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浅论王维山水诗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q1982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维的山水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明诗境和禅趣入诗而闻名。本文将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山水诗。
  关键词:王维 山水诗 虚静 “无生”说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家昌盛,有大批深受山川之美影响而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早年也与大多想要建功立业的才士一样,积极入仕。因此,在出使边塞时创作了《从军行》《使至塞上》等大气磅礴、豪气冲天的诗作。但真正奠定了他文学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除了作诗,他还精通音乐和绘画,也正是这一点,使他创作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空明诗境。王维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深受北禅宗的影响,向往“无生”说,这也是其山水诗充满禅趣的原因。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从目的、方式、态度三个方面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亦是具有这种属性。
  一、无功利性与功利性
  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它主要体现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在此只述作家的创作活动方面,朱熹在《清邃阁论诗》中提出,作诗者难以出好诗,“只是心里闹虚静之故”。只有“虚静”或“心虚理明”才可能作出好诗。王维因心向佛法,精研佛理,在其《秋夜独坐》中说:“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无生说”便是出自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便是坐禅,静坐澄心,平静思想和情绪,利于达到物我冥一的境界。这种心灵状态对于他的创作影响深远,带有这样宁静自然的心态观察万物,不带有功利性地进行创作,正说明了审美的无功利性。而其功利性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状态下产生的作品中来体现。在《终南别业》中,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自得,这种诗境就是创作时的功利性所在。
  二、形象性与理性
  审美形象是文学文本中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表现为直觉方式,是通过审美直觉获得的瞬间领悟。中国古典美学常称之为“感兴”或“妙悟”。《红楼梦》中,香菱对王维《送邢桂州》一诗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一句的点评是: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看似无理而其实有理,正是审美直觉的特点。除却审美直觉,文学也依赖于理性。王维在山水诗中描写景物时,十分注意画面的结构层次,如先概写大环境,再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绘等,这样的构思使得全诗井然有序、层次跌宕。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连山到海”壮大雄浑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白云青霭,烟云幻灭,突出山之高。颈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南北之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尾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这样的构思就是被作家的理性所驱使。
  三、情感性与认识性
  审美情感即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是直接的。而审美认识总是被归纳出来,是间接的。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笔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气,一洗前人诗文中常见的悲凉感伤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创造出纯美的诗境。诗中的审美情感便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这首诗是诗人的晚年之作,在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美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冥一之境。再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才能细致入微地观察到的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这隐居的世界便可抽象化地概括为如下认识,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
  四、结语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性、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认识,这也是在说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即审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诗歌中对世间纷争的超脱,对人生失意的潇洒,对隐居生活的悠然自得等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社会中松、竹、泉、云、山、林、石、雨等现实世界的意象来支撑文本的构造。王维的山水诗是理想与现实高度统一的产物,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赵仁珪,王贺选注.王维诗[M].上海:中华书局,2015.
  (作者简介:张亚茹,女,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翻出手机一看,十一点半了,于是很纠结要不要去跑步。去吧,时间太晚,且不说寒风如割灯火阑珊,单是回来以后还有洗澡洗衣服等琐事就让人头疼,不知何时才能上床;不去吧,一天不跑步就有筋骨颓靡之感,况且这偷懒的闸门一开,难保以后不是滔滔江水泛滥成灾之势。我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小男生,加之受萎缩思想濡染颇深,到这时全面发作。时已深夜,夜阑寂静,我在宿舍的大门口踌躇。踌躇良久,忽地想起现在宿舍通宵供电了,于是乎终于
人物:俞大树,40岁,以下简称“俞”。  俞嫂,35岁,以下简称“嫂”。  孙大夫,32岁,以下简称“孙”。  地点:孙大夫的家,俞大树租用的房子里。  时间:夏天的某一天上午。  (幕启:俞大树正在搬家具,打扫卫生,不停地忙碌着,桌子上面放着一面崭新的旌旗,孙拎了一篮子的菜……)  孙:(高兴地)阿树,阿树!快来帮我呀!  俞:哎,来了,来了!哇!孙大夫,买了那么多菜。  孙:是啊,待会儿我还要
摘要:在生态环境的危机下,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文学,从而衍生出生态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形式。生态文学是以生态的发展作为基础,以生态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为体现的文学。建国初期我国就有学者开始接触到西方传来的生态文学,而在新时期之后我国才真正有了生态文学的产生。本文就我国的生态危机根源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在不同时期的生态危机,及其对我国的生态文学的影响,以此促进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危机 根源 生
摘要:唐代文人的风貌有着相当独特的时代特质,在整个唐代的历史之中,文人们都积极用世,兼济天下,无论是寒窗苦读、辛酸求仕,还是纵情山水、贬谪他乡,他们都在积极地与命运抗争。本文中就唐代文人的风貌、唐代文学之美进行解读。  关键词:唐代 文人风貌 文学之美  文学终究不能被平面化,它是立体的,它是发展的,它更是作者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见证。所以唐诗也不仅仅是文辞用心的创作,更像是一个个唐代文人的感情独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大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许多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对这些问题进行过反映,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狄更斯在小说《雾都孤儿》中对工业资本主义的虚伪和黑暗进行深刻揭露,对由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造成的人性扭曲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关键词:《雾都孤儿》 两种文本 解读  一、原著故事的解读  狄更斯的世界名著《雾都孤儿》中所涉及的每一个
摘要:《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过107次,“小人”一词共出现过24次。其中 “君子”与“小人”成对出现的共有19次,“小人”单独出现的共有4次。其“君子”一词主要有两层含义,即指道德高尚之人或贵族;“小人”一词也有两层含义,即指道德低下之人或平民百姓。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小人  一、“君子”含义的变迁  关于“君”,《说文解字》载:“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古文象君坐行。”①可见,君
疾病与文学有着种种的联系。在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多的作家都是医生出身,医学与文学有着种种的联系,都是关于人的学科。文学与医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文学促进着医学的发展,医
摘要:作者在叙述文本的时候,“看者”“说者”的文化立场、情感指向、价值判断的参与和渗透往往都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文本信息的传递。滕肖澜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她的作品当中,以日常生活的琐碎来为我们揭示上海人的烟火气息。《美丽的日子》是一个用婚姻交换户口的故事,权力关系本身的不对等,使得小说从一开始就不自觉地透露出了一种强烈的“上海自恋情结”。  关键词:上海 自恋 视角  《美丽的日子》毫无疑问
HW-MNP-YQ型煤矿微机控制生产调度模拟盘是微机技术应用于煤矿生产调度中心的模拟显示系统。该系统可以迅速及时地将各观测点采集的数据输入微机分析处理,对煤炭产量和设备
摘要:昆德拉的小说并非为了讲故事,而是在对“存在”进行思考,在对这些主题的思考中形成的《慢》也具有了以主题为中心展开讨论的“论文式”的结构特点。  关键词:《慢》 论文式艺术 主题词 片段体  《慢》中薇拉曾对昆德拉说:“你经常跟我说,你要写一部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的小说,一部逗你一乐的大傻话,我担心这个时刻已经到来了。我只是提醒你:要小心。”这里的薇拉看到了昆德拉小说口吻上的不严肃和玩笑的态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