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望道重新入党和梅龚彬的政治身份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lei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望道先生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首译者,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党成员,无论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还是中共建党初期历史来说,都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钱益民先生的文章《30年代陈望道与中共的关系》(载《世纪》2019年第4期),对读者了解他退党后继续为中共工作的一段经历很有助益。可是,该文截取的仅是陈望道人生的某个横断面,通篇未就他的政治归宿有所交代,容易让人误以为终其一生践行着早年退党时所说的话:“我在党外为党效劳……”,而这显然不足以反映他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坚守。
  据《陈望道传》(邓明以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记载,陈望道是早就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人,虽然因不堪忍受总书记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退党,但还希望有朝一日回到党内。1956年元旦,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会见陈望道时回溯往事,更使陈强烈地希望重返中共。不久,陈望道向中共上海市委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市委随即向党中央报告。毛泽东对陈望道很了解,就此做出指示。于是,陈望道于1957年6月再度加入中共,并成为不公开身份的党员。直至1973年8月,他获选中共“十大”代表赴京出席党代会,才等于向社会公布了这一情况。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病逝。两年后的1980年1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在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为陈望道骨灰盒覆盖党旗仪式。史实说明,从1923年到1957年,这整整三十四年,陈望道身在党外,但坚定恪守“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力量”的诺言,最终如愿回到党的组织。这正是老一辈革命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生写照,亦是值得人们敬仰和追慕的典范。
  钱益民先生的文章,有不少征引党内外知名人士回忆的文字,可以佐证陈望道的经历片段,但回忆者囿于一时一事的认知而不免有局限性。例如文中所举“第三则”之例“陈望道与《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的签名”,主要引用冯雪峰回忆录关于此一事件的记述,并称:“在此,冯雪峰把上海文化界人士分成好几类,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是一类,陈望道与任白涛是另一类,第三类是梅龚彬和胡秋原等人。在这里,陈望道的角色是中派文化人。”姑且不论视陈望道为中派文化人是否恰当,将梅龚彬和胡秋原等人简单地归为第三类,有可能使人对梅的政治身份认识模糊而产生误解。
  梅龚彬原名电龙,参加过五四运动,1923年加入国民党,但很快选择笃信共产主义,于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是上海徐汇区团、党组织首任书记,曾参与领导五卅运动,又投身南昌起义。1932年改名后受潘汉年指派,以灰色文化人的面貌进入国民党内反蒋民主阵营,先后协助创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底陪李济深等民主人士从香港北上,参加次年新政协和开国大典,建国后担任民革中央常委、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常委。在政治上,长期战斗在隐蔽战线的梅龚彬与加入国民党并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且去了台湾的胡秋原不属于一类人,尽管二人为湖北同乡且有私交。正是通过胡秋原,他结识了陈铭枢、李济深等国民党爱国将领。由于统一战线工作需要,梅龚彬一直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活动。受潘汉年案株连,他从1959年起被审查并劳改,1975年8月1日在流放地病故。直到1980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全国政协礼堂为梅龚彬举行追悼会,在悼辞中首度公开赞誉他是“久经考验的老党员、老干部”。冯雪峰在1968年8月31日回忆往事时,只从梅龚彬早年的表面言行及与胡秋原的关系作出判断,似不知道他真正的政治身份。故此,借助有關资料对此略作补遗说明,冀有助于读者较多地了解这位经历不凡的职业革命家。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责任编辑 章洁
其他文献
华中一先生任复旦大学校长时,作为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我,照例是尽量回避直面尊者的。即便偶然相遇,亦仅叫声校长,点一下头而已。未曾想到,其卸任后,相互间接触会越来越频繁,于是也就随意起来。当然,我始终是尊敬他的,偶尔放肆一下,也不过是想调节一下气氛罢了。  记得一次在他办公室,办完正事后,他拿出一幅破损的绢本画给我看,说是清末民初无锡一位老画师的未竟之作。“画得不错,只是可惜了。”他说:“以前家里有这
期刊
1949年11月9日清晨,10架原中国航空公司飞机与2架原中央航空公司飞机,相继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所有人都以为这些飞机是飞往台北的,但脱离了塔台视线后,飞机却掉头向武汉方向飞去,最终1架降落北京机场,其余11架全部飞抵天津。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两航起义”。  11月12日,毛泽东致电祝贺——“中国航空公司刘静怡总经理,中央航空公司陈卓林总经理及两公司全体员工同志们: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全体员
期刊
1969年春至1973年冬,我正在宣化1605部队579团学生连接受农场的“再教育”,也不分配工作单位,更不可能画中国画。尤其是由于父亲李苦禅老人还戴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我的老师一辈如吴作人、李可染等中央美院和中央工艺美院的著名教授们,也戴着这顶帽子,分别被以各种劳动形式批判改造,也绝对不许他们动笔作画。  但在1972年某日,忽然接到外交部服务局的公函,让我速回北京,协助父亲为国家的外事宾
期刊
摘要: 如何发起台湾战役完成中国的统一,是1949年下半年至1950年10月间中共中央和负责指挥台湾战役的粟裕努力要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三度拟定战役发起时间,即1949年10-11月、1950年春和1950年9月。台湾战役能否顺利发起,取决于陆军准备情况、海军和空军是否占有优势,以及对台策反工作是否顺利四个方面。尽管进行了全力的准备工作,但是所需条件仍不具备,特别是海空军建设仍然不足。另外,台湾是
期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因粮食减产养猪业大受影响,城市中由原来的凭证供应到随后停止了供应。政府于是号召机关、工厂等单位自己养猪,自养自吃,多养多吃,吃不完还可卖给商业部门。于是各单位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养起猪来,甚至连弄堂工厂也养起猪,这当然也影响了同一弄堂里居民住户的环境卫生,反映强烈。从1963年起粮食供应明显好转,农村养猪业也逐渐恢复,作为救急措施的城市养猪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
期刊
摘 要: 近代以来,能源消费之于环境变迁的影响愈发直接而深刻,持续重塑着环境问题的形成途径和表现形式,影响着环境污染的程度和解决方式。通过对美国最近两百余年的能源消费和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深入考察,发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导致大气污染物类型出现新变化;能源服务的普及和消费规模的增大致使大气污染的地理范围扩大;能源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气污染程度的演化。梳理和分析近代以来美国能源消费与大气污染问题间蕴含
期刊
浙江嘉兴老市区中心的勤俭路上有一条椿树弄,弄的东面是嘉兴妇婴保健院的大院。就在这条一百多米长只有几十户住民的小弄堂里,几十年前并肩走出了三位大师——王蘧常(1900-1989)、唐兰(1901-1979)、谭其骧(1911-1992)。  勤儉路与椿树弄拐弯角上的二层高、三间宽、前后院的街面房是谭其骧的家。辛亥革命以后,在天津当小官的王蘧常父亲失业了,他带着一家老小从天津回到了家乡嘉兴,为了有更多
期刊
探望病中的朱维铮先生  盛夏8月,热得满头冒汗的时候,一通电话更令我心神不宁。  电话是高建国给我打来的。他告诉我,朱维铮先生得了肺癌,已经开了刀,现在住在医院里。目前情况如何?不好说!现在需要注射一种自费的进口抗菌素,大约是5000元一支,一个疗程就是十几天。高建国说:“我们一起去看看朱先生好吗?”“好啊,那赶紧就一起去医院吧!带一点钱去表示心意,虽然我们不那么有钱,但是总归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期刊
摘 要 南匈奴刘渊家族在建立皇帝式政权中遇到了来自中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挑战:“胡人不可为君”说和天命说。凭借高度的汉化水平,刘渊在中原文化中寻找到支撑政权合法性的知识破解了这个阻碍,即“帝王无常”说和“天命在己”论。借助中原文化知识赋予合法性的汉赵政权同时给这些来自南匈奴的君主戴上了中原文化衍生出的“紧箍咒”:礼制规则与门阀观念,与晋升为皇帝的汉赵君主之间产生了冲突,典型代表就是刘聪的“立后”事件
期刊
2019年9月9日,我和朋友相约去探访一位神秘传奇的老人——王玉龄。一早,我们兴匆匆和引见人陈建人先生一起来到了老人府上,按下门铃,等了些许时间,未见门开。老人的干儿子陈先生正嘀咕着,“吱呀”,电梯门打开了,一位老人正坐在轮椅上被缓缓地推了出来,她的头发梳得十分整齊,没有一丝凌乱,下陷的眼窝里有一双深褐色的眼眸,衣着端庄、优雅,气质极佳,目光和善,看上去老而精神。  我们随着老人一起进入屋内,客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