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3日,中国国家网球中心布拉德·德拉维特球场,德约科维奇和郑洁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参加了一场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慈善比赛。钻石球场边的布拉德球场本身场地不大,下沉式的球场周围栏杆外挤满了没有座位的球迷。人们各个举着手机,爬在栏杆上等待着德约的出现。郑洁客串裁判,而德约则带着“郑洁杯”的小球员们打双打。德约在中国球迷面前轻松耍宝,“打得好朋友”、“慢一点”、“近一点”,他在与小球员交流时的每一句中文都用得自如。
德约科维奇和郑洁参加本届中网的慈善表演赛
两年前中网十周年开幕式上,德约和李娜也曾参加过这样一场友谊赛,同样被很多人所记住。那一年李娜的WTA排名头一次进入世界前三,伴随着次年初李娜澳网夺冠,网球热潮在中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如今,德约带着中网29场连胜纪录和第六冠结束了今年的比賽,而李娜已经退役,彭帅在养伤,半退役状态的郑洁把重心放在了自己办的青少年网球培训上。中网的12年就是中国网球的12年。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双金牌,到中国网球体制改革,再到中国“金花”们创造的历史,再到现在金花们逐渐告别赛场,年轻球员表现不尽如人意。与网球竞技成绩相平行,中国的网球赛事和球迷也经历了这期间的所有起伏。12年似乎成了一个轮回,而今归于平息的中国网球正在摸索着新的出路。
南城与雅典奥运会
中网一开始就赶上了一个好机会。中网公司董事、总裁张军慧从2004年起就管理着这项赛事,他回忆说当时北青集团正面临在香港上市,想选择一项体育赛事来在传媒以外丰富整个集团,而当时的香港沙龙网球公开赛正打算到其他城市来举办,因此才有了中网。起初2003年中网本来就要开赛,正好赶上“非典”,才幸运地延到了2004年。
2004年对张奔斗来说也是一个开始,那一年他与《体坛周报》刚刚签约,成为一名网球记者。《体坛周报》的特点就是赶上大赛特派记者特别多,因此即使刚刚入职几个月,张奔斗也随着一众记者前往雅典报道那年的奥运会。那是他第一次以《体坛周报》记者身份出差,心里很忐忑。当年的中国头号选手是郑洁,5月她刚在法网击败了加宾,成为中国第一位杀入大满贯16强的球员;李娜早在2002年就宣布退役,并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就读,彼时她的丈夫姜山和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还没有劝她复出。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觉得中国队会在网球比赛中获得什么。张奔斗的同事都对他开玩笑说领导为什么要派一个网球记者,报道几天就没事了,到时可以给其他竞赛项目的记者帮忙。而最终张奔斗的报道一直跟到了决赛,李婷和孙甜甜获得2004年奥运会网球女子双打的冠军,让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网球。雅典奥运会结束后,紧接着第一届中网在北京南城的光彩网球馆开赛。“这就是中网的天时。我第一次来中网的时候,就能完全感受到百姓已经开始关注网球了。”张奔斗回忆道。
“我一点儿都不回避,我们当年为了把中网的人气做起来,让球员们打得更激烈一些,并且给大家普及网球知识,所以请人来看球。不光请人,人来了,你得给人解决点水,解决点交通,赶上饭点不能让人饿着吧。”张军慧说道。对很多人来说,当时的中网更像是春游。中央球场很小,一号场和二号场是临时搭建的看台,还有些比赛在没有座位的训练场进行。那一年刚复出不久的李娜浪费两个赛点输给新科美网冠军库兹涅佐娃,让大家觉得中国网球单打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不是那么大。萨芬拿下男单冠军,而小威在生日当天挽救赛点逆转夺得女单冠军。
其实中网的头几年并不好过,张军慧记得2005年主办方和合作伙伴出现矛盾,2005年大部分时间一直在讨论赛事还要不要办下去,最后在开赛前40天才真正开始筹备当年的赛事。张军慧说为了保住已经有所起色的中网,逼得大家决定申请赛事升级,并配合北京市政府最终在2007年取得了升级资格,最终2009年真正落户。
北京奥运会与升级
2008年前后是中国网球竞技层面的一个巅峰。2006年郑洁和晏紫拿了澳网和温网女双冠军以后,人们对网球这个项目的成绩和运动员都有了更多的期待。2007年7月,刚刚拿了亚运会冠军和大满贯冠军的郑洁接受了脚腕手术。“我觉得手术让我认清了很多事情,也造就了我现在并不那么张扬的个性,怎么说呢,不那么目中无人。”郑洁记得手术做完后左脚一直打着石膏,整个肌肉都萎缩了,而2007年9月底当她拿起拍子开始恢复训练的时候,距离她准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那时她每天训练每天哭,压力特别大。最终在奥运会开赛前一周,她和晏紫决定更换双打站位。“这在双打中是很忌讳的,可想而知我们当时已经遇到了非常大的困境,我俩再不做大胆尝试就只能是死了。”最终郑洁、晏紫拿到了奥运女双铜牌,而李娜也获得了女单第四名。“2008年算是中国网球的一个节点吧,更多人开始了解网球,也开始喜欢中国网球。”郑洁回忆道。
北京奥运会为中网留下了一个重要遗产,就是场馆。“其实当时筹建奥运会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这个场馆未来要给中网使用。”张军慧如是说。周边的奥运曲棍球场、射箭场都是使用板材做的临时建筑,而国家网球中心虽然也是临时建筑,但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2009年政府又出钱应中网的需求建设了新的中心球场——钻石球场。
除了场馆升级,中网在赛事级别上也正式升级。女子升为除了四大满贯以外的最高级别赛事WTA皇冠赛,男子升为除了四大满贯和ATP1000以外的最高赛事ATP500赛,而做了很多年年终总决赛的上海同年得到了男子ATP1000赛事级别的举办权。赛事的升级,让更多国际球星参加中网,也使得中国球迷有了更多接触球星的机会,世界上一个新的网球市场正在形成。“像德约科维奇2008年之后几乎每年都来中网比赛,他签的赞助商是日本的优衣库,但东京公开赛和中网时间上冲突。他顶着压力不去东京来中网,他和他的团队肯定是有考量的,除了他热爱这片球场,中国对他的潜在市场吸引力也是难以抗拒的。”张奔斗觉得亚洲人的球迷文化与西方人不一样,“亚洲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独特,一方面他们是非常内敛害羞的民族,对亲人的感情表达很内向,但另一方面他们非常善于向陌生人表达狂热的感情。外国球迷即使非常喜欢一名球员,可能也只是去看比赛,不会每天守在酒店门口等着与球员合影、签名、送礼物。” 中国网球的火热也使得一批网球新闻从业者真正入行。“其实初期李娜和媒体有矛盾也是正常的,因为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多专业网球记者,但中国网球的成绩一下变得这么好,使得很多其他领域的记者跑来做网球领域,他们提出的问题肯定就不专业了。”童可欣回忆道。之前在ESPN体育台做网球解说的童可欣2008年决定为了奥运会回国加入央视体育频道,也正是那一年她开始真正关注中国球员,并认识了李娜。“过去这几年,网球人口的大幅增长,与李娜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这么说,我们培养的是李娜的球迷,不是网球的球迷,人们认的是李娜的偶像价值。”童可欣记得,李娜成绩好的时候,央视体育频道会专门为李娜的比赛调整其他转播安排。很多逐步晋级的比赛,往往是第一天打完才能定第二天的比赛时间,央视会去专门买单边信号,一场比赛3000美元,临时下单,临时定卫星。童可欣还记得李娜2011年法网决赛的时候,法国记者在记者席上专门架着摄像机抓拍在现场担任解说的童可欣的反應。夺冠后采访不到李娜的各国记者都去采访童可欣,想知道中国网球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金花的成功来源于体制改革。2008年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说服体育总局让网球改革。9月份奥运会后,中国网协宣布李娜、郑洁、彭帅和晏紫四位球员可以选择单飞。从2009年开始,单飞的运动员可以享有的权利包括教练自主、奖金自主、参赛自主,收入归运动员及其团队所有,须将商业开发收益的8%和比赛奖金的12%上缴国家。“相当于球员自负盈亏。”郑洁回忆说当时她还在欧洲比赛,回国后发现其他几个球员都已经决定单飞,郑洁面对突然有机会获得这么大的权利显得没头绪。“那时候你要自己办签证,订酒店,订机票,当时我25岁,我想去真正体会一下全职业球员是什么样子的。”
2011年李娜获得法网女单冠军、澳网女单亚军。2013年彭帅和谢淑薇获得温网女双冠军。2014年李娜获得澳网女单冠军,彭帅和谢淑薇获得法网女双冠军。2015年郑洁和詹咏然获得澳网女双亚军。
在中国网球处于体制和单飞的交接点上,中国金花们获得了她们独有的成绩。张奔斗觉得金花们的成功不仅是球员个人赋予的,也是整个时代赋予的。“其实很多外国球员都是羡慕中国体制的,国家支付差旅费、教练费,球员们只是拿出奖金的一部分给国家。中国金花们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享受了体制的全部好处,又在职业生涯下半段享受了职业化的全部好处,摆脱了体制的束缚,更进一步。”
后李娜时代
“运动的普及需要明星。虽然李娜在中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但中网受益于李娜,她号召了更多中国人去关注和参与网球,特别是青少年。”张军慧说。但随着李娜退役,彭帅受伤,郑洁处于半退役状态,中国金花的辉煌时期已经接近谢幕,如今年轻一代的中国球员“小花小草”们并没有马上接班。目前中国个人成绩最好的郑赛赛WTA排名第78位,在今年中网第一轮0比2不敌加西亚出局。张帅是继“四朵金花”后第五位单飞的中国球员,也是第五位获得WTA冠军的中国球员。但今年中网张帅第一轮0比2不敌巴瑟尔,同样遭遇“一轮游”。赛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张帅对记者说:“即使我努力做到最好,也可能达不到你们的期望。我可能不会像李娜、郑洁那样打得那么好。”
如今在中国落户的国际网球赛事越来越多,中网、上海大师赛、武网、广网、深网、天网,年轻一代的中国球员不用出国门,就可以通过外卡参加乃至中网这类皇冠级别的赛事,但每每止于“一轮游”、“两轮游”。缺少本土明星,成了中国网球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
“李娜2014年的澳网决赛是1月份打的,整个2014年,央视转播的其他任何一场网球比赛的收视率都没有超过那场。”童可欣承认央视现在越来越多地将网球比赛转播从央视五套放到CCTV5+频道,“我们现在以市场为主,收视率决定着电视台的收入,网球比赛的收视率确实下降了。作为专业网球评论员,我们马上感觉到生存环境艰难了。”
张奔斗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年轻球员的困难。“‘70后’、‘80后’、‘90后’有不同的文化,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中国金花一代们,她们保持了很多传统的价值观,就是努力奋斗,报答家庭。这些特质在新一代球员中没有了,所以也束缚了他们的成长,就像NBA选秀的时候都说千万不要选家里有三个车库的孩子。”中国地方网球队的教练也很焦虑。“教练们觉得现在孩子不是那么想要了,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包括现在中国男子球员,他们每四年靠全运会打得好就可以有几百万的收入,够他吃四年。再来一个全运会,他又能吃四年,他有什么动力去拼死拼活地全世界旅行,忍受着孤独只是为了去努力打进世界前100,同时还要经常被别的国际球星狠狠地击败。”
与“小花小草”们青黄不接相反的,是如今中国青少年网球培训的发展。今年中网比赛之余,纳达尔和他的叔叔托尼也在布拉德球场参加活动,极力推广自己命名的拉法·纳达尔网球学校,特别希望从中国招收学员。而退役后的李娜和半退役的郑洁也在做着相同的事。如今身为人母的李娜还在筹备网球学校,而郑洁2011年便创办了“郑洁杯”青少年网球赛。金花们将重心放到了曝光率并不高的本土青少年网球培训幕后工作。
“我能够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年轻的选手。”郑洁觉得她们这代球员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经历很特别,“很少有中国球员能够又在体制内,又能够完全走职业化,所以我们知道哪种模式在哪个年龄段、哪个层次更适合。如果我去做,李娜去做,晏紫也去做的话,我相信大家能够看到成效。但是不会很快,因为竞技体育不像市场经济,你还是得靠一场一场打,一分一分赢,所以我想要见到成效最快应该也要5到10年吧。”
没有了本土球星,中国网球同样面临着球迷们的成长。“中国网球更需要真正打网球懂网球的人,也需要一些只是单纯喜欢球星的网球迷拿起球拍。业余网球的推广将帮助中国网球球迷成长,成为一名真球迷。”张奔斗如是说。
而对没有了本土球星的中网来说,张军慧认为接下来的几年也将是“去明星化”的转型期。“今年就有很多球迷,拿着钻石球场VIP包厢的票,却不去看中心球场,觉得一边倒的比赛没意思,他们去外场看世界排名前50的球员对阵前70的球员,他们看得也很开心。”而外场的女双比赛则被很多人关注,“因为女双与平时大家打的比赛更接近,业余打网球的人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此外中网的商业模式仍然略显单一,总收入近70%来自赞助商,少数的版权收入主要来自新媒体,收入不到15%。而世界四大满贯网球赛的收入更为多元化,来自赞助的收入不过占总收入的40%左右。张军慧因此也提出应将赛事办成以网球为核心的新型商业娱乐服务业态,希望中网更像休闲、消费的场所,一个节日,而不仅仅是一个比赛。“球迷们看球、购物、吃喝玩乐,有更多的理由驻足停留。就像一台好戏,你有了好演员,这台戏会很精彩。有了精耕细作的舞台、环境,会为本已精彩的演出锦上添花。”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43期)
德约科维奇和郑洁参加本届中网的慈善表演赛
两年前中网十周年开幕式上,德约和李娜也曾参加过这样一场友谊赛,同样被很多人所记住。那一年李娜的WTA排名头一次进入世界前三,伴随着次年初李娜澳网夺冠,网球热潮在中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如今,德约带着中网29场连胜纪录和第六冠结束了今年的比賽,而李娜已经退役,彭帅在养伤,半退役状态的郑洁把重心放在了自己办的青少年网球培训上。中网的12年就是中国网球的12年。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双金牌,到中国网球体制改革,再到中国“金花”们创造的历史,再到现在金花们逐渐告别赛场,年轻球员表现不尽如人意。与网球竞技成绩相平行,中国的网球赛事和球迷也经历了这期间的所有起伏。12年似乎成了一个轮回,而今归于平息的中国网球正在摸索着新的出路。
南城与雅典奥运会
中网一开始就赶上了一个好机会。中网公司董事、总裁张军慧从2004年起就管理着这项赛事,他回忆说当时北青集团正面临在香港上市,想选择一项体育赛事来在传媒以外丰富整个集团,而当时的香港沙龙网球公开赛正打算到其他城市来举办,因此才有了中网。起初2003年中网本来就要开赛,正好赶上“非典”,才幸运地延到了2004年。
2004年对张奔斗来说也是一个开始,那一年他与《体坛周报》刚刚签约,成为一名网球记者。《体坛周报》的特点就是赶上大赛特派记者特别多,因此即使刚刚入职几个月,张奔斗也随着一众记者前往雅典报道那年的奥运会。那是他第一次以《体坛周报》记者身份出差,心里很忐忑。当年的中国头号选手是郑洁,5月她刚在法网击败了加宾,成为中国第一位杀入大满贯16强的球员;李娜早在2002年就宣布退役,并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就读,彼时她的丈夫姜山和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还没有劝她复出。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觉得中国队会在网球比赛中获得什么。张奔斗的同事都对他开玩笑说领导为什么要派一个网球记者,报道几天就没事了,到时可以给其他竞赛项目的记者帮忙。而最终张奔斗的报道一直跟到了决赛,李婷和孙甜甜获得2004年奥运会网球女子双打的冠军,让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网球。雅典奥运会结束后,紧接着第一届中网在北京南城的光彩网球馆开赛。“这就是中网的天时。我第一次来中网的时候,就能完全感受到百姓已经开始关注网球了。”张奔斗回忆道。
“我一点儿都不回避,我们当年为了把中网的人气做起来,让球员们打得更激烈一些,并且给大家普及网球知识,所以请人来看球。不光请人,人来了,你得给人解决点水,解决点交通,赶上饭点不能让人饿着吧。”张军慧说道。对很多人来说,当时的中网更像是春游。中央球场很小,一号场和二号场是临时搭建的看台,还有些比赛在没有座位的训练场进行。那一年刚复出不久的李娜浪费两个赛点输给新科美网冠军库兹涅佐娃,让大家觉得中国网球单打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不是那么大。萨芬拿下男单冠军,而小威在生日当天挽救赛点逆转夺得女单冠军。
其实中网的头几年并不好过,张军慧记得2005年主办方和合作伙伴出现矛盾,2005年大部分时间一直在讨论赛事还要不要办下去,最后在开赛前40天才真正开始筹备当年的赛事。张军慧说为了保住已经有所起色的中网,逼得大家决定申请赛事升级,并配合北京市政府最终在2007年取得了升级资格,最终2009年真正落户。
北京奥运会与升级
2008年前后是中国网球竞技层面的一个巅峰。2006年郑洁和晏紫拿了澳网和温网女双冠军以后,人们对网球这个项目的成绩和运动员都有了更多的期待。2007年7月,刚刚拿了亚运会冠军和大满贯冠军的郑洁接受了脚腕手术。“我觉得手术让我认清了很多事情,也造就了我现在并不那么张扬的个性,怎么说呢,不那么目中无人。”郑洁记得手术做完后左脚一直打着石膏,整个肌肉都萎缩了,而2007年9月底当她拿起拍子开始恢复训练的时候,距离她准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那时她每天训练每天哭,压力特别大。最终在奥运会开赛前一周,她和晏紫决定更换双打站位。“这在双打中是很忌讳的,可想而知我们当时已经遇到了非常大的困境,我俩再不做大胆尝试就只能是死了。”最终郑洁、晏紫拿到了奥运女双铜牌,而李娜也获得了女单第四名。“2008年算是中国网球的一个节点吧,更多人开始了解网球,也开始喜欢中国网球。”郑洁回忆道。
北京奥运会为中网留下了一个重要遗产,就是场馆。“其实当时筹建奥运会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这个场馆未来要给中网使用。”张军慧如是说。周边的奥运曲棍球场、射箭场都是使用板材做的临时建筑,而国家网球中心虽然也是临时建筑,但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2009年政府又出钱应中网的需求建设了新的中心球场——钻石球场。
除了场馆升级,中网在赛事级别上也正式升级。女子升为除了四大满贯以外的最高级别赛事WTA皇冠赛,男子升为除了四大满贯和ATP1000以外的最高赛事ATP500赛,而做了很多年年终总决赛的上海同年得到了男子ATP1000赛事级别的举办权。赛事的升级,让更多国际球星参加中网,也使得中国球迷有了更多接触球星的机会,世界上一个新的网球市场正在形成。“像德约科维奇2008年之后几乎每年都来中网比赛,他签的赞助商是日本的优衣库,但东京公开赛和中网时间上冲突。他顶着压力不去东京来中网,他和他的团队肯定是有考量的,除了他热爱这片球场,中国对他的潜在市场吸引力也是难以抗拒的。”张奔斗觉得亚洲人的球迷文化与西方人不一样,“亚洲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独特,一方面他们是非常内敛害羞的民族,对亲人的感情表达很内向,但另一方面他们非常善于向陌生人表达狂热的感情。外国球迷即使非常喜欢一名球员,可能也只是去看比赛,不会每天守在酒店门口等着与球员合影、签名、送礼物。” 中国网球的火热也使得一批网球新闻从业者真正入行。“其实初期李娜和媒体有矛盾也是正常的,因为当时中国没有那么多专业网球记者,但中国网球的成绩一下变得这么好,使得很多其他领域的记者跑来做网球领域,他们提出的问题肯定就不专业了。”童可欣回忆道。之前在ESPN体育台做网球解说的童可欣2008年决定为了奥运会回国加入央视体育频道,也正是那一年她开始真正关注中国球员,并认识了李娜。“过去这几年,网球人口的大幅增长,与李娜有着非常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这么说,我们培养的是李娜的球迷,不是网球的球迷,人们认的是李娜的偶像价值。”童可欣记得,李娜成绩好的时候,央视体育频道会专门为李娜的比赛调整其他转播安排。很多逐步晋级的比赛,往往是第一天打完才能定第二天的比赛时间,央视会去专门买单边信号,一场比赛3000美元,临时下单,临时定卫星。童可欣还记得李娜2011年法网决赛的时候,法国记者在记者席上专门架着摄像机抓拍在现场担任解说的童可欣的反應。夺冠后采访不到李娜的各国记者都去采访童可欣,想知道中国网球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金花的成功来源于体制改革。2008年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说服体育总局让网球改革。9月份奥运会后,中国网协宣布李娜、郑洁、彭帅和晏紫四位球员可以选择单飞。从2009年开始,单飞的运动员可以享有的权利包括教练自主、奖金自主、参赛自主,收入归运动员及其团队所有,须将商业开发收益的8%和比赛奖金的12%上缴国家。“相当于球员自负盈亏。”郑洁回忆说当时她还在欧洲比赛,回国后发现其他几个球员都已经决定单飞,郑洁面对突然有机会获得这么大的权利显得没头绪。“那时候你要自己办签证,订酒店,订机票,当时我25岁,我想去真正体会一下全职业球员是什么样子的。”
2011年李娜获得法网女单冠军、澳网女单亚军。2013年彭帅和谢淑薇获得温网女双冠军。2014年李娜获得澳网女单冠军,彭帅和谢淑薇获得法网女双冠军。2015年郑洁和詹咏然获得澳网女双亚军。
在中国网球处于体制和单飞的交接点上,中国金花们获得了她们独有的成绩。张奔斗觉得金花们的成功不仅是球员个人赋予的,也是整个时代赋予的。“其实很多外国球员都是羡慕中国体制的,国家支付差旅费、教练费,球员们只是拿出奖金的一部分给国家。中国金花们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享受了体制的全部好处,又在职业生涯下半段享受了职业化的全部好处,摆脱了体制的束缚,更进一步。”
后李娜时代
“运动的普及需要明星。虽然李娜在中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但中网受益于李娜,她号召了更多中国人去关注和参与网球,特别是青少年。”张军慧说。但随着李娜退役,彭帅受伤,郑洁处于半退役状态,中国金花的辉煌时期已经接近谢幕,如今年轻一代的中国球员“小花小草”们并没有马上接班。目前中国个人成绩最好的郑赛赛WTA排名第78位,在今年中网第一轮0比2不敌加西亚出局。张帅是继“四朵金花”后第五位单飞的中国球员,也是第五位获得WTA冠军的中国球员。但今年中网张帅第一轮0比2不敌巴瑟尔,同样遭遇“一轮游”。赛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张帅对记者说:“即使我努力做到最好,也可能达不到你们的期望。我可能不会像李娜、郑洁那样打得那么好。”
如今在中国落户的国际网球赛事越来越多,中网、上海大师赛、武网、广网、深网、天网,年轻一代的中国球员不用出国门,就可以通过外卡参加乃至中网这类皇冠级别的赛事,但每每止于“一轮游”、“两轮游”。缺少本土明星,成了中国网球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
“李娜2014年的澳网决赛是1月份打的,整个2014年,央视转播的其他任何一场网球比赛的收视率都没有超过那场。”童可欣承认央视现在越来越多地将网球比赛转播从央视五套放到CCTV5+频道,“我们现在以市场为主,收视率决定着电视台的收入,网球比赛的收视率确实下降了。作为专业网球评论员,我们马上感觉到生存环境艰难了。”
张奔斗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年轻球员的困难。“‘70后’、‘80后’、‘90后’有不同的文化,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中国金花一代们,她们保持了很多传统的价值观,就是努力奋斗,报答家庭。这些特质在新一代球员中没有了,所以也束缚了他们的成长,就像NBA选秀的时候都说千万不要选家里有三个车库的孩子。”中国地方网球队的教练也很焦虑。“教练们觉得现在孩子不是那么想要了,没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包括现在中国男子球员,他们每四年靠全运会打得好就可以有几百万的收入,够他吃四年。再来一个全运会,他又能吃四年,他有什么动力去拼死拼活地全世界旅行,忍受着孤独只是为了去努力打进世界前100,同时还要经常被别的国际球星狠狠地击败。”
与“小花小草”们青黄不接相反的,是如今中国青少年网球培训的发展。今年中网比赛之余,纳达尔和他的叔叔托尼也在布拉德球场参加活动,极力推广自己命名的拉法·纳达尔网球学校,特别希望从中国招收学员。而退役后的李娜和半退役的郑洁也在做着相同的事。如今身为人母的李娜还在筹备网球学校,而郑洁2011年便创办了“郑洁杯”青少年网球赛。金花们将重心放到了曝光率并不高的本土青少年网球培训幕后工作。
“我能够做到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年轻的选手。”郑洁觉得她们这代球员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生涯经历很特别,“很少有中国球员能够又在体制内,又能够完全走职业化,所以我们知道哪种模式在哪个年龄段、哪个层次更适合。如果我去做,李娜去做,晏紫也去做的话,我相信大家能够看到成效。但是不会很快,因为竞技体育不像市场经济,你还是得靠一场一场打,一分一分赢,所以我想要见到成效最快应该也要5到10年吧。”
没有了本土球星,中国网球同样面临着球迷们的成长。“中国网球更需要真正打网球懂网球的人,也需要一些只是单纯喜欢球星的网球迷拿起球拍。业余网球的推广将帮助中国网球球迷成长,成为一名真球迷。”张奔斗如是说。
而对没有了本土球星的中网来说,张军慧认为接下来的几年也将是“去明星化”的转型期。“今年就有很多球迷,拿着钻石球场VIP包厢的票,却不去看中心球场,觉得一边倒的比赛没意思,他们去外场看世界排名前50的球员对阵前70的球员,他们看得也很开心。”而外场的女双比赛则被很多人关注,“因为女双与平时大家打的比赛更接近,业余打网球的人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此外中网的商业模式仍然略显单一,总收入近70%来自赞助商,少数的版权收入主要来自新媒体,收入不到15%。而世界四大满贯网球赛的收入更为多元化,来自赞助的收入不过占总收入的40%左右。张军慧因此也提出应将赛事办成以网球为核心的新型商业娱乐服务业态,希望中网更像休闲、消费的场所,一个节日,而不仅仅是一个比赛。“球迷们看球、购物、吃喝玩乐,有更多的理由驻足停留。就像一台好戏,你有了好演员,这台戏会很精彩。有了精耕细作的舞台、环境,会为本已精彩的演出锦上添花。”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