相应的公关推演。
  其次,要更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营造话题效应。以新华社中国经济新闻对外报道为例,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播发了大量针对性强的英文稿件,涉及调低经济增长目标、稳定外贸、扩大内需、控制通胀、房地产调控、人民币汇率、核能发展等领域,这些热点问题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新华社这些稿件都实现了百分之百“落地”,被外媒采用,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
  像新华社这样的传统媒体机构既要巩固自身在传统报道上的优势,也要研究移动互联时代对传统报道方式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快战略转型,利用“走转改”的时机,深入基层,结合在移动新媒体上直接获取的全球受众的兴趣和建议,挖掘更多中国独家新闻,增强宏观经济报道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强化中国在能源消费、大宗商品需求、碳排放、环保领域等报道的前瞻性和预判性。
  另外,在对外报道中国经济新闻时,外文记者编辑也要跳得出来,以全球视野来审视和梳理中国经济领域的报道重点,结合欧债危机和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等新问题,进行“中国故事,世界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编辑,图片由作者提供)
  责编:谭 震
其他文献
当前,国外迫切希望有一本书能针对他们的各种疑惑点来诠释中国共产党的图书。本书作者就是按照“人”、“思想”、“党的运行机制”、“国家体制”、“和平发展道路”五个部分进行编辑,针对外国朋友的关注点,通过生动事例娓娓道来,帮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本书分别以中、英、法、德、西、俄、日、韩、阿等文种出版。  作者李君如教授是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共党史研究界与政治理论界的权威专家,具有丰富的国外
期刊
1992年1月19日至23日,88岁高龄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下第二次赴深圳特区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谈话,推动中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20年激荡风云,20载沧桑巨变,深圳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创造了无数个改革奇迹。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向世界讲述“深圳故事”、特区是否能冷静理性面对过去的辉煌与现实的难题、什么样的麻烦在等待着这个中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是海内外读者都关心的话题
期刊
气候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每年一次的联合国气候大会,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2010年开始,中国外文局就成立了专门的气候报道小组,长期关注气候方面的宣传报道。2011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1月28日至12月11日在南非德班举行,外文局继2010年组团赴坎昆-采访后,再次组团赴德班进行报道。对于身为中文记者的我来说,能够参加一次在外国举行的大型国际性会议,实属不易。  德班印象——阳光下的
期刊
世界贸易组织(WTO),跟很多俱乐部一样,拒绝顾客自动获取重新入会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完成革命后,中国就退出了关贸总协定,也就是世贸组织的前身。为了重新加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申请,并且不得不等待15年之久。门终于在2001年12月11日这一天打开。  再入会的代价是高昂的,因为等待是漫长的。中国放宽7000种关税,配额和其他贸易壁垒。有人担心国外的竞争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农业
期刊
《德国人》是一部讲述德国历史的系列纪录片,由德国最大的电视台——电视二台(ZDF)制作完成,迄今共播出了两季共20集。  《德国人》在收视率上获得了成功。2008年10月26日晚黄金时间19点30分,首集“奥托与帝国”便吸引了648万观众的眼球,收视率高达20.9%。要知道,德国电视二台现场直播的英国威廉王子与凯特的“世纪婚礼”的观众人数也不过488万。次日播出的“海因里希与教皇”也拥有467万观
期刊
此间经济学家和市场参与者往往用“共赢”这个词来形容跨国公司和中国市场的关系。在第一个入世“十年”里,跨国公司不仅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更从中分享到可观的成果。  “入世使中国拥有了更透明、更安全、更有预见性的市场,中国经济在入世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濮利康在谈到过去十年的发展时如是评价。  这家来自法国的电力交通巨头目前在中国拥有30余家实体和业
期刊
2011年发生的新闻事件中有不少是纪念性的。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比较海外对这几个重要纪念日的报道后不难看出,外媒在中国入世十周年这一经济话题上投入了格外多的笔墨,且角度和观点基本趋同,即将中国视为世贸体系下的最大赢家。对外国公司过去受惠于中国开放政策的好处均一笔带过,而对其目前在中国享受的待遇表示不满,并对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前途怀有深深的忧虑。  这是几乎
期刊
2011年10月5日,两艘货船在泰国金三角地区的湄公河水域遭到不明身份武装人员袭击,13名中国船员被残忍杀害。新华社曼谷分社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发回了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以最快的速度向受众介绍现场情况,权威发布我赴泰工作组取得的最新进展,国内外媒体广泛转载。  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得知有中国船员死亡,作为新华社驻曼谷记者,我与另一名同事和当地雇员坐上第一班飞机,前往事发地清盛县。  “第一时间
期刊
“两会”期间,在中外媒体同台拼抢时效和“围追堵人”的明争暗斗中,如何挖掘海外读者感兴趣的“两会”新闻?  提前应战 现场捕捉  过去的2011年,变幻莫测、跌宕起伏。在全球经济的持续严冬中,海外受众对2012年的中国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他们期待中国经济依旧是世界的“定海神针”,也担忧中国领导人换届是否会为世界某些国家带来不确定因素,还关注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改革,包括农村、民生、老龄化、教育公
期刊
作为自媒体的一种重要媒介类型,博客一方面与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等自媒体形式一样具有自由、开放、草根、开源、及时等传播特征,同时也有区别于其他自媒体形式的根本特征,即博客是一种较严肃的沟通工具。今天,全世界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博客已经成为舆论领袖发表观点、评论的重要场域,成为精英人士影响大众的重要方式。  鉴于博客的影响力,本文尝试对如何利用博客自媒体平台进行新媒体背景下的中国对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