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审美活动的“角色”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的审美过程是观者与舞蹈之间有距离的活动。距离产生舞蹈的美,观者对距离的把握决定着其对舞蹈的态度,从而影响着舞蹈的发展。本文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四个角度切入,解析舞蹈审美与距离各方面的关系,为观者更有效地感受舞蹈魅力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舞蹈审美   距离   观者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7-0080-02
   贴上“视觉艺术”标签的舞蹈,终究难以从观者的视线里逃离。观者作为舞蹈审美过程的主体,没了观者,舞蹈就凉了。艺术起源于人类活动,同时发展于人类活动。起源只需少数人,而发展得多数人的插足。毫无争议,观者就是舞蹈发展的多数人。
   舞蹈审美发生在剧院、街头、电视、互联网,普及面已越发广泛,从近几年不断涌现的电视舞蹈大赛(如《中国好舞蹈》《舞林争霸》以及《这就是街舞》)就可体现。作为一种心理和生理同时效应的活动,舞蹈审美是人们通过对舞蹈作品的视觉欣赏产生自我心理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表面上看,其本质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所有元素(音乐、动作、舞美、服装等)的认识附感知的活动。
   因此,舞蹈审美,即观者基于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对其所反映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思想情感的具体认识与感知。在认识与感知过程中观者往往会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文化认知以及思想情感系统,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激发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同时,鉴于人们一系列的想象、联想,促进审美活动中观者对舞蹈作品形象的继续补充和丰富,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感知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浓厚的情感色彩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于舞蹈审美活动的实现,不得不始终围绕“怎样让观者爱上舞蹈”的命题。观者线下买票也好,线上索引也好,全建立在对舞蹈的接受度,而观者审美过程的肯定与否定,恰恰对应了观者对舞蹈的接受与否。“肯定”的前提条件是观者体验到舞蹈的动作之美和情感之美。
   无论生活还是艺术,美的放射皆有着形形色色又独树一帜的理由。在美的“大家庭”里,舞蹈审美中的美的理由之一为距离。
   “距离产生美”——美学中的一个观点,出于现代诗人黄颖。理解为主体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审美过程的欣赏中,影响和增强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是建立在务必保持特定、适当的距离。距离充满着美学气息,饱含着科学性、哲学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性。
  一、时间距离
   这里的时间是有真实时间(生活),也有虚幻時间(节奏),其长与短、快与慢象征着距离。回溯到审美美学,时间距离的适当把握可以紧扣住审美主体审美过程的审美效应。
   真实时间中长与短的距离,直指舞蹈,直意为舞蹈时长。舞蹈的时长能够作用于观者的审美效果,取决于人的心理现象。人有极限,无论生理与心理,冲破了极限,迎来的将是疲劳,两者为正比关系。长时间的舞蹈打碎了观者饱和的审美情趣,带来的不仅是审美疲劳,对舞蹈的兴奋度减少,不再出现美感,更连带出心理疲劳,发生厌倦、厌烦、厌弃的内在感受,成为精神负担,甚至反应至生理状态。观者进入剧场欣赏舞蹈,看久了就感觉乏味无趣,原因是审美情趣已经充实,到达极限。
   短时间的舞蹈空虚了观者期待的审美情趣,未获满意的审美标准蒙蔽了观者对美感的整体感知。意犹未尽的心理反应,产生失望、失兴、失落的内在感受,促使观者在艺术需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尤为遗憾。
   舞蹈中动作节奏变化被指虚幻时间里快与慢的距离。在动作节奏中,快与慢是相对而统一的标准,对于观者审美过程而言。单一的快和慢,导致观者对舞蹈重复相同的感知,保持不变的情感体验,其效果并不理想。这个观点与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前43年)“没有什么东西比变化万千的情节、荣枯无常的命运更能取悦读者文摘”的思想相对应。可见,舞蹈动作的节奏应该给予观者跌宕起伏,而非一成不变。如同单一的色彩会使视觉疲劳般,审美疲劳会发生在单一的舞蹈动作节奏中。有者问:视觉疲劳与审美疲劳,一为生理性,一为心理性,能并行互喻吗?哲学联系观指出,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根源在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切事物有着共同的本质和基础,从而有着本质的联系。视觉疲劳与审美疲劳本质联系即客体对象被过分滥用。
   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宋·惠洪(1071-1128)《林间录》):舞蹈审美的时间距离的长短和快慢关系必须准确适当地处理和把握。借此依据,量体裁衣解开束缚观者的“铃”,对症下药医治观者“心病”。从大量的舞蹈演出活动时长和舞蹈作品动作数据上分析,有助于有效的舞蹈审美的适当时长应为2小时以内,适当动作规律是变化。
  二、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也称物理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1914-2009)说过人与人之间有着四种空间距离—公众距离(370-760cm)、社交距离(120-370cm)、个人距离(45-120cm)、亲密距离(0-45cm)。[1]以审美美学作为依据,为形成审美主体获得最佳审美感官,应保持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适当距离。在爱德华·霍尔的空间距离理论中,公众距离即审美活动所需的适当距离。然而,由于空间距离的大小是无限的,除上述四种空间距离外,其还包含一种>760cm的距离,可称为超远距离。
   舞蹈审美过程中,超远距离(>760cm)模糊了视觉形象,不只是折磨了视觉状态,且隐约了观者对舞蹈的热情,无奈于图像的朦胧;公众距离削弱了视觉冲击,却充实了观者对舞蹈的想象,陶冶于虚幻的美妙;个人和亲密距离放大了视觉撞击,不只是加深了视觉疲劳,且限制了观者对舞蹈的思考,好奇于真实的动作。李白(701-762)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很契合的表达此状态。可见,空间距离影响审美主体更多偏向于生理上的,生理的影响决定了审美过程的审美效果。   三、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解读美感的一种概念,意指美感的形成,关系到审美本质,设置在主体亲近、接纳或难以相处客体的主观感受过程。艺术修养超群的观者,无心理距离“亲近”舞蹈,往往更多以批评的眼光去审视舞蹈,以致无法纯粹;艺术修养缺失的观者,超心理距离“难以相处”舞蹈,给予观赏者不可捉摸之感,如坐针毡;艺术修养适中的观者,适当心理距离“接纳”舞蹈,使得观赏者激发未知、神秘感,勾起想象的欲望,享受美的享受。其中,保持适当心理距离的条件是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
   如上基本保持一致认识的有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的心理距离说。他说:人对艺术和现实产生审美活动的基本前提是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与对象应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心理態度,通过对对象的感受与个体的自我相分离,助于客体摆脱人本身的实际需求与目的而获得此心理态度。[2]布洛表达的心理距离更为具体鲜明,他把影响观者的艺术修养的艺术教育因素放大到地域、气候、种族、环境、社会教育、宗教风俗等自然社会现象,不再单一片面,而是复合全面,对观者的鉴赏力和品味起到不可磨灭的功用。同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确定一定程度上是对空间距离概念加以否定,认为审美构建取决于心理距离的把握。
  四、情感距离
   观者为主体,客体是舞蹈中的舞者。情感属于态度的大家庭一员,其是稳定不失复杂的内在感受和意向。情感的传递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如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师生情等等。芝诺(Zeno,公元前336-前264年)创立的斯多葛哲学说到“情感会蒙蔽理性,影响判断力”。换己思考:假如观者与舞者(指家人、朋友)彼此情感亲密无间,在审美过程中,观者的意向更多在于舞者的完成度而非舞蹈的共鸣;假如观者与舞者(指知名舞蹈家)彼此情感相敬如宾,在审美过程中,观者意向更多在于舞蹈的想象而非舞者的成败;假如观者与舞者(指陌生人)彼此情感形同陌路,或许审美过程不会发生。
   由此看来,主客体在艺术互动过程中,不同的情感关系对应于不同的意向,所以情感距离的距离影响着观赏者审美过程的审美。
   美,一切艺术古今一辙的追求,有其则强,无其则弱,舞蹈亦是如此。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它需要不断的制造美来满足观者的需要,达到有效的价值,才能稳固自身的地位。作为舞蹈大家庭里一员的舞蹈审美活动,其搭建了观者与舞蹈彼此来往的桥梁,发生了自身与距离的关系。理清此关系,舞蹈的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瑞士]爱德华·布洛.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J].瑞士:心理学杂志,1912,(02):87.
  [2][美]爱德华·霍尔著.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在如今求新求变的社会氛围下,河北籍作曲家本着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始终坚持着创作的民族性,使它成为了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内核。同时河北籍作曲家们并不守旧,他们在吸收西方作曲技术的同时积极探索着各种技法的可能性。故,本文以对西方传统结构观念的突破为切入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河北籍作曲家 音乐创作 结构突破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对一个民族而言,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时间中不断磨练的智慧将是支撑起民族形象的存在。进一步而言,如果说人的谈吐举止之中存在着令人崇拜的气质,那么这些所展现出来的优雅及其无法掩饰的光芒一定是知识渊博的体现和对于规则的尊崇。唯有时间中不断磨练和培养的个性,才能够磨练锋芒同时又能尽收鞘中。本文将以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永正先生的事迹为例来讲述对于优雅这般气质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底蕴 优雅 气质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层面、义务段音乐课标引领层面和浙江省中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建议层面的展开,中小学生音乐素质评价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精细化,通过音乐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動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音乐素养 “测评” 知识点 音乐评价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二胡艺术发展近百年来至今,无论从演奏艺术、作品创作还是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无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巨大的进步。笔者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二胡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研修班的学习,更加感受到了当代二胡艺术发展形势一片繁荣的欣喜景象。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对此次项目的负责人——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老师所讲到的“关于20种二胡表演艺术不同演奏类型”这一课题更是感触颇多。本文将通过对如何运用二胡表演艺术不同
期刊
摘要: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表征之一,熔铸了歌、舞、乐与剧为一体的形式。2006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研究已有十余年,关于具体的土家族摆手舞保护方式、范围、意义与效果等方面,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少数专家学者们认为,非遗保护不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关联,这样会破坏“原生态”。但是,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们认为,非遗保护与经济发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工作技能外,具备艺术能力也很关键。经过研究发现,艺术能力越高,创新、创造能力越强,在工作中更能有出色的表现。由于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核心素养、培养情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美术教学中通过采取一些引导手段,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开展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美好的事物、表现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
期刊
摘要:在音乐领域内童声合唱的表演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儿童们通过自己稚嫩而又优美动听的声音描绘出一首首动听的歌曲,童声合唱不但可以使儿童从小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还能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童声合唱也可以在孩子们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团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实现童声合唱在多声部教学中所具有的特别功能。  关键词:童声合唱 多声部
期刊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石,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优秀的地域音乐文化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记忆与国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优秀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校园传播作为主要的传递路径之一,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延展,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着重以嘉应学院为例探析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客
期刊
摘要: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偶有碰撞,每次的碰撞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虽说每个画种都是由每个地方的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产生的,但是异域的特色融合有时候会使艺术表现更加不同。这次我將中国画的元素融入到西方油画当中,企图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让两者的结合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关键词:油画 中西融合 风景 真实 视角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少儿舞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大途径备受社会的关注,少儿舞蹈事业虽然已在蓬勃发展中,但在力行美育之时,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少儿舞蹈“成人化”现象,尽管这种现象遭受诸多人的批评,但是仍然不能禁止。本文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为例,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依照生理学、机能学等对少儿舞蹈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并对此进行反思。  关键词:少儿舞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