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文学百年——纪念《女神》出版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 :郭沫若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_YAN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问世,以“开一代诗风”的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郭沫若也因此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值此《女神》出版100年之际,由国际郭沫若学会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承办的“郭沫若文学百年——纪念《女神》出版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7日举行.本次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来自日本国士馆大学、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美国维拉诺瓦大学、澳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学者围绕《女神》发表最新的学术成果并进行学术讨论,126位国内外学者上线参加了这次会议.
其他文献
《女神》作为一部诗集,是否有它的独特性?它又为什么命名为女神?从它的第一辑、第二辑和第三辑间,可以隐约看到某种内在的联系.第一辑是它的一个总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女神”形象;第二辑以充满激情的诗篇为主,突出了“女神”形象的创造之神性;第三辑则将这种激情变换为不同的情感形式而更加复杂、平和,显出了一个更为丰满的“女神”形象,是充满女性性别特征的神的形象.第一、二、三辑又是“女神”形象的一个综合,同时共存.其再生在今天是否有可能?
建设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为新时期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目标.服务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服务好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科学的助人服务活动,具有专业性和政治性,与党的群众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有共通之处,其本质上都是“服务人的工作”.传统科层化、行政化的党群服务体系和例行化、活动化的工作习惯,难以有效提升基层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参与性、获得感和满意度.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现实需求
《女神》是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代表作,其艺术魅力不仅来源于新意象、新风格的开辟,更来源于它在多维度建构起来的“重生”意象系统.《女神》诗篇结构上的“重生”是由隐性的意象、多种具体物象组合构成的,“重生”的外显是具象化的意象,而经历与背景是这种“重生”的内在原因,这些因素从多方面综合支撑起了《女神》的“重生”意象系统.这种多层面的协奏和交响,赋予了《女神》强烈的音乐性和情绪消涨,使之成为和谐壮美的一曲大乐章.
郭沫若在1921年发表诗集《女神》,其中自由体诗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试以《天狗》为例,从诗歌本体出发,分析诗歌内形式及其“飞动性”特质,“飞动性”源于诗人对生命的体认与再塑,是诗歌内形式建构的核心,在大内形式、小内形式上均有具体的体现,并与外形式的自由体式相适合,是使《天狗》爆发诗美的内核.这种内形式建构源于东西方思维的汇流,引导了新的审美取向产生,使读者获得了飞动的生命体验.
先秦社会形态问题是郭沫若古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强调中国社会的一般性则是他划分先秦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自从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宣称“中国与西方社会没有什么不同”,他便将其贯穿于古史分期研究之中,虽然具体观点多次变更,但这一原则却从未改变.究其原因,这与郭沫若的中西文化观、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宗旨的理解等密切相关.鉴于此,他按照“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划分先秦社会形态,甚至认为“中国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好标本”,成为强调人类历史发展一般性的典型代表.郭沫若坚守“中国社会应与他国无异”曾在20
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者合署办公后,党的机构进行实质行政行为就可能面临以下问题,是否需要遵循行政行为的程序要求,可否被提起复议、诉讼,当党内规范和国家法律都可适用时,如何选择等.党政合设合署情形下,就对外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前端程序控制和后端司法审查中都需要弥补解释链条的缺失,借用法律上的推定,完成对实质行政行为的法律控制.在党法、国法两套规则并行的情形下,需要嫁接机制、冲突解决机制、区别机制辅助用于规则选择.
红船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实践中形成的,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党的初心和使命.今年是建党百年,也是红船精神的百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船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立志千秋伟业的中国共产党面对新的百年,仍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大力弘扬与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船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世纪20年代以郭沫若为中心的创造社新诗创作,形成了宇宙空域书写的普遍化.郭沫若基于死生经验所获得的宇宙意识,由于与其生命经验密切相关而成为了他贯穿始终的生死观和人生行动的指南,体现出个人同一性.新诗的空间意识扩大化除了受郭沫若的影响力之外,还有着深刻的社会思想动机.“五四”以来对科学精神的崇奉与自我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得20年代的新诗创作与郭沫若提倡“大力活用”的强烈生命意志相应和;新诗人激进地摆脱传统的束缚而将感情表达的强度投射在阔大的时空调度之中.社会现实的剧变造成现代主体创生过程中的自我矛盾与危机
郭沫若的《初出夔门》和茅盾的《虹》书写长江三峡,都突出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地理景观特征,体现了长江三峡的自然之美.郭沫若书写长江三峡是亲历的写真,是回忆的纪实,偏向客观呈现.茅盾是他人讲述的转写,是想象的写意,偏向主观表现.郭沫若书写长江三峡力求地理景观的客观呈现,较少主观的带入感和移情,是长江三峡的写真、纪实,不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取向.茅盾书写长江三峡地理景观与梅行素的人生、命运结合,是梅行素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的具象表达,景与情相融,是人与自然“异质同构”的文学书写,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路径.
选取广东省18个地级市及广州南沙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2005—2019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对广东自贸区的贸易促进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广东自贸区对进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出口贸易总额都存在贸易促进效应,但出口贸易总额方面的政策效果持续期较短.据此提出,应保持政策延续性,找准自贸区政策发力点;深入推进投资及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开放创新,巩固自贸区改革成效;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自贸区贸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