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路径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三个阶段,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交融中彰显了文化意识自觉,文化制度自信,文化观念自由的三重意蕴。文化意识自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能中国化,凭借中国文化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融合,显现出文化观念自由的强大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文化 自觉 自信 自由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阶段,在经历过西方马克思主义危机之后,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保障。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指导中国不断前行的力量。
  一.文化意识的自觉
  文化意识的自觉,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提供条件。“文化自觉”就是是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取得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中华民族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境域作了理论思考、精神追求和实践探索。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是天然适合中国的,而必须是中国化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符合实际的。西学东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但本质上却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内联性,人化本质的汇通和中国强大的文化底蕴的基奠。另外这种内联性所表现的中国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愿赞同,本质上就是中国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
  首先西学东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介绍到了中国,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可能,此时主要以传教士为主,拥有不同背景的传教士即使目标不同,但是在传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零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不够完善和准确,也没有明确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开来,并在中国接受鉴别和检验,经过“全盘西化”和“全盘中化”两股力量的较量,使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是中西人化本质的汇通。从人本身来看,人除了是一种类存在而外,还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在其本意上而言是以文化之,本质上就是化人,文化就是人化。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当谈及类存在的人的时候,我们所言人的社会属性,并借此属性创造一个“文化世界”,人生活在有意义的世界、精神的世界中。卡西尔认为,人并不像动物那样只能被动的接受直接给予的“事实”,而是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想”、“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是中华民族追求“理想”和“可能性”的过程,并且别不断试图超越趋向“理想”。正是因为中国文化的自觉和中华民族的自觉,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中国化,并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历史连续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同一性,结合中国人的生命体验,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实现中国化的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中国文化的因素,而中国文化同样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因素,正是基于二者对于人化的理解,使得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表现为理论自觉。从这方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就是其实践本性与中国人的实践智慧互通互容,并具有内在统一性。
  再次是中国文化底蕴的基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人们往往联想到马哲在中国化的运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任何一种哲学、一种文化都带有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事实上,这个方面指向更深层次就是马哲中国化的文化底蕴,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中国意蕴,含有中国“元素”,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方式、价值理念,精神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中国化就不能摆脱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传统,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维结构,“天”、“人”对应了形上、形下,“合一”就指天人上下的内外互融、浑然一体。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能迅速传播开来,还与中国为自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除了哲学上、思想上的切合性而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中国化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文明的连续性。
  二.文化制度的自信
  文化制度的自信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中国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力强大,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而反观中国历朝历代,凡其朝代繁荣昌盛,必定是其文化繁荣的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力的确走向了世界前列,不仅带给中华民族优厚的物质文化生活,更改变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行列中地位化话语权力的转变。我们越发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和核心,其本质不会改变,我们越发认为先人智慧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彰显了强大的“和而不同”的会通观。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中国,本质上是中国文化制度自信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着民族复兴的文化基础,使得中国文化有选择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运用,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始终以民族复兴作为第一要务,而民族复兴的核心是文化的复兴。马克思主义本身对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民族复兴相结合,必然会生产出“时代之精华”。今天我们又重提民族振兴的问题,是因为国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现阶段就是要自身的崛起,有意识的探究中国的未来,践行中华文化的自主性。國家需要自主性,同样文化也需要自身的自主性,中华文化也要实现文化生命的自我主宰。我们今天更加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我们需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中国化,根本与中国民族复兴的内在需求相一致而作出的选择。而这又是因为中国文化自度的强大生命力所赋予我们时代的自信,同时也给予中国有选择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会通观彰显了中国文化制度的自信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之间的会通。某种意义上可以借助现代的思想资源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的结合,会通文化视域之中的中、西、马哲学,以中国文化的体悟观解读西方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寻找三者哲学会通的的自洽性。而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会通观就是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锁钥。在中西马三哲学的汇通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外来文化哲学释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而中国文化的制度,规定了中国必然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这就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划定了边界。由此而言,中国文化制度在吸收外来文化,以便为我所用的基础上彰显出制度的优越性,而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哲学也将“融合”在强大的中华文明当中。   三.文化观念的自由
  文化观念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终归宿。观念的自由是文化发展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文化是发展着的文化,文化本身也具有民族语地域的因素,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就在于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发展,核心就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的滋养。历史上任何一个强大的时期,必定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文化自由发展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繁荣发展,已经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形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内在的包容性所赋予的自由状态。这种文化自由的意识释放了文化的生命力,而任何一种文化想要不断激发活力,追求文化自由则是一条最有效路径。然而这并不是说,追求绝对的文化自由。正如此前所言,各民族文化都有其文化的自主性和优越性。文化的强大就是以“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丰富和发展文化。如果说追求文化观念的绝对自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回重回“全盘西化”或是“全盘中化”的老路。从这个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同样需要遵守“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准则,而这本质上就是文化观念本身的自由,亦即寻求文化身份的认同。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坚持中国实际的前提下,注重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不仅需要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研究,而且还需要从西方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做研究,以此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余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遵循了从“文化自觉”,再提升为“文化自信”,最终通达文化观念的自由的逻辑路径。从最初寻求文化意识自觉性以获取传播的条件,到其逐渐彰显生命力的过程中,中西文化哲学的交融必需坚守的文化自信。再到最后对自由的文化观念的追求,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发展自成逻辑。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必须是“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唯其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在强调复兴中国文化、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并非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更加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产生面向时代的,更加先进的理论成果,为我们社会主义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文艺与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炎黄春秋,1999(03).
  [4]范玉刚.文化表达的自由与文化意识的自觉[J].中国文化研究,2013(0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其他文献
人事档案是人事管理活动的产物,它与用人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人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并为人事工作服务。我国最早的人事档案形成于汉代。 Personnel files is the produ
“同课异构”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同一课题的富有鲜明个性的教学设计. 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
本文根据目前高师化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就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素质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等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实施“高师教改计划项目:面向21世纪高师化学专业
内容摘要: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下,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让学生更好的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这已经成为了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中所必须考虑的一方面问题。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当前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应用的过程当中,其可以有效的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也能够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低效的问题。合理的对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应用,这对于初中阶段历史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当前,各年级层次的数学考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
我国古代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
电工基础学一直是中等职业学校工科类各专业一门很重要的基础核心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以至于造成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由此造
良好的课堂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念引导下,通过有效调控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轻松愉快、智力高度紧张的氛围中,体现师生双方感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地方普通高校都在拓展专业,地方普通高校开办音乐表演专业就是在这大形势下催生的产物。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还在沿袭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思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的发展,凸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导致就业率下降;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从多方面来探讨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以便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提高
车削加工中,经常遇到直线倒角和圆弧倒角的加工。本文就华中系统如何实现自动倒角的指令格式进行说明,并对其应用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Turning process, often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