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营造通识教育文化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ang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识教育是一种兼顾完整知识、自由心灵和高尚人格培养的活动,是一种超越专业教育的“元教育”或教育的教育。专业教育在数量上追求“多”,在内容上追求“新”,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用”;相反,通识教育在数量上则强调“精”,在内容上强调“经(典)”,在价值上强调“真(理)”。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科技的竞争,其实质则是人才质量的竞争。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推进以及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冲击,社会选择人才的标准更加苛刻。高校过去那种单纯以“专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己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社会越来越强调“知识一能力一品格”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主要原因。
  一、何谓通识教育
  1.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启动了文化素质教育工程,各校在原来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立了公共选修课。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不断融合,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分类模式逐渐被覆盖各大类知识领域的模块化通识课程所取代。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通识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内涵,存在着多种解释,它融合了古希腊、欧洲中世纪大学时期的普通教育理论和英国自由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理念,与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有着复杂的渊源关系。
  1828年,耶鲁大学发表著名的《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 of 1828),报告中使用了general education一词。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撰文提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帕卡德实际上已在通识教育的现代含义上使用generaleducation。如果直译,general education应译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台湾学者将它译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精英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深入挖掘“通识”的本质,理顺其中的各种关系,从而为有效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奠定坚实的认识论基础。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虽然见仁见智,我们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兼顾完整知识、自由心灵和高尚人格培养的活动,是一种超越专业教育的“元教育”(Meta-education)或教育的教育。如果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所有教育比喻成为一棵大树,那么,通识教育这种“元教育”意义上的教育,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武汉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良好的本科教学文化,提出了“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教育理念,其中這个“根”就应该由通识教育来培育。常言道:“根深才能叶茂”,通识教育做好了,本科教育就必然会枝繁叶茂。因此,我们可以将通识教育称为“第一教育”,它是一种超脱了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灵魂塑造的教育。《易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通识教育就是给学生以“道”,而专业教育则是帮助学生获得“器”的能力。
  因此可以说,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避免个人知识、心灵与人格的褊狭,培养具有通观事物能力的人。所谓完整知识,并不是指一个人要学习所有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指一个人应该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使其了解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思维和结构,避免知识见解的独断和僵化。所谓自由心灵,不是指一个人的思维可以不受各种法则的约束,而是指一个人应该经过通识教育,培养其理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反省批判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心灵摆脱各种偶像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所谓高尚人格,不是指教育的结果是要培养一位圣人,而是指教育应该引导个体朝向高尚情操发展,从而使个体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才。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与“多”
  前述《易传》中对“道”与“器”关系的分析,非常适合理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道”超越“器”,而且“道”作为“器”之根本不能被化约为诸“器”之一,但另一方面,却又“道不离器”“道在器中”。“道”是“一”,而“器”则是“多”;同理,通识教育是“道”和“一”,而专业教育则是“器”和“多”。专业教育在数量上追求“多”,在内容上追求“新”,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用”;相反,通识教育在数量上则强调“精”,在内容上强调“经(典)”,在价值上强调“真(理)”。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同等重要,且不可相互替代,二者在人才培养中共同发挥着主要作用。正如《哈佛报告》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每个学生通向成功的道路就在于选择一个专门职业……。专业化是在我们变动不定的社会结构中向上推进的一种手段。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单由专家所控制的社会不能算是一个明智的和有秩序的社会。对专业训练的要求,需要普通(通识)教育同时并存的、平衡的力量。”只开展专业教育,不开展普通(通识)教育,那么大学就会成为普通工人的职业学校,乃至训练手工匠的作坊。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普通(通识)教育,将导致理智的削弱,最终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专业教育的作用是造就精通某门学问的人或专业技术人员,普通(通识)教育的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所需要的做人和做学问的基础,特别是做人的基础。普通(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只有把普通(通识)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   二、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探索
  1.武汉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回顾
  武汉大学历来重视通识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实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003年5月,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继续确认“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通专并重”的思想,将原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统一改为“通识教育课”,课程结构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类。
  2004年2月,学校下发《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规划、教学要求和遴选标准等。
  2013年,学校再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通识选修课程重新分为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七大领域。同时,为强化专业基础通识课程,提高通识选修课程开设质量,使学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学校开始实施百门精品基础通识课程建设项目。
  2016年4月,学校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各培养单位和相关专家,充分征求广大师生意见,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确定通识课程体系和发展规划,制订通识课程和主讲教师遴选标准,严格控制通识课程数量。
  2.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建设经验
  自2004年以来,我校通识课程从无到有,至今己开出通识选修课1002门;通识课程的管理走向规范化,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初步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要;形成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培养了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名嘴名师、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通识精品课,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出版了一批内容丰富的通识课程教材;通识教育理念逐步普及,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基本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武汉大学大力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科综合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学科通识课程资源环境,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有机会领略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及思维方法,体会思考问题的多种视角,启迪心智,健全人格,为他们成为博学多才、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2)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自成体系。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数量稳步增加,覆盖面日趋广泛,教学“质”与“量”并重,主讲教师专业造诣深厚。通识教育课程主讲教师中教授所占比例最高,任课教师备课认真、言传身教,博采众家之长,力求融东西文化和通古今知识,给学生以文化大餐,受到学生高度评价。良好的师资队伍使学生受益颇丰,也使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经过多年的建设,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己自成体系。
  (3)建设与管理并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武汉大学大力激励、表彰和奖励通识教育课程开展较好的学院和教师,实施了“百门精品通识课程”建設项目,从建设好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里遴选一批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再建设。同时,注重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和考核,与每一位通识课程主讲教师签订“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立项协议书”,并搭建通识教育课程网站,将相关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参考答案及教学录像等上传,根据学科知识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网站内容。作为补充,各课程组还提供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链接,供学生分享和学习。课程网站的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夯实,为学生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提供了新途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武汉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新思路
  2015年,学校组织了本科教育改革大讨论。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指导思想,并将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坚持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培养具有坚定民族精神和开阔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上述“道”与“器”、“一”与“多”的关系。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明确,为我校通识教育的推进和通识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制订了《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通识课程建设,优化顶层设计,理顺通识课程管理体制,建立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核心通识课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的创新人才。
  1.确立加强通识教育的目标
  我们认为,学校加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正确处理“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的关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建设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和一批核心通识课程,创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通识教育大讲堂”,培育通识教育教学文化,培养具有开阔视野、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
  2.进一步构建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
  (1)重构通识课程体系。我校依据以下模块构建通识课程体系,每个模块均包含核心通识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研读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经典著作,引导学生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现代价值,从本土和全球视野理解世界主要文明,引导学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理性认识中华文化。
  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介绍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历史、现状、趋势以及代表性理论和概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探讨关涉个体生命和人类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议题,塑造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经典理论和当代趋势,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法律、心理等方面,深度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内在机理。
  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阐释能力,培养学生在戏曲、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体验。
  (2)举办“通识教育大讲堂”。我校邀请学术造诣深厚、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海内外知名人士为本科生开设“通识教育大讲堂”系列讲座,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明传承、广泛了解多元文化、开阔学科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人生阅历、提升艺术涵养和综合素质,打造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讲座品牌。
  (3)培育通识教育教学文化。我校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通识课程教学研修活动,组织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授课教师进行课堂观摩、教学研讨、技能培训和讲课比赛,打造通识教育交流平台,传播通识教育理念、推动教师开展通识教育教学研究、创新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定期发布通识教育质量报告,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
  3.制订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具体举措
  (1)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学校通识教育委员会。在其宏观指导下,制定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规划和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标准,通过《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工作条例》和《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相关规章制度,加强通识课程质量管理。
  (2)加强组织管理。成立通识教育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通识教育委员会的各项决议,负责通识课程和主讲教师的遴选,对通识课程按立项办法进行建设和管理。2015年12月校教学督导团专家开展了“通识课程建设”专项调研工作,形成了《通识课程建设调研方案》《通识课程建设专项调研小结》等报告,为清理武汉大学现阶段通识课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3)着力加强核心通识课程建设。严格遴选、重点建设50门左右的核心通识课程,大力加强核心通识课程教师团队建设,优先资助核心通识课程精品教材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武汉大学特色、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通识课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加强通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专门设置了“351人才计划”核心通识课程教学岗位,遴选一批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优秀教师,打破学院(系)和学科专业壁垒,组建跨学院(系)、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组织校内外专家定期对通识课程主讲教师进行培训。
  (5)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核心通识课程主要采取有助教参与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授课方式,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探讨性和体验式学习。
  (6)丰富课程考核方式。探索符合通识课程特征的考核办法,采取小组讨论、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通识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7)加强通识课程质量管理。以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对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提出明确要求,定期组织开展通识课程及教学质量评估,依据质量评估结果,严格执行通识课程及其主讲教师的退出机制。
  (8)强化教学激励机制。增加通识课程立项经费和持续建设经费,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通识课程主讲教师的待遇;学校筹集专项经费,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额外业绩奖励;在学校每年一度的优秀教学业绩奖(每年評选200名教师,每人奖励3万元)中,专门设置通识课程奖励类别;学校还将把承担核心通识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各类人才培养和奖励的优选条件。
  总之,通识教育的推进是一项艰巨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地付出,我们只有秉持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坚定信念,才能顺利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我们将不断努力!与中国高等教育共同前行!
其他文献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病死率。因此,积极纠正贫血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
通识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发展与本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西方的通识教育是西方自由教育思想下的产物,作为适应全球化教育语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校通识教
<正> 一九八三年电视剧取得了新的进展,在题材和样式上都有所突破。题材上出现了一批涉及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剧目。其中包括《女记者的画外音》,《燃烧的心》、《道是无情却有情》和《走进暴风雨》;这几部戏,无论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或从艺术成就上看,都是值得注意的。
<正> 扬州,这个二分明月、十里珠帘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明清之际就已成为一个高度消费的城市,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技艺及其从业人员也就随之产生,郑板桥诗曰:“千家有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对此作了形象的说明。在这种背景下,扬州评话(包括扬州弦词),便在明代业已广泛流行的说书艺术基础上,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表演艺术。
胡亚敏,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教授。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视频公开课”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比较文学”。主持的“文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2例间质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肝素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同时,肝素组雾化吸入肝素25mg,每日3次;对照组吸入生理
目的: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112条下肢进行DSCTA检查,所有血管分为672个节段,重点对股浅动脉
<正> 承你关心,问到我的近况,问我又写了些什么?有何佳作将问世?真不知如何告诉你。这一年来,我陷入极度苦闷中,什么也没有写,不是不想写,是写不出,不知该写什么才好。记得你曾夸奖过我,七九年到八○年间,我接连写了《乡愁》、《甜甜的刺莓》、
<正> 现存的子昂绘画,山水之数仅次于鞍马。本节试结合子昂山水画的艺术论点和旁人对他的山水画的评论,对现存而有影本的《江邨渔乐》、《洞庭东山》、《水村》、《鹊华秋色
<正> 我和很多文学青年一样,曾经是非常自信的——也许还有点自大。那时候,读了一点鲁迅、契诃夫、曹雪芹和肖洛霍夫的作品,于是翻开《朝霞》和另外一些“样板”作品时,心里总有暗暗的冷笑。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学园地出现生机,热闹起来,一颗颗文学新星令人目不暇接。自己受形势的推动,受责任的召唤,当然也怀着表现自我思想情感的某种欲望,跟着其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