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瞒药物会耐药吗?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得糖尿病7年了,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去年开始,血糖控制得不好,医生让我加用罗格列酮,现在血糖水平还算不错。不过,最近我身边的几个病友和社区中心的一个医生都在说,治疗糖尿病不能总吃一种药,否则易产生耐药性,以后这种药就无效了。最好是几种药轮着吃,比如说今年吃这种药,明年就换另一种药,避免出现耐药性,效果也比较好。真的是这样吗?我现在是否需要换一种药呢?
  
  耐药性是怎么产生的?
  
  耐药性是指用药时间长了后,或是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其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甚至最终失去原有疗效。
  耐药性最常见于抗生素的滥用。不合理的用药会使细菌渐渐产生抵抗药物作用、保护自身不被杀灭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耐药性。事实上,很多种细菌都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且局部用药比全身用药更易引起细菌耐药。近些年来,抗生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开发,新品种层出不穷。即便如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细菌的耐药性也在同步产生。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药物使用以后,会引起人体功能变化,使得这种药物的代谢加快、灭活加速、药效降低。比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硝酸甘油制剂,刚开始用的时候疗效很好,以后则需不断加大药物的剂量,最后大剂量也无效了,这也是属于药物耐药性的一种情况。
  
  糖尿病药物会产生耐药吗?
  
  答案是否定的。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有很多种,比如我们常用的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发挥各自的降糖效果,但是它们都不会产生耐药性。
  那么,为什么有些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一段时间以后,治疗效果就降低了呢?这是疾病本身的进展所决定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终身疾病,从诊断那一天开始,病变发展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一直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随着疾病的加重,原先使用的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再那么有效了,于是血糖就失去了控制,开始升高。现实中,以往采用阶梯式治疗策略的时候,患者往往首先选用磺脲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分泌,效果很明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这时候用再大量的磺脲类药物也没用了,患者只能选择胰岛素注射。
  
  该如何正确合理地用药?
  
  2型糖尿病发病的根本病因在于胰岛素抵抗以及B细胞功能障碍。以往的治疗方案逐渐得到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从根本上改变了糖尿病的治疗格局。人们开始认识到,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该以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药物为主。
  在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初期,应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噻唑烷二酮类以及二甲双胍为主,可以联合其他种类的口服药物。到了后期,由于高糖毒性、高脂毒性等多重原因作用下,B细胞功能障碍逐渐凸显,就应该及时调整方向,以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或是格列萘类药物为主。但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终身都存在着胰岛素抵抗情况,因此,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应作为基础用药长期服用。
  由此可见,糖尿病药物不存在耐药性,用不着定期更换服药品种。但是应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有的放矢,才能标本兼治。
其他文献
注射胰岛素以在腹部注射吸收效果为好,但是因为需要每天注射,患者腹部常常被扎了许多的“眼”,有时还可能出现皮下淤血斑块。那么,怎样解决重复一个点扎针呢?怎样给针眼足够的缓解“休息”时间呢?我的做法是:  以肚脐眼为中心画一个圆,像时钟一样分成12等份。然后按时钟点数1、2、3……打针,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依自己的习惯而定,但是只可以选一种时针方向。这种方法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同一点被反复打。我个人
期刊
“我能改变糖尿病”诺和关怀健康之星评选活动是由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独家赞助、一年一度的大型糖尿病教育活动。自2005年起,已在中国成功举办两届。2007年4月~11月,第3届评选活动已经在全国再擂战鼓。3年来,这一活动的参与人员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动的品牌项目。    亓焕平  “我能改变糖尿病”第二届诺和关怀健康之星一华中区冠军  年龄:54岁  病龄:1
期刊
对于“温饱型”体质的中国人来说,吃是一门学问。近20多年来,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放开肚皮大吃大喝,随之而来的是“五多”:肉多、油多、盐多、糖多、酒多,结果“三高”人群也急剧增多。就这样,许多人仍然坚持带病吃喝,互相请客,中午喝得醉醺醺,晚上接着赴酒宴。难怪有人说: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倒在战场上,开放年代扔钱舍身倒在酒桌下。这些人拼命挥霍自己的健康,殊不知,健康是金钱换不来的,人千万不能和自己的身体对着干
期刊
国内外专家通过对肥胖症手术临床观察发现,减重手术不单可以使病态肥胖症病人获得显著而持久的体重下降,而且能够改善或解决其并发疾病。有数据表明,超重和肥胖患者如果能够减重5%~10%,许多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都会得到降低和改善。对于明显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95%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可转为正常水平。    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的优势    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为重度肥胖者减重的原理,是
期刊
近年来。不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越来越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其中当然也包括各种降糖药物。曾有不少患者由于用药不正确,降了血糖却伤了肝肾。面对这种问题,我们除了要尽量做到规范用药,还可以去寻找一些不良反应较小的天然“绿色药物”。  当年,神农尝百草就是认定世间万物都遵循着相生相克的道理;目前,东西方科学家们正希望能从大自然中的中草药里找到攻克艾滋病、肿瘤、糖尿病等医学难题的方法。燕子掌就是新近得到
期刊
虽然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血糖的水平,但对于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常常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高血压、血脂紊乱等)。所以,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采取降糖、降压、调脂的综合治疗。  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目标也反映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全面治疗。具体数值及控制标准参见下表。  与该表对照后,您可以判断自己的糖尿病控制程度如何?为什么对糖尿病
期刊
由于在患糖尿病的初期,许多患者无任何典型的临床症状,往往被忽略而贻误病情。为此,提醒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出现以下症状应警惕,必要时去医院做糖耐量检查以尽早确诊。  ①餐后2~3小时经常出现心慌、手颤、饥饿、多汗、心率加快,吃些东西后即可缓解;  ②屡次发生皮肤感染;  ③发现持续性视力下降;  ④妊娠期发现血糖增高;  ⑤连续两次空腹血糖值>6.1mmol/L。  另外,40岁以上的肥胖体质者及有糖
期刊
1968年,伊朗学者Rahbar在对1200例患者进行异常血红蛋白筛选时,发现有两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IC)明显增高,后追溯其来源发现他们均是糖尿病患者。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血红蛋白转变为糖化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的整个生命期内,在红细胞内持续而缓慢地、几乎是不可逆地进行的。由于机体内血红蛋白的半寿期为60~9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
期刊
此前多家杂志曾介绍“GTF”(吉尔福)疗法能解除胰岛素抵抗,平稳降低血糖,并能治疗由于高血糖引起的手脚麻木、疼痛等。他们说,“GTF”是北大著名教授研制的新一代生物制品,还登载了许多患者照片,介绍服用“吉尔福”后几十天到几个月的临床疗效,而且声明购买服用后无效退款……  我对各种治疗糖尿病的保健品和所谓的特效药都持否定的态度,我只相信正规大夫的处方,因而从未上当受骗。但看了有关“GTF”疗法的宣传
期刊
2005年第10期《蜜蜂杂志》报道,我国一位姓张的糖尿病患者,通过每天口服蜂胶液80滴加外用蜂胶液涂抹患处,治疗糖尿病坏疽取得良好效果,目前双脚已长出新的肉芽,避免了双脚的切除手术。  近年来,关于蜂胶效果的类似报道屡见报端,蜂胶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医药价值也引起国际医学界的深入研究。    治坏疽应具备哪些条件?    糖尿病足坏疽是典型综合性并发症,涉及到血管、周围神经和感染等多种病变。血管病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