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环保,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森林、水资源、大气、噪音等可感知的事物。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电子业的高度发展,各类通讯设备、电脑等层出不穷,环境电磁总量在不断增加。
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你的焦虑、烦恼和一些器质性疾病,很有可能源于各种无形的电磁波。
电磁波的效应
电磁波对人体组织的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致热效应,一种是非致热效应。所谓致热效应,就是说电磁波会使人体发热。所谓非致热效应,是指当超过一定强度的电磁波长时间作用于人体时,虽然人体的温度没有明显升高,但会引起人体细胞膜的共振,使细胞的活动能力受限。
这种在分子及细胞水平上发生的效应复杂而细微,在现阶段,科学还难以对这两种效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做出确切的解释。
但是这些影响确实存在。我们都知道,电磁波辐射会对飞机通讯仪器和心脏起搏器等特定频率的仪器造成影响,在加油站里禁止使用移动电话。想一想,难道足以威胁地下油库的一种看不见的物质能量,会放过我们的肉体吗?当然不会!
早在冷战时期,对于如何确定辐射的合理指标,在东、西方世界就引起过相当复杂的争论,至今,辐射的合理指标仍然存在着两种标准。
西方国家声称,自己的标准是根据热效应理论得来的,而以原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声称,自己的标准是根据辐射对生物功能影响的生物实验论证出来的——这也包括中国在内。
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如果能对电磁辐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做出流行病学调查,就找到了电磁辐射危害性的最直接证据,但是迄今为止,调查结果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证据。
这类调查一般采用的样本量很小,对在电磁场暴露的人群分类困难,协同因素复杂。同时,因为电磁场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不确切,所以,无法选择专一的、与损害相关的电磁场暴露参数。换句话说,调查不出结果,不是因为电磁辐射对健康无害,而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要调查什么和怎样调查。
瑞典科学家认为,从电磁场对非肿瘤性疾病影响程度来看,其次序从大到小依次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阿兹海默氏症、抑郁症和自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卫生署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了电磁场与一些疾病的相关性。
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一方面需要由流行病学调查做出解释,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实验生物学的角度做出解释。
基于电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现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判定电磁波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影响,对目前报道的各类生物学电磁效应要进行重复实验,同时需要在根本上研究电磁波的作用机制。世界卫生组织为此设立了“国际电磁场计划”专项研究。
现在怎么办
面对充斥在周围的各种电磁波,人们常常会感到非常无助。比如说,你在使用移动电话时感到不适,你无法因此控告生产商伤害了你。特别是当别人在你附近使用曾经引起你不适的同一种型号的手机时,你唯一的选择是自己走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承认: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手机是绝对安全的。
过去的10年中,证明电磁场对人体有害的证据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至少已有35项研究揭示了,从事与电器有关的职业的工人对于一些疾病有对应的易罹性。专家提醒人们,假如你无法逃避电磁波非常浓密的环境,至少也应该注意:
1,不要购买劣质家用电器。以手机为例,一部手机若要具备完备的电磁屏蔽,其所占成本为手机总造价的10%左右。部分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很可能在电磁屏蔽上做了手脚。
2,树木对电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电磁场区,大面积种植树木,使电磁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达到保护人体少受辐射的目的。
3,远离辐射源。电磁波对人的影响不仅与辐射频率有关,还与人和辐射源的相对位置有关。所以,如果人离辐射源位置越远,受到的辐射就会越弱。
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你的焦虑、烦恼和一些器质性疾病,很有可能源于各种无形的电磁波。
电磁波的效应
电磁波对人体组织的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致热效应,一种是非致热效应。所谓致热效应,就是说电磁波会使人体发热。所谓非致热效应,是指当超过一定强度的电磁波长时间作用于人体时,虽然人体的温度没有明显升高,但会引起人体细胞膜的共振,使细胞的活动能力受限。
这种在分子及细胞水平上发生的效应复杂而细微,在现阶段,科学还难以对这两种效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做出确切的解释。
但是这些影响确实存在。我们都知道,电磁波辐射会对飞机通讯仪器和心脏起搏器等特定频率的仪器造成影响,在加油站里禁止使用移动电话。想一想,难道足以威胁地下油库的一种看不见的物质能量,会放过我们的肉体吗?当然不会!
早在冷战时期,对于如何确定辐射的合理指标,在东、西方世界就引起过相当复杂的争论,至今,辐射的合理指标仍然存在着两种标准。
西方国家声称,自己的标准是根据热效应理论得来的,而以原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声称,自己的标准是根据辐射对生物功能影响的生物实验论证出来的——这也包括中国在内。
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如果能对电磁辐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做出流行病学调查,就找到了电磁辐射危害性的最直接证据,但是迄今为止,调查结果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证据。
这类调查一般采用的样本量很小,对在电磁场暴露的人群分类困难,协同因素复杂。同时,因为电磁场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制不确切,所以,无法选择专一的、与损害相关的电磁场暴露参数。换句话说,调查不出结果,不是因为电磁辐射对健康无害,而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要调查什么和怎样调查。
瑞典科学家认为,从电磁场对非肿瘤性疾病影响程度来看,其次序从大到小依次是: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阿兹海默氏症、抑郁症和自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卫生署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了电磁场与一些疾病的相关性。
电磁场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一方面需要由流行病学调查做出解释,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实验生物学的角度做出解释。
基于电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现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判定电磁波对人类健康是否有影响,对目前报道的各类生物学电磁效应要进行重复实验,同时需要在根本上研究电磁波的作用机制。世界卫生组织为此设立了“国际电磁场计划”专项研究。
现在怎么办
面对充斥在周围的各种电磁波,人们常常会感到非常无助。比如说,你在使用移动电话时感到不适,你无法因此控告生产商伤害了你。特别是当别人在你附近使用曾经引起你不适的同一种型号的手机时,你唯一的选择是自己走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承认: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手机是绝对安全的。
过去的10年中,证明电磁场对人体有害的证据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至少已有35项研究揭示了,从事与电器有关的职业的工人对于一些疾病有对应的易罹性。专家提醒人们,假如你无法逃避电磁波非常浓密的环境,至少也应该注意:
1,不要购买劣质家用电器。以手机为例,一部手机若要具备完备的电磁屏蔽,其所占成本为手机总造价的10%左右。部分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很可能在电磁屏蔽上做了手脚。
2,树木对电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电磁场区,大面积种植树木,使电磁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达到保护人体少受辐射的目的。
3,远离辐射源。电磁波对人的影响不仅与辐射频率有关,还与人和辐射源的相对位置有关。所以,如果人离辐射源位置越远,受到的辐射就会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