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科马克•麦卡锡的《路》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是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自出版以后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和众多好评.从精神生态批评视角重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传递科马克?麦卡锡深刻而独特的生态意识,也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麦卡锡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天灾和人祸共同酿造的末世景观,表现了作家对人类世界的密切关注.通过对失衡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揭露,麦卡锡旨在呼吁人们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地球上的一切存在物,重视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其他文献
后现代主义和市场化浪潮下,文学精英传统逐步消解,文学创杨瑾伦大多立足于读者角度完成对作品的经典化塑造.由美国华裔作家杨瑾伦(Gene Luen Yang)创作的图像小说《美生中国
作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的奥尔罕·帕慕克,在2006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其作品逐渐对世界各地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获得多次大奖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本文
韩国与中国自古以来在文化的联系上就比较密切,近年来,随着韩国文化的崛起和韩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我国青少年受到韩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文学作为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俄罗斯文学著作《安娜?卡列尼娜》自问世以来,广受文学翻译家的推崇.本文将选取草婴先生和力冈先生的中译本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从两位翻译家对原文本的解读、文化背景知识的传
卡夫卡在其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中聚焦于艺术家这一特殊的社会性个体,以荒诞悖谬的饥饿艺术以及饥饿艺术家由盛转衰的艺术表演过程演绎了一个现代人因隐性权力压抑造成的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运用和意境已经形成了独特性的特色以及体系,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是非常独特和丰富的,这也是我国汉语言文学持续性发展的
高中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人格修养等予以塑造。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学,对于教学目标的实
越南阮攸汉文诗集《北行杂录》收录诗歌130多首,其中约有60首诗使用叠词,叠词出现100多次.阮攸频繁地在诗歌中使用叠词,其作用有三,一是使诗歌意象更具体、形象,具有绘画美;
“汉玉精雕”这个栏目,主要是为有心提高汉译英能力的英语学习者提供指点。本栏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国华 (剑桥大学英语语言学博士)主持,所有英译文都经过美国汉学家Dav
摘 要:在英美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内涵是相对来说较为丰富的,因此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性的阅读审美,结合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艺术修养能力来对英美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以及文学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明确英美文学作品的主要风格,掌握正确的鉴赏和阅读审美要点,充分的挖掘英美文学作品的人文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鉴赏;阅读审美  作者简介:刘志波,山东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