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32味具有“轻身”功效的药物。以中药望闻问切理论为依托,通过对《本经》中记载的“轻身”药物内涵、三品分类、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及生地等进行特色分析,探讨“轻身”药物在“治未病”、延缓衰老过程中的临床意义,以期为中药研究和临证用药提供启示。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中药望闻问切;轻身;三品;四气五味;治未病;养生;功效应用
Abstract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 recorded 132 medicines with “light body” effe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oking,smelling,questioning and feeling the pulse of Chinese medicin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classification,nature and flavor,meridian tropism,efficacy application and habitat of “light-weight” drugs recorded in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and discusse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ight-weight” drugs in the course of “treating disease before it arising” and delaying aging,so as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ation.
Keywords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 Looking,smelling,questioning and feeling the pulse of Chinese medicine; Light body; Three products; Four scents and five flavors; Treating disease before it arising; Health preserving; Efficac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20.013
中医学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提炼出了“四诊”——望、闻、问、切,这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断学最为璀璨的价值总括。《古今医统大全》言:“望闻问切,医之纲领”。中药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来源于中医,作用于中医。朋汤义主任[1]认为,“望、闻、问、切”四法不仅可用于临床诊断,还可指导中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运用“望、闻、问、切”四法,观药之形色、嗅药之气味、尝药之五味、切药之质地,感知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寒温虚实、功效应用等,对中药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记载了大量朴实有验、经久不衰的药物。《本经》收录的365种药物中有关“轻身”的记载共132条,在上、中、下三品各有分布。现代医学对“轻身”的阐释多有身体轻盈、降脂减重的含义[2],然中医药古籍对“轻身”一词的论述则更为丰富。本文以中药望、闻、问、切理论为依托,以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3]为底本,从“轻身”的内涵、三品分类、四气五味、功效应用及生地等角度对该类药物进行探究,钩其玄,提其要,为当代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1 “轻身”药物之古代观
“轻身”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即是道教思想所谓之使身体轻健而能轻举。《史记》言:“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修道之人认为避五谷、食丹药等法可使身体轻盈而升举,羽化而登仙。在我国古代社会早期,巫医不分,神仙方士中不乏掌握医疗技术之人。撰写了《金匮药方》与《肘后备急方》的医家葛洪,同时也是著名的道学家。故此在古代医著中多蕴含着道教的思考。《本经》中以“炼饵服之,轻身不老”描述矾石,以“炼饵服之,轻身神仙”记录朴消(今作“硝”),此类记述多是道教文化的医学体现。“轻身”的第二种理解,即可使身体轻快、行动轻捷,兼有利水渗湿、化浊降脂之效。体态轻盈,则身体灵巧,这也是与现代观点最为接近的认知方式。“轻身”的第3种理解,即是健壮有力,身体强悍。《本经》有“强悍轻身”之说,用以形容徐长卿的功效。有“强志意,勇悍”之言,用以描述白芝的功效。
2 “轻身”药物的三品分布
《神农本草经》中“轻身”药物共计132味。从三品分类上看,其中上品101味,中品24味,下品7味。具體见表1。从自然属性分布来看,“轻身”药物多集中在草部和木部。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药物的取材部位相同,或形状相似,功效亦有契合之处。阴阳学说提出“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阴阳的《本经》云,上药者为君。功效为养命以应天,或轻身益气,或不老延年[4]。中药功效养性以应人,或遏病驱邪,或补羸养虚。可见“轻身”药物的分布与《本经》所阐释的观点一致。草木类中药在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中质地较为轻清,多处于植物的中上部,有清热解毒或升提元气、温通经脉、祛风除湿、舒经活络之效。古代中医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之说。以“取象比类”的思想来看,“草木”类中药功效与“轻身”作用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3 “轻身”药物的性味分布
《本经》所载132味“轻身”药物中,熊脂一味性微寒,无药味记载。龙胆药味苦涩、屈草味苦,此两味无药性记载,余下129味药物性味齐全,故以这些药物为基础对“轻身”药物进行特色分析。在129个性味记录完整的“轻身”药物中,味甘药53味,性平药59味,性味甘平之药共31味。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指出,味道相同,作用则相近。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有和中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如大枣、白胶、阿胶、人参等补虚类药物。平性药则作用和缓,无峻烈之性[5]。甘平药物以轻柔之势,温补之性,和中升清,达到“轻身”之效;其次为苦味药,共34味,其中味苦性平15味,味苦性平寒1味,味苦性寒9味,味苦性微寒(小寒)4味,味苦性温5味。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能涤去蓄结、推陈致新、驱邪养正[6],于是能“轻身”,如景天、茵陈蒿、消(今作“硝”)石、朴硝等。见表2。“轻身”药物功效多样,机制多元,从温补、温通、驱邪等不同角度,达到治病疗疾的目的。 4 “轻身”药物的功效分类
检索《本经》中132条含“轻身”条文,其功效可分为12类,具体见表3。频次居于前五位的依次为“轻身”类药35味,“轻身延(增、长)年”类药23味,“轻身不老”类22味,“轻身耐老”类18味,“益气轻身”类12味。“衰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中国的医药学家就对此高度重视。《本经》的记载即早期认识衰老、研究衰老、延缓衰老、抗衰老的体现。下面对轻身、轻身延(增、长)年及轻身不老药中的代表中药进行功效分析。
4.1 犀角(轻身药,动物类) 犀角,即犀牛角,味苦性寒,《本经》云:“主百毒虫注,邪鬼……久服轻身”。《药性论》道:“辟中恶毒气,镇心神……毒入心中,狂言妄语”。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药物的质地轻重与药性的升降浮沉密切相关。用手抚之,若有寒凉之感,则该药物大多有苦、咸味,兼沉降之性。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多有平息肝风、镇惊安神的效果[7],“轻身”药物中的龟甲、龙骨诸如此类。中医学认为,犀角能清热凉血,解毒定惊,兼有镇静安神、泻热除烦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8]认为,犀角能降低内毒素,改善凝血功能,并有一定的镇定作用。通过实验得知犀牛角煎剂对离体蟾蜍、在体蟾蜍,在位心脏及兔心脏均有较好的强心功效,现代常以水牛角代替犀角[9]。犀角归心肝二经,通过质重以安神,宁心以助眠,达到“轻身”之效。
4.2 人参(轻身延年药,植物类) 人参,味甘微寒,《本经》云:“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李中梓认为,人参能“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提到,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药,质肥厚,其色黄白,形状呈圆柱形,亦或为纺锤形,下面多有分枝,根状茎短,呈直立状,似“人形”。《中药学》[10]谓人参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安神益智,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形似人形的人参颇具大补之奇效。“轻身”药物中甘草、术等根茎药物功效作用与其类似。现代药理研究[11]表明人参具有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循环、抗氧化、抗衰老及抗肿瘤等功效。此外人参能兴奋亦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人参多糖还具有消除疲劳、舒缓情绪的功效[12]。人参作为补益类药物,从补一身之气、增加神经灵敏性、抗炎等多角度扶正益气,培土固本,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3 矾石(轻身不老药,矿物类) 矾石,味酸性寒,别名涅石、羽泽、羽涅。《本经》:“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轻身不老,增年”。《日华子本草》:“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藏”。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矿物类药物触手生凉,性多苦寒,质地重实而沉降,作用多趋向于内、主药效下行,多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平肝潜阳的功效。“轻身”药物中硝石、滑石等也具有相似的功效特点。现代医学认为,矾石具有抗菌、抗炎、收敛止血、凝固蛋白、利胆等功效,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此药高浓度易引起创口溃破,低浓度却有收敛、抗炎、去腐作用[13-14]。通过清热祛痰、化瘀除滞,达到“轻身”功效。
5 “轻身”药物“生地”钩玄
在所录132味药物中,生地分布规律如下:频次居前3位的分别是生山谷,55次,以云母、矾石、硝石、朴硝、滑石等为代表;生池(川)泽,26次,以菖蒲、干地黄、菟丝子、充蔚子、泽泻等为代表;生川谷,20次,以防葵、独活、远志、白蒿、赤箭等为主。未记载生地的药物12味,以赤芝、白芝、青芝、黄芝、紫芝等为主。见表4。“轻身”药物以分布在山谷、池(川)泽、川谷为多。“山谷”为山与峰谷;“池泽”为池塘湖泊水域;“川泽”“川谷”分别为河流两侧的洼地及峡谷。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药物产量水生品种较多,与古代山明水秀,河道水系发达,人类文明沿着水道发展兴盛不无关系。为不同品种药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生于相似环境的药物,具有相似的原植物结构特点。中药“望、闻、问、切”理论从原植物看中药,认为来源相临,功效亦相近。
6 讨论
6.1 基于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析“轻身”药特色 笔者基于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探究《神农本草经》中“轻身”药物,总结出如下药物构成特点。1)从三品分类上看,“轻身”药多集中在草木部,尤以草部居多。药物的取材部位相似,其功效作用亦相似。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草部全草类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木部藤茎类中药多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除湿、行气通络之效[15]。草木部药物清热以消肿结,祛风以利关节,达到“轻身”之效。2)从四气五味看,“轻身”药集中在甘苦二味。中医药学认为“甘入脾”,能补能和、能缓[16]。“苦入心”,能泄能燥、能坚阴。张元素采用取象比类的推演方式,将中药理论与中医五运六气巧妙结合,创立“药类法象”学说。法象药理观来源于“象思维”,中药的法象药理观认为中药具有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的特性[1]。中药望、闻、问、切理论延其精义,寓传统中药論于现代临床实践,得出性味相同则功效相似的总结。甘味药补脾和中以益气,苦味药泻热燥湿以存阴,共奏“轻身”之功[17]。3)从药物质地分类看,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相同种类的药物功效类似。从质地轻重来看,质轻虚者功效相似,多着眼于甘温补益或清热泻火;质重实者作用相似,多致力于平肝潜阳或镇惊安神,力求达到“轻身”效果。
6.2 “轻身”药与养生“治未病”关系探骊 “轻身”药奏“轻松”之效主要从以下诸角度考虑。清热解表、利水渗湿、化浊降脂之药现代临床常用于减重,因“减重”易“轻身”。益气健脾、温中缓急之类通过抗衰老、益元气,以“提气”而“轻身”,汪机《石山医案》云:“参芪味甘,甘能生血”,又云:“阳不足者,温之以气,参芪气温,又能补阳”;东垣议“轻身”药之人参、黄芪相须为用,既能补阴益血,又可温阳益气,使其气血阴阳调和,补偏救弊,贼邪不能害[18]。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论述含油脂较多的种子、果实类药物有极强的饱腹感,通过对抗饥饿以“轻身”[19]。含微量元素较多的金石类药物有极好的营养效果,通过平衡人体所需以“轻身”。从现代药理药效上看,人参、白术、大枣等药物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中人参皂苷能促进T细胞的形成,提升人体免疫力[20]。茯苓、黑芝或犀角、龙骨等药或养心安神,或镇静安神,通过“养神”“益智”“安神”等作用调节大脑皮质和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达到“轻身”之效。“轻身”是一个复杂的医学概念,除了减轻体质量之外,清热、除湿、通脉、活血、安神等都可以达到“轻身”的效果。虚损、气滞血瘀、痰浊阻滞等是产生疲劳感,造成衰老的关键。“轻身”药物从这几个方向出发,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养生防病、延缓衰老的效果。 6.3 “轻身”药物临证经验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在以膏方治疗一阴阳代谢失调,睡眠欠安、伴“三高”病症时,使用如下药物:玉竹、百合、天麻、麦冬、僵蚕、冬桑叶、郁金、菟丝子、沙苑子、炒薏苡仁、当归、白芍、丹参、黄精、菊花、白蒺藜、阿胶、生晒参、冬虫夏草、陈皮、法半夏等,取得显著疗效[21]。以上药物在《本经》“轻身”药物中多有体现。现代医家临床上以膏方调摄养生、扶正固本时通常会有以下用药经验。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等补虚益气、健脾和中;沙参、天冬、石斛、玉竹等养阴清火、泻热和荣;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沙苑子等温运脾胃、温肾助阳;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等补血益精、养心安神。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阴平阳秘,以衡为补”,膏方是中医药养生领域一独到疗法,颇具东方特色,而“轻身”药在膏方中广为应用[22]。随着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治未病”的重要性。中医药将在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基于中药望、闻、问、切理论对《神农本草经》中“轻身”药物进行构成分析,寓古于今,以期为现代“治未病”发展提供启示,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助力。“轻身”药物的养生疗效和临床作用有目共睹,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中医药工作者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如何创新“轻身”药应用新模式、促进有效成分提取和新药研发成为新的研究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朋汤义,黄维昆.中药的望、闻、问、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2):1346-1348.
[2]杨芙蓉,王平,曾兰,等.从脾肾归经角度探析《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物[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223-225.
[3]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1-300.
[4]赵剑华,陈林庆,张静霞,等.轻身减脂汤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患者体质量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0,33(3):22-24.
[5]陈瑾,冯旭,宋舸,等.平性药桃仁在寒、热不同血瘀证下入血成分差异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9):2096-2098.
[6]卢方晋,丁丽琴,曹世杰,等.调节糖脂代谢的苦味中药的化学及生物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9):3834-3840.
[7]徐逸珩,封玉琳.封玉琳运用药对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9,51(6):69-71.
[8]刘欢苇,张舒,邓迪,等.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影响PKC-SSeCKS介导的F-actin变构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的PMVEC通透性增加[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24):2975-2979.
[9]李宝国,黄丽华,杜雪,等.水牛角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酶解液的药理作用研究[J].2009,16(13):16-17.
[10]唐德才,吴庆光.中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1-611.
[11]張子龙,黄樱硕,刘梅林.人参皂甙Rb1、Re、Rg1及延胡索乙素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6):743-745.
[12]马乐乐,林俊芝,刘海燕,等.抗疲劳高频药物保健作用的精准定位与分析[J/OL].中国中药杂志:1-10.[2020-06-30].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200113.403.
[13]李岑,楞本才让,桑老,等.藏药矾石化学成分与结构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248-251.
[14]李兴培.矾石名实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29(6):40.
[15]刘孟敏,马勇,郭杨.骨伤科常用藤类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1):86-88.
[16]陈源,李振华,岳仁宋,等.基于“从顺其宜”论甘味药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2):1739-1740.
[17]谢明国,刘姝芩,赵重博,等.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低频振幅下口服黄连苦味的中枢响应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2):5613-5616.
[18]方舟,黄辉.从补营气即补阴到补营阴即补气——明代新安医家汪机《营卫论》的启示[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6):42-44.
[19]潘铨,刘忠达,陈礼平,等.畲药降脂轻身茶防治痰湿壅盛型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6):1401-1403.
[20]王京辉,陈晶,郭洪祝,等.进口红参与国产红参皂苷类成分含量及鉴别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13):1070-1076.
[21]朱佳,吴龙传.徐景藩膏方经验谈[J].江苏中医药,2012,44(3):8-9.
[22]施怡,王冬梅,姚新颖,等.益气活血膏方与补阳还五汤颗粒对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凝影响的比较性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0(6):852-855.
(2019-07-31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中药望闻问切;轻身;三品;四气五味;治未病;养生;功效应用
Abstract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 recorded 132 medicines with “light body” effe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oking,smelling,questioning and feeling the pulse of Chinese medicin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classification,nature and flavor,meridian tropism,efficacy application and habitat of “light-weight” drugs recorded in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and discusse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ight-weight” drugs in the course of “treating disease before it arising” and delaying aging,so as to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medicine and clinical medication.
Keywords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 Looking,smelling,questioning and feeling the pulse of Chinese medicine; Light body; Three products; Four scents and five flavors; Treating disease before it arising; Health preserving; Efficac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R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0.20.013
中医学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提炼出了“四诊”——望、闻、问、切,这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断学最为璀璨的价值总括。《古今医统大全》言:“望闻问切,医之纲领”。中药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为核心的基础学科,来源于中医,作用于中医。朋汤义主任[1]认为,“望、闻、问、切”四法不仅可用于临床诊断,还可指导中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运用“望、闻、问、切”四法,观药之形色、嗅药之气味、尝药之五味、切药之质地,感知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寒温虚实、功效应用等,对中药学研究及临床应用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记载了大量朴实有验、经久不衰的药物。《本经》收录的365种药物中有关“轻身”的记载共132条,在上、中、下三品各有分布。现代医学对“轻身”的阐释多有身体轻盈、降脂减重的含义[2],然中医药古籍对“轻身”一词的论述则更为丰富。本文以中药望、闻、问、切理论为依托,以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3]为底本,从“轻身”的内涵、三品分类、四气五味、功效应用及生地等角度对该类药物进行探究,钩其玄,提其要,为当代的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1 “轻身”药物之古代观
“轻身”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即是道教思想所谓之使身体轻健而能轻举。《史记》言:“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修道之人认为避五谷、食丹药等法可使身体轻盈而升举,羽化而登仙。在我国古代社会早期,巫医不分,神仙方士中不乏掌握医疗技术之人。撰写了《金匮药方》与《肘后备急方》的医家葛洪,同时也是著名的道学家。故此在古代医著中多蕴含着道教的思考。《本经》中以“炼饵服之,轻身不老”描述矾石,以“炼饵服之,轻身神仙”记录朴消(今作“硝”),此类记述多是道教文化的医学体现。“轻身”的第二种理解,即可使身体轻快、行动轻捷,兼有利水渗湿、化浊降脂之效。体态轻盈,则身体灵巧,这也是与现代观点最为接近的认知方式。“轻身”的第3种理解,即是健壮有力,身体强悍。《本经》有“强悍轻身”之说,用以形容徐长卿的功效。有“强志意,勇悍”之言,用以描述白芝的功效。
2 “轻身”药物的三品分布
《神农本草经》中“轻身”药物共计132味。从三品分类上看,其中上品101味,中品24味,下品7味。具體见表1。从自然属性分布来看,“轻身”药物多集中在草部和木部。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药物的取材部位相同,或形状相似,功效亦有契合之处。阴阳学说提出“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阴阳的《本经》云,上药者为君。功效为养命以应天,或轻身益气,或不老延年[4]。中药功效养性以应人,或遏病驱邪,或补羸养虚。可见“轻身”药物的分布与《本经》所阐释的观点一致。草木类中药在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中质地较为轻清,多处于植物的中上部,有清热解毒或升提元气、温通经脉、祛风除湿、舒经活络之效。古代中医有“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之说。以“取象比类”的思想来看,“草木”类中药功效与“轻身”作用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3 “轻身”药物的性味分布
《本经》所载132味“轻身”药物中,熊脂一味性微寒,无药味记载。龙胆药味苦涩、屈草味苦,此两味无药性记载,余下129味药物性味齐全,故以这些药物为基础对“轻身”药物进行特色分析。在129个性味记录完整的“轻身”药物中,味甘药53味,性平药59味,性味甘平之药共31味。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指出,味道相同,作用则相近。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有和中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如大枣、白胶、阿胶、人参等补虚类药物。平性药则作用和缓,无峻烈之性[5]。甘平药物以轻柔之势,温补之性,和中升清,达到“轻身”之效;其次为苦味药,共34味,其中味苦性平15味,味苦性平寒1味,味苦性寒9味,味苦性微寒(小寒)4味,味苦性温5味。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能涤去蓄结、推陈致新、驱邪养正[6],于是能“轻身”,如景天、茵陈蒿、消(今作“硝”)石、朴硝等。见表2。“轻身”药物功效多样,机制多元,从温补、温通、驱邪等不同角度,达到治病疗疾的目的。 4 “轻身”药物的功效分类
检索《本经》中132条含“轻身”条文,其功效可分为12类,具体见表3。频次居于前五位的依次为“轻身”类药35味,“轻身延(增、长)年”类药23味,“轻身不老”类22味,“轻身耐老”类18味,“益气轻身”类12味。“衰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自古以来中国的医药学家就对此高度重视。《本经》的记载即早期认识衰老、研究衰老、延缓衰老、抗衰老的体现。下面对轻身、轻身延(增、长)年及轻身不老药中的代表中药进行功效分析。
4.1 犀角(轻身药,动物类) 犀角,即犀牛角,味苦性寒,《本经》云:“主百毒虫注,邪鬼……久服轻身”。《药性论》道:“辟中恶毒气,镇心神……毒入心中,狂言妄语”。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药物的质地轻重与药性的升降浮沉密切相关。用手抚之,若有寒凉之感,则该药物大多有苦、咸味,兼沉降之性。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多有平息肝风、镇惊安神的效果[7],“轻身”药物中的龟甲、龙骨诸如此类。中医学认为,犀角能清热凉血,解毒定惊,兼有镇静安神、泻热除烦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8]认为,犀角能降低内毒素,改善凝血功能,并有一定的镇定作用。通过实验得知犀牛角煎剂对离体蟾蜍、在体蟾蜍,在位心脏及兔心脏均有较好的强心功效,现代常以水牛角代替犀角[9]。犀角归心肝二经,通过质重以安神,宁心以助眠,达到“轻身”之效。
4.2 人参(轻身延年药,植物类) 人参,味甘微寒,《本经》云:“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李中梓认为,人参能“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提到,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药,质肥厚,其色黄白,形状呈圆柱形,亦或为纺锤形,下面多有分枝,根状茎短,呈直立状,似“人形”。《中药学》[10]谓人参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安神益智,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形似人形的人参颇具大补之奇效。“轻身”药物中甘草、术等根茎药物功效作用与其类似。现代药理研究[11]表明人参具有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循环、抗氧化、抗衰老及抗肿瘤等功效。此外人参能兴奋亦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人参多糖还具有消除疲劳、舒缓情绪的功效[12]。人参作为补益类药物,从补一身之气、增加神经灵敏性、抗炎等多角度扶正益气,培土固本,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3 矾石(轻身不老药,矿物类) 矾石,味酸性寒,别名涅石、羽泽、羽涅。《本经》:“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轻身不老,增年”。《日华子本草》:“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藏”。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矿物类药物触手生凉,性多苦寒,质地重实而沉降,作用多趋向于内、主药效下行,多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固涩、平肝潜阳的功效。“轻身”药物中硝石、滑石等也具有相似的功效特点。现代医学认为,矾石具有抗菌、抗炎、收敛止血、凝固蛋白、利胆等功效,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此药高浓度易引起创口溃破,低浓度却有收敛、抗炎、去腐作用[13-14]。通过清热祛痰、化瘀除滞,达到“轻身”功效。
5 “轻身”药物“生地”钩玄
在所录132味药物中,生地分布规律如下:频次居前3位的分别是生山谷,55次,以云母、矾石、硝石、朴硝、滑石等为代表;生池(川)泽,26次,以菖蒲、干地黄、菟丝子、充蔚子、泽泻等为代表;生川谷,20次,以防葵、独活、远志、白蒿、赤箭等为主。未记载生地的药物12味,以赤芝、白芝、青芝、黄芝、紫芝等为主。见表4。“轻身”药物以分布在山谷、池(川)泽、川谷为多。“山谷”为山与峰谷;“池泽”为池塘湖泊水域;“川泽”“川谷”分别为河流两侧的洼地及峡谷。由此可见当时中国的药物产量水生品种较多,与古代山明水秀,河道水系发达,人类文明沿着水道发展兴盛不无关系。为不同品种药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生于相似环境的药物,具有相似的原植物结构特点。中药“望、闻、问、切”理论从原植物看中药,认为来源相临,功效亦相近。
6 讨论
6.1 基于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析“轻身”药特色 笔者基于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探究《神农本草经》中“轻身”药物,总结出如下药物构成特点。1)从三品分类上看,“轻身”药多集中在草木部,尤以草部居多。药物的取材部位相似,其功效作用亦相似。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认为,草部全草类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木部藤茎类中药多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除湿、行气通络之效[15]。草木部药物清热以消肿结,祛风以利关节,达到“轻身”之效。2)从四气五味看,“轻身”药集中在甘苦二味。中医药学认为“甘入脾”,能补能和、能缓[16]。“苦入心”,能泄能燥、能坚阴。张元素采用取象比类的推演方式,将中药理论与中医五运六气巧妙结合,创立“药类法象”学说。法象药理观来源于“象思维”,中药的法象药理观认为中药具有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的特性[1]。中药望、闻、问、切理论延其精义,寓传统中药論于现代临床实践,得出性味相同则功效相似的总结。甘味药补脾和中以益气,苦味药泻热燥湿以存阴,共奏“轻身”之功[17]。3)从药物质地分类看,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相同种类的药物功效类似。从质地轻重来看,质轻虚者功效相似,多着眼于甘温补益或清热泻火;质重实者作用相似,多致力于平肝潜阳或镇惊安神,力求达到“轻身”效果。
6.2 “轻身”药与养生“治未病”关系探骊 “轻身”药奏“轻松”之效主要从以下诸角度考虑。清热解表、利水渗湿、化浊降脂之药现代临床常用于减重,因“减重”易“轻身”。益气健脾、温中缓急之类通过抗衰老、益元气,以“提气”而“轻身”,汪机《石山医案》云:“参芪味甘,甘能生血”,又云:“阳不足者,温之以气,参芪气温,又能补阳”;东垣议“轻身”药之人参、黄芪相须为用,既能补阴益血,又可温阳益气,使其气血阴阳调和,补偏救弊,贼邪不能害[18]。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论述含油脂较多的种子、果实类药物有极强的饱腹感,通过对抗饥饿以“轻身”[19]。含微量元素较多的金石类药物有极好的营养效果,通过平衡人体所需以“轻身”。从现代药理药效上看,人参、白术、大枣等药物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中人参皂苷能促进T细胞的形成,提升人体免疫力[20]。茯苓、黑芝或犀角、龙骨等药或养心安神,或镇静安神,通过“养神”“益智”“安神”等作用调节大脑皮质和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达到“轻身”之效。“轻身”是一个复杂的医学概念,除了减轻体质量之外,清热、除湿、通脉、活血、安神等都可以达到“轻身”的效果。虚损、气滞血瘀、痰浊阻滞等是产生疲劳感,造成衰老的关键。“轻身”药物从这几个方向出发,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养生防病、延缓衰老的效果。 6.3 “轻身”药物临证经验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在以膏方治疗一阴阳代谢失调,睡眠欠安、伴“三高”病症时,使用如下药物:玉竹、百合、天麻、麦冬、僵蚕、冬桑叶、郁金、菟丝子、沙苑子、炒薏苡仁、当归、白芍、丹参、黄精、菊花、白蒺藜、阿胶、生晒参、冬虫夏草、陈皮、法半夏等,取得显著疗效[21]。以上药物在《本经》“轻身”药物中多有体现。现代医家临床上以膏方调摄养生、扶正固本时通常会有以下用药经验。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等补虚益气、健脾和中;沙参、天冬、石斛、玉竹等养阴清火、泻热和荣;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沙苑子等温运脾胃、温肾助阳;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等补血益精、养心安神。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阴平阳秘,以衡为补”,膏方是中医药养生领域一独到疗法,颇具东方特色,而“轻身”药在膏方中广为应用[22]。随着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治未病”的重要性。中医药将在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养生保健、疾病防治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基于中药望、闻、问、切理论对《神农本草经》中“轻身”药物进行构成分析,寓古于今,以期为现代“治未病”发展提供启示,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助力。“轻身”药物的养生疗效和临床作用有目共睹,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中医药工作者还需进行深入研究。如何创新“轻身”药应用新模式、促进有效成分提取和新药研发成为新的研究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朋汤义,黄维昆.中药的望、闻、问、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2):1346-1348.
[2]杨芙蓉,王平,曾兰,等.从脾肾归经角度探析《本草纲目》轻身延年药物[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223-225.
[3]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1-300.
[4]赵剑华,陈林庆,张静霞,等.轻身减脂汤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患者体质量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0,33(3):22-24.
[5]陈瑾,冯旭,宋舸,等.平性药桃仁在寒、热不同血瘀证下入血成分差异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9):2096-2098.
[6]卢方晋,丁丽琴,曹世杰,等.调节糖脂代谢的苦味中药的化学及生物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8,43(19):3834-3840.
[7]徐逸珩,封玉琳.封玉琳运用药对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经验探析[J].江苏中医药,2019,51(6):69-71.
[8]刘欢苇,张舒,邓迪,等.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影响PKC-SSeCKS介导的F-actin变构抑制流感病毒诱导的PMVEC通透性增加[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9,35(24):2975-2979.
[9]李宝国,黄丽华,杜雪,等.水牛角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酶解液的药理作用研究[J].2009,16(13):16-17.
[10]唐德才,吴庆光.中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1-611.
[11]張子龙,黄樱硕,刘梅林.人参皂甙Rb1、Re、Rg1及延胡索乙素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6):743-745.
[12]马乐乐,林俊芝,刘海燕,等.抗疲劳高频药物保健作用的精准定位与分析[J/OL].中国中药杂志:1-10.[2020-06-30].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200113.403.
[13]李岑,楞本才让,桑老,等.藏药矾石化学成分与结构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248-251.
[14]李兴培.矾石名实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29(6):40.
[15]刘孟敏,马勇,郭杨.骨伤科常用藤类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1):86-88.
[16]陈源,李振华,岳仁宋,等.基于“从顺其宜”论甘味药在糖尿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12):1739-1740.
[17]谢明国,刘姝芩,赵重博,等.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低频振幅下口服黄连苦味的中枢响应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2):5613-5616.
[18]方舟,黄辉.从补营气即补阴到补营阴即补气——明代新安医家汪机《营卫论》的启示[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6):42-44.
[19]潘铨,刘忠达,陈礼平,等.畲药降脂轻身茶防治痰湿壅盛型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6):1401-1403.
[20]王京辉,陈晶,郭洪祝,等.进口红参与国产红参皂苷类成分含量及鉴别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13):1070-1076.
[21]朱佳,吴龙传.徐景藩膏方经验谈[J].江苏中医药,2012,44(3):8-9.
[22]施怡,王冬梅,姚新颖,等.益气活血膏方与补阳还五汤颗粒对气虚血瘀证患者血凝影响的比较性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0(6):852-855.
(2019-07-31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