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要想把课教活,灵活整合三维教学目标,就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具体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如果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者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或者说“预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但是我们发现在实施预设教学程序时,如果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不仅丧失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稍越雷池半步,便一棍子打死,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几乎丧失殆尽,这绝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课堂教学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窦娥冤》一课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结合课本内容与现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我搞了一次以“穿越时空隧道的心灵碰撞”为题的《窦娥冤》“三维”探究学习讨论会。我预设以下几个问题:1.窦娥有引经据典的文化吗?2.这折戏的开头,窦娥指天斥地,可结尾发出誓愿要感天动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 不合理的,却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我设计的意图是针对论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通过探究这几个论题是为了深化理解作品——作品的主题,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关汉卿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手法,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规律、找方法,化知识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讨论时生成出新的问题,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些自私之嫌吧?”有的学生提出“我们不希望窦娥死,当初她可以选择嫁给张驴,然后再找机会伸冤报仇。”当这些问题生成之后,课堂上掀起波澜,学生争先恐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大胆发言,由此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与作家的心灵交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这一未知的设计,着实让我颇感意外。
  生成是个性化的,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师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这实在无可厚非,因为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跳出教材教语文,超越教材,但在实施生成中,这些生成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极为精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值得我们商榷,当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成出错误的结论,也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在“预设”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一“错误生成”所带来的契机,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在预设与生成中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问题”是切入点,“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找准问题切入点,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挖掘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更有效地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琐问碎问。通过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问题”为切入点,启发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奋中,并且有很多新鲜的创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体验课文的基本内容外,还体验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文化意义。教师如果能从问题的角度选择切口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就能真正把握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无论怎么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文的能力,有一点那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必须守住教学效益这个底线,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投石荡开水中天,真正地激活课堂,为学生创设张扬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语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
其他文献
教材踏着新世纪的步伐,以新世纪的新面貌,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这种新,是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整整一个世纪语文教育的仁人志士追求的结晶。翻开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课本的装帧美,入选的课文精,练习的设计新。教材弃旧图新, “自主—探究—合作”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主旋律,“以人为本”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以人为本”呼唤个性,走进新课标,染新一片新绿,焕发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呢
期刊
新课改之后,语文每周4课时,在这种形式下除了靠课改提高课堂效率外,还应辅之以必要的课前延伸,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把课前延伸单纯地理解为课前预习,我认为单纯的课前预习对数理化等规律性强的科或许很适合,但对积累性强的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各种语文知识、能力的积累不是靠单纯的预习学案所能承载得起的,所以语文的课前延伸,除了借助预习学案搞好预习外,还应从高一开始着眼全局,从长计议,有计划地安排
期刊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就教师与学生关系而言,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因而,落实在课堂的素质教育,还在于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语文教学。这就要在给定的教学活动条件下,进行系统控制,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达到最优效益。即45分钟内获得最佳效益。下面谈谈我在优化课堂结构,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探索、尝试。  一、巧设课堂导入,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学习信心不足,抱有混日子的思想,个别同学甚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遇到这些学生我就考虑,是来硬的,还是来软的。来硬的就要严防死堵,来软的就要勤做思想工作。严防死堵总有堵不住的漏洞;勤做思想工作,则有可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鉴于此,我决定“攻心为上”。让学生心服,再对其进行纪律约束,那工作做起来就容易多了。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使用语言刻意创新,崇尚鲜活,追求表现力,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与此同时,语言的变异削弱了人们的规范意识。近些年来,社会用语不规范现象很严重,各种媒体、出版物的错别字特别多。翻开身边的报纸,不经心地读,就能发现五六处文字错误。  如生活中常见错别字:“精品装潢”写成“精品装璜”,“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排档”写成“排挡”,“菠萝包”写成“波萝包”,“空调”写成“空条”,“男鞋
期刊
一、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或命意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
期刊
随着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我国开始正式走进新课程。2005年我国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语文课程标准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凸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新课程带给老师同学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学习方式,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为重要也最为迫切的任
期刊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而课堂教育的归宿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健康个性,为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的选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的语文教师若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那么语文课堂必将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多媒体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多种信息的
期刊
总以为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已经给学生讲得够明白了,但是通过一次作文我却发现,只是讲理论,无论我们认为讲得多么透彻,学生却仍旧很难在实践中真正明白。以下就是我们的一次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只蚂蚁先后遇到同一块极其陡峭的石头。甲蚂蚁勇往直上,一会儿掉下,再爬再掉,爬而又掉,掉而又爬,最后爬过石头;乙蚂蚁则绕过石头,到达目的地;丙蚂蚁则望石而转,同样也找到丰富的食物。  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