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赫哲族崇尚万物有灵,信奉萨满教。萨满舞蹈是萨满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仪式中的萨满舞具有象征的意义,与之作为符号时相比,特殊场域下的的萨满舞蹈起到一种再表达的功能,从而萨满舞情境的转换会带来不同意义的阐释。本文将赫哲族的萨满舞从仪式到展演,置于不同的场域下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舞蹈动作的象征性转变。
【关键词】:赫哲族;萨满舞;动作的象征性
一、萨满仪式中的舞蹈
在萨满仪式中有这样一段场景:萨满的大神和二神两个人搭档对着所祭祀的图腾或者神偶供食和诵唱,并且还不停的疯狂跳舞打鼓。这是萨满正在与神灵进行着沟通交流,这些神灵存在于超自然界并隐藏出人类的感官认知中,而仪式中的神偶等等那些物体成为了神灵能够被人类所感知的载体,即象征物。萨满仪式的举行意在实现三界三存在的交流,仪式中具有诸多类似的象征物,比如树木、动物等,本文中所提及的象征物及其象征性指的是萨满舞蹈在完整的萨满仪式这个场域当中的象征,并且在象征性的基础上探讨赫哲族人的宇宙观。
肢体语言是舞蹈的表现手段,动作在萨满仪式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性。以赫哲族最主要的春祭仪式“跳鹿神”为例,对仪式中的萨满舞蹈做简单的分析。“跳鹿神”是赫哲人祭神驱鬼的仪式,也是进行祈禳和还愿的仪式,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举行,几乎全屯人都会参加最为隆重。其时凡是通过跳神治病而得痊愈的人家和求到子嗣的人家必须在此时来还愿,萨满趁这个时机为自己的家人以及整个村屯的人消灾祈福。在跳神时萨满手持神鼓身着神衣,头戴神帽、面具、胸护铜镜,腰系铁铃带领大家一起挨家挨户击鼓跳神。仪式中萨满祷告完毕后,有若干人击鼓摆铃助兴着每人走三圈。萨满开始自右向左转三圈跳神,然后所有参与者会组成若干个神队,萨满带领七八个人为先导,其他群众在后尾随。队列第一人在前领路执鸠神杆,第二个人手提一串“爱米”,第三人手托神鹰,第四个人手执神刀,后面跟随的若干人击鼓,萨满就在这之后。全村屯的人都随着队伍一边唱着神歌一边跳跃着前行,从萨满家为起始点第一个跳,接下来由西向东进入每家每户逐一跳神。回来时唱归来神歌,且行且唱,同样是萨满带领众人附和,最后返回至萨满家。
在整个“跳鹿神”仪式中,萨满的舞蹈顺序方位、动作的起伏高低、道具的应用以及跳神队伍行进的方向,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另有其深层的象征意义。
二、赫哲族萨满舞动作的象征性
(一)“跳柳条”动作的象征
“跳鹿神”仪式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求子和还愿,赫哲族女子年过二十七、八岁以上无子者即认为没有第三灵魂,就要在“跳鹿神”時找魂求子,之前通过萨满治病而痊愈者和求子得子者都要在此刻来还愿。赫哲族的萨满教认为人有三个灵魂,第一个是生命的灵魂,叫“奥任”,时创造生命的神所赋予的,人与动物皆有;第二个灵魂是“哈尼”,是能离开肉体到很远地方去的思想灵魂;第三个灵魂叫“法扬库”,又叫转生的灵魂,在人死之后立即离开人的肉体,生命的灵魂永远消失只有思想的灵魂不灭。为了找回第三个灵魂祈求生育,神队在跳鹿神的归途中,求子者要躲在萨满的背后将其神帽或是神裙上的飘带系上一个结,并且当时不能够被萨满发现,直到萨满回到家中的神杆前,询问是何人而为并且将酒洒在神杆上让求子者跪拜祈愿,萨满击鼓向神祷告。然后萨满会用长的柳树条弯成一个半圆圈,动作似跳绳一样跳三下,随后在场之人都随着各跳三下,并唱“鸠神歌”,仪式中的这一个环节具有着生殖巫术的意味。柳树易于栽种生命顽强,是生命力旺盛的代表。萨满通过跳柳条圈成的圈,将柳树中旺盛的生命力传播到人身上,祈祷人口繁盛。
(二)“抖动”动作的象征
从仪式的程序来说,“跳鹿神”经历了萨满迎神、请神、变神、跳神、送神、酬神的六个过程,迎神时的拜祭行为是在为人与神的沟通奠定基础;请神中人与神的沟交流为仪式提供了语境,其中击鼓则是人神沟通的符号;变神的程序是用超常性的肢体动作标志着人向神的转换,通常表现为身体的抖动,为下面进行仪式中的人代神立言立行奠定基础;跳神时萨满时而模仿神的神态或是模仿神的行为;送神是由神变回人的过程;酬神则是表达人与神之间的交际关系。变神的这个程序在仪式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变神依托身体的“抖动”完成,在萨满做完祷告等仪式的前期铺垫工作之后,大神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接着身体出现“抖动”之后行为会产生判若两人的变化。一个“抖动”的动作就代表着大神已变为头脑昏迷,但行为却更癫狂,出现蹦跳、狂奔等动作,此时需要二神来辅助大神完成仪式。另外大神身体的每一次抖动都代表着神灵所传递出的不同信息,这些信息则由二神来解答。萨满在“抖动”后发生的种种变化,状态从清醒到恍惚入迷,动作的平稳到疯狂,这种行为的表现说明萨满的身份在抖动的过程中发生了转换,由人变为神,即“抖动”象征着神灵附体。
三、从仪式到展演萨满舞蹈动作象征性的消解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赫哲族的萨满舞蹈进入到了旅游区展演,走上舞台为展示赫哲族特色而演,形成舞台化、产业化的新特点,从而引起了仪式到展演的场域变化。萨满仪式具有能呈现赫哲族精神信仰,表达萨满教宇宙观和人文观的语境,而萨满舞蹈一旦离开了“仪式”这个场域转而到其他情境下,成为纯粹的表演形式,就失去了原初的宗教意义,作为展演的萨满舞就被赋予了其他的价值意义。
首先,在萨满舞蹈由仪式进入到展演,情境发生变化带来价值系统的改变,同时萨满舞的所有参与者与观赏者的身份也都产生了变化。作为萨满的大神或是二神,从巫师祭司变为舞蹈表演者。萨满原是宗教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是专门进行宗教活动的巫师,作为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在人们心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而当身份转换成舞蹈表演者时就失去了其身上所固有的神性。其次,萨满仪式中的舞蹈能够呈现出高度的神圣性与秩序性,这是展演中的萨满舞不具备的。萨满仪式中的舞蹈在一年一度的祭祀、节日相关,具有强烈的神圣感。而在旅游景区内观众可以随时欣赏观看到舞蹈演员的萨满舞表演,这时萨满舞蹈因为场域的变化,由宗教性转向了世俗性。最后,仪式中的萨满舞是超自然的信仰行为,可以帮助赫哲人缓解生活中的苦难焦虑,同时在心理上增强对自然的控制力。当赫哲族人在生活中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萨满舞作为媒介,通过仪式打开与神鬼沟通的大门,得到超自然的力量,从而缓解自身生活的紧张感。但展演中的萨满舞更加强调表演性与观赏性,给观众从视觉到心理都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前者是通过萨满舞蹈的自身力量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掌握,以此消除顾虑获得轻松,后者则是通过对视觉的冲击使观赏者达到心理的满足愉悦之感。
如若把仪式中的萨满舞拿到旅游区的舞台上,仪式中的象征性就被削弱,其本质的宗教意义被展演的情境所消解。萨满仪式中的舞蹈象征着赫哲人的宇宙观、神灵观、鬼魂观,其舞蹈的表现需按照既定的秩序及相应的目的在仪式上严格舞动。反之存在于旅游区展演中的萨满舞与仪式中的萨满舞相比较,缺失了仪式的意义,只为取悦观众的表演,相似的舞蹈因场域的不同、表达的目的不同所以舞蹈的象征意义也不同
结语:在萨满仪式中的舞蹈象征了赫哲人的宇宙观、神灵观和鬼魂观,与展演中的萨满舞截然不同。仪式中萨满舞具有严格的教义、舞仪的规定,承载着赫哲人的精神信仰,凝结了赫哲族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共同体现在萨满舞的象征体系当中。然而,从仪式到展演,象征性的消解使萨满舞失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形成流于舞蹈姿势表面的表演形式,成为驱壳。
参考文献:
【1】王宏刚,荆文礼,于国华:《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2】凌纯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3】郭淑云:《萨满舞蹈的特征与功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6).
【4】《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5】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6】科塔克:《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赫哲族;萨满舞;动作的象征性
一、萨满仪式中的舞蹈
在萨满仪式中有这样一段场景:萨满的大神和二神两个人搭档对着所祭祀的图腾或者神偶供食和诵唱,并且还不停的疯狂跳舞打鼓。这是萨满正在与神灵进行着沟通交流,这些神灵存在于超自然界并隐藏出人类的感官认知中,而仪式中的神偶等等那些物体成为了神灵能够被人类所感知的载体,即象征物。萨满仪式的举行意在实现三界三存在的交流,仪式中具有诸多类似的象征物,比如树木、动物等,本文中所提及的象征物及其象征性指的是萨满舞蹈在完整的萨满仪式这个场域当中的象征,并且在象征性的基础上探讨赫哲族人的宇宙观。
肢体语言是舞蹈的表现手段,动作在萨满仪式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性。以赫哲族最主要的春祭仪式“跳鹿神”为例,对仪式中的萨满舞蹈做简单的分析。“跳鹿神”是赫哲人祭神驱鬼的仪式,也是进行祈禳和还愿的仪式,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举行,几乎全屯人都会参加最为隆重。其时凡是通过跳神治病而得痊愈的人家和求到子嗣的人家必须在此时来还愿,萨满趁这个时机为自己的家人以及整个村屯的人消灾祈福。在跳神时萨满手持神鼓身着神衣,头戴神帽、面具、胸护铜镜,腰系铁铃带领大家一起挨家挨户击鼓跳神。仪式中萨满祷告完毕后,有若干人击鼓摆铃助兴着每人走三圈。萨满开始自右向左转三圈跳神,然后所有参与者会组成若干个神队,萨满带领七八个人为先导,其他群众在后尾随。队列第一人在前领路执鸠神杆,第二个人手提一串“爱米”,第三人手托神鹰,第四个人手执神刀,后面跟随的若干人击鼓,萨满就在这之后。全村屯的人都随着队伍一边唱着神歌一边跳跃着前行,从萨满家为起始点第一个跳,接下来由西向东进入每家每户逐一跳神。回来时唱归来神歌,且行且唱,同样是萨满带领众人附和,最后返回至萨满家。
在整个“跳鹿神”仪式中,萨满的舞蹈顺序方位、动作的起伏高低、道具的应用以及跳神队伍行进的方向,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另有其深层的象征意义。
二、赫哲族萨满舞动作的象征性
(一)“跳柳条”动作的象征
“跳鹿神”仪式中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求子和还愿,赫哲族女子年过二十七、八岁以上无子者即认为没有第三灵魂,就要在“跳鹿神”時找魂求子,之前通过萨满治病而痊愈者和求子得子者都要在此刻来还愿。赫哲族的萨满教认为人有三个灵魂,第一个是生命的灵魂,叫“奥任”,时创造生命的神所赋予的,人与动物皆有;第二个灵魂是“哈尼”,是能离开肉体到很远地方去的思想灵魂;第三个灵魂叫“法扬库”,又叫转生的灵魂,在人死之后立即离开人的肉体,生命的灵魂永远消失只有思想的灵魂不灭。为了找回第三个灵魂祈求生育,神队在跳鹿神的归途中,求子者要躲在萨满的背后将其神帽或是神裙上的飘带系上一个结,并且当时不能够被萨满发现,直到萨满回到家中的神杆前,询问是何人而为并且将酒洒在神杆上让求子者跪拜祈愿,萨满击鼓向神祷告。然后萨满会用长的柳树条弯成一个半圆圈,动作似跳绳一样跳三下,随后在场之人都随着各跳三下,并唱“鸠神歌”,仪式中的这一个环节具有着生殖巫术的意味。柳树易于栽种生命顽强,是生命力旺盛的代表。萨满通过跳柳条圈成的圈,将柳树中旺盛的生命力传播到人身上,祈祷人口繁盛。
(二)“抖动”动作的象征
从仪式的程序来说,“跳鹿神”经历了萨满迎神、请神、变神、跳神、送神、酬神的六个过程,迎神时的拜祭行为是在为人与神的沟通奠定基础;请神中人与神的沟交流为仪式提供了语境,其中击鼓则是人神沟通的符号;变神的程序是用超常性的肢体动作标志着人向神的转换,通常表现为身体的抖动,为下面进行仪式中的人代神立言立行奠定基础;跳神时萨满时而模仿神的神态或是模仿神的行为;送神是由神变回人的过程;酬神则是表达人与神之间的交际关系。变神的这个程序在仪式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变神依托身体的“抖动”完成,在萨满做完祷告等仪式的前期铺垫工作之后,大神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状态,接着身体出现“抖动”之后行为会产生判若两人的变化。一个“抖动”的动作就代表着大神已变为头脑昏迷,但行为却更癫狂,出现蹦跳、狂奔等动作,此时需要二神来辅助大神完成仪式。另外大神身体的每一次抖动都代表着神灵所传递出的不同信息,这些信息则由二神来解答。萨满在“抖动”后发生的种种变化,状态从清醒到恍惚入迷,动作的平稳到疯狂,这种行为的表现说明萨满的身份在抖动的过程中发生了转换,由人变为神,即“抖动”象征着神灵附体。
三、从仪式到展演萨满舞蹈动作象征性的消解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赫哲族的萨满舞蹈进入到了旅游区展演,走上舞台为展示赫哲族特色而演,形成舞台化、产业化的新特点,从而引起了仪式到展演的场域变化。萨满仪式具有能呈现赫哲族精神信仰,表达萨满教宇宙观和人文观的语境,而萨满舞蹈一旦离开了“仪式”这个场域转而到其他情境下,成为纯粹的表演形式,就失去了原初的宗教意义,作为展演的萨满舞就被赋予了其他的价值意义。
首先,在萨满舞蹈由仪式进入到展演,情境发生变化带来价值系统的改变,同时萨满舞的所有参与者与观赏者的身份也都产生了变化。作为萨满的大神或是二神,从巫师祭司变为舞蹈表演者。萨满原是宗教文化的继承者和保护者,是专门进行宗教活动的巫师,作为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在人们心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而当身份转换成舞蹈表演者时就失去了其身上所固有的神性。其次,萨满仪式中的舞蹈能够呈现出高度的神圣性与秩序性,这是展演中的萨满舞不具备的。萨满仪式中的舞蹈在一年一度的祭祀、节日相关,具有强烈的神圣感。而在旅游景区内观众可以随时欣赏观看到舞蹈演员的萨满舞表演,这时萨满舞蹈因为场域的变化,由宗教性转向了世俗性。最后,仪式中的萨满舞是超自然的信仰行为,可以帮助赫哲人缓解生活中的苦难焦虑,同时在心理上增强对自然的控制力。当赫哲族人在生活中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萨满舞作为媒介,通过仪式打开与神鬼沟通的大门,得到超自然的力量,从而缓解自身生活的紧张感。但展演中的萨满舞更加强调表演性与观赏性,给观众从视觉到心理都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前者是通过萨满舞蹈的自身力量达到对现实生活的掌握,以此消除顾虑获得轻松,后者则是通过对视觉的冲击使观赏者达到心理的满足愉悦之感。
如若把仪式中的萨满舞拿到旅游区的舞台上,仪式中的象征性就被削弱,其本质的宗教意义被展演的情境所消解。萨满仪式中的舞蹈象征着赫哲人的宇宙观、神灵观、鬼魂观,其舞蹈的表现需按照既定的秩序及相应的目的在仪式上严格舞动。反之存在于旅游区展演中的萨满舞与仪式中的萨满舞相比较,缺失了仪式的意义,只为取悦观众的表演,相似的舞蹈因场域的不同、表达的目的不同所以舞蹈的象征意义也不同
结语:在萨满仪式中的舞蹈象征了赫哲人的宇宙观、神灵观和鬼魂观,与展演中的萨满舞截然不同。仪式中萨满舞具有严格的教义、舞仪的规定,承载着赫哲人的精神信仰,凝结了赫哲族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共同体现在萨满舞的象征体系当中。然而,从仪式到展演,象征性的消解使萨满舞失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形成流于舞蹈姿势表面的表演形式,成为驱壳。
参考文献:
【1】王宏刚,荆文礼,于国华:《萨满教舞蹈及其象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2】凌纯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3】郭淑云:《萨满舞蹈的特征与功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6).
【4】《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5】迈克尔·赫茨菲尔德:《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6】科塔克:《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