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ongta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着悠久的美育历史,孔子“六艺”之中已有了对美的教育,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更是赋予了美育新的内涵:“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社会科学上各种大同小异之结构,与左右逢源之理论;无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之提醒,则学者自感有无穷之兴趣。”蔡元培先生的言论,认为美育在所有社会科学中都有,而且指出了美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知”美育、“会”美育、“能”美育。
  一、“知”美育:了解美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从课程标准的角度
  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美育的直接要求,“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对教育做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强调树人,强调素质,强调公平,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要认真解读课标。
  (二)从高考的角度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美育是高考直接考查的内容,在近年来的考试内容中多有体现。如202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第34题,材料为现代主义绘画作品《第一步》,考查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第31题,材料为1953年年画《数他劳动强》,这些均属于美育内容。
  (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
  从高中生认知的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一部分来自兴趣。兴趣又来源于哪里?其中一部分是对美的认知,对美的追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好地落实美育,让学生产生对学科美的体验、美的认知,激发学生对美的需求,继而激发其对学习的需求。
  二、“会”美育:挖掘统编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内容
  新课标中有对美育的要求,高考中有对美育的考查,教学中有对美育的需求,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必然也有美育的内容。
  (一)从教材结构看
  1.导入部分
  统编历史教材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教材中的导入部分,既有文字,又有与文字相关的图片。不同类型的图片,展现不同的美:有春秋时期青铜戈、西汉驷马安车的实物美;有《夫妻对坐宴饮图》《契丹人饮马图》的绘画美;有大运河今貌、白鹿洞书院的景物美;有《吕氏春秋》书影、《新学伪经考》书影的文化美。统编历史教材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编排用心,制作精良,从这些导入可以看出统编教材编委的良苦用心。
  2.正文部分
  教材中的正文部分也有關于美育的内容。如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将美育与劳动相结合,利用青铜器的美反映劳动创造的美。
  3.栏目部分
  教材中栏目部分也有很多美育内容。如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中的《学习拓展》栏目:开展社会调查,围绕收入水平、衣食住行、医疗保障、文化教育、通信手段等主题,对改革开放后身边的家庭和社区变化进行多方面了解,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该部分内容中可分析出探索历史的方法(社会调查),探索问题的方式(收入水平等),探索历史的收获(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栏目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收获对历史美、祖国美的认知。
  (二)从教材内容看
  关于美育的内容,统编历史教材展现得并不是很明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显性的讲解。结合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美育教学。
  1.艺术之美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涉及佛教石窟艺术,教材图片讲解中有对石窟佛像美的欣赏——“佛像体态修长,表情温和,是北魏晚期的雕像代表。”教师可将其与本课关于文化的部分进行合并,深化教学:“在艺术上,唐代佛教雕塑中,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各有职守的统治秩序,充分表现了宗教和儒家的同化合流。于是,既有执行‘大棒’职能、凶猛吓人连筋肉也凸出的天王、力士,也有执行‘胡萝卜’职能、异常和蔼可亲的菩萨、观音,最后是那端居中央、雍容大度、无为而无不为的本尊佛相。”
  2.精神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培养家国情怀较为有效的素材是课本上的人物,教师通过对课本人物的讲解,展示古往今来优秀人物的精神之美,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进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点内涵的时代精神。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对王进喜的先进事迹进行阐述,再结合教材图片《王进喜日记》与《学思之窗》栏目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精神之美。
  三、“能”美育:美育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一)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上“生根发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关注国家大事,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分析历史学科中美的事物。
  (二)要善于学习美育知识
  历史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所接受的大多是历史学方面的教育,在美的欣赏方面有所欠缺,要达到高质量的美育,教师还需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应更多地倾向于对一些文物或艺术品赏析知识的学习,要能知道他们的特点,美在哪里。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APP学习美育知识,如某平台中有许多直播主会到各地的名胜古迹游览并进行讲解。随着中国近些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品了许多优质的纪录片,如《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等,这些都是教师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源。还有各种书籍可供教师学习,如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美的历程》,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讲述美学的著作。
  总而言之,美育当如春日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无须对美育做专门的讲解,而是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责任编辑:赵静)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通过带领学生学习生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开展句式仿用练习,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恰到好处。  一、创设情境,激趣表达  一年级的训练重点是口头表达,教师应紧扣教材,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营造真实语境,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进而为之后的书面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
期刊
《雾在哪里》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语言生动灵活,表达形式贴近儿童视角,课文所描写的故事浅显易懂。“雾”这一人类所熟知的自然现象在这篇课文中化身成为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走近人们的身边,在海上,在岸边,在城市上空,“雾”与人们玩捉迷藏游戏 ,呈现出一幅奇异的景象: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人们在探索与思考中走入神奇的大自然。  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一年级的语文学习后,二年级的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组词、读小儿歌等方法,认识“沿”“答”“渴”“喝”“话”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井”“沿”“渴”“喝”,注意读帖,做到“一看”“二描”“三临”“四比”。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流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好!初次见面,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赵老师,谁来和我
期刊
“我们小点儿声”一课为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本课由“教室里面有点儿吵”“做个小小‘调音师’”“这里也要小点儿声”三个主题活动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儿童视角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该课教学,学生懂得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对他人权利的侵犯,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是对他人的尊重,是讲文
期刊
当前,“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理解为先”“精准教学”“高阶课堂”等理念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被广泛提及,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门词汇。这些理念被众多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所倡导、学习,努力落实。这些理念基于学生立场,体现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促使每个人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引领教师深度思考和变革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数学教育更大的价值。  在教学中,我对“指向深度学习
期刊
纵观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地理试题,呈现四个突出特点。结合四个特点,地理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备考的精准性。  一、地理试题考查的突出特点  (一)凸显逆向思维考查  逆向思维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基本以正向思维训练为主导,缺少逆向思维的开发,但2020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卷Ⅱ均出现了多分值考查逆向思维的
期刊
《守株待兔》全文只有39个字,文本对人物的内心活动没有具体的描述,学生往往对此缺乏本质的洞察。如何让本则故事的寓意揭示水到渠成呢?教学本课时,我立足文本资源,聚焦“兔走”“守株”及“待兔”这三个关键词,引领学生不断深入理解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内心,通过展开丰富合理、大胆新奇的想象,让原本抽象的人物形象更立体,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同时,我借助文本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契机,进行丰富多样的句式训练,引领学生
期刊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多篇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作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通过上述介绍,教师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项目化学习具有“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用项目化小组的方式学习”“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等特征,是优化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为例,探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项目化实施。  一、问题驱动,
期刊
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要善于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基础性资源,融合教材与生活,创设多种有效情境,以形式助内容,以体验促成长。由我执教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网络改变世界”一课于2017年获沈阳市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特等奖,这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的内容,围绕网络带给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等,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公共生活。笔者尝试对本课的精彩片段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