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鉴定是一门看似抽象实则严谨的科学。本文通过对苏轼书画特点的描述以及对书法真迹与摩本区别的论述 ,对书画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苏轼《功甫贴》的真伪之争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苏轼;《功甫贴》;真迹;摩本
一、苏轼《功甫帖》的真伪之争
苏轼《功甫帖》的真伪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开始的学术之争到后来的人身攻击,甚至要对薄公堂。可谓有辱斯文。本来,一件千年之前的书法作品,后人在鉴定其真伪时,有争议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也没有看着苏轼写《功甫帖》。但是,鉴定是一门看似抽象实则非常严谨的科学。通过对苏轼作品风格(主要是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比对,以及各种作伪方法的排比,所用材料的考证等等,是能够准确鉴别真伪的。何况这件《功甫帖》争论的焦点是真迹与摹本之争。在此,我也谈一下个人看法,没有与人家“大专家”以及“大内高手”们争论的意思。
《功甫帖》争论的双方,一方是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三位研究员,认为苏轼《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摹本。一方是刘益谦先生邀请的多位专家,认为《功甫帖》的确是苏轼的真迹。在此之后,大量的文物工作者和爱好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一些“明星专家”和“大内高手”也参与进来。但是,大体不出以前的两种观点,因此,我就只从书法真迹与摹本的区别这方面入手,其他方面就不多说了。
什么是真迹就不多说了,主要了解一下“双钩廓填”。所谓“双钩廓填”是摹本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天师道的“画符郭填”。唐代尤为盛行。例如,著名的《兰亭序》、《丧乱帖》 《快雪时晴帖》等等 。像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名家也参与其中。其方法是用透明纸(烫过蜡的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真迹作品之上,然后用较细的毛笔将书法笔画的外部轮廓钩下来。然后,以此稿为底本用熟宣纸覆盖其上,用淡墨将字体双钩下来,然后精心填上浓墨。制作精良摹本历来被人们当做“下真迹一等”珍贵作品。
二、了解一下摹本的主要特点
其实,每一个研究中国传统书画的人,对于“摹本”的特点都不陌生。
第一是像。特别是好的摹本几乎可以说惟妙惟肖,甚至原作上的破损处都勾描出来。
第二是“滞”。因为,摹本在制作时,唯恐失真,所以他会集中精力,去勾描每一个笔划,而无心顾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顾盼关系,也就是常说的无“行气” ,也没有毛笔运动的“动势”,因而,看起来就显得呆滞。
第三是“齐” 。就是过于得整齐,摹本字的外缘是用小的毛笔勾描出来的,所以外缘光滑整齐,而直接书写的字,在毛笔受到手指的压力时,笔毫会有弹力,特别是硬毫笔更明显,虽然毛笔的运行总的是受作者手指的控制,但是绝不可能控制每一根笔毫,毛笔运行中,尤其是笔划转折的时候,有些笔毫会无规律的弹起,所以笔划的外缘总是不光滑整齐的,有的甚至出现“贼毫”现象。
三、看一下大家苏轼的书法特点
苏轼《东坡集》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闕一,不为成书也。” 清代顾文彬跋中引用前人书评“东坡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来称赞此帖书法之妙。
苏轼在谈到自己的书法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
总结一下可以认为苏轼的书法特点是:“崇尚意趣” 、 ‘姿态横生” 、“自然率真” 、“笔划舒展” 、“扁黑丰润” 、“错落有致” 。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把《功甫帖》 与公认的苏轼的真迹和一些典型的摹本,进行对比。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过程就不多赘述。其结果是《功甫帖》与摹本的特点几乎完全吻合,而与真迹则关系不大,因此,可以断定《功甫帖》是明晚期摹本无疑。如果舍弃对风格的认识,而去强调印章、纸张、科技手段等辅助依据时,就是舍本逐末了。
关键词:苏轼;《功甫贴》;真迹;摩本
一、苏轼《功甫帖》的真伪之争
苏轼《功甫帖》的真伪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开始的学术之争到后来的人身攻击,甚至要对薄公堂。可谓有辱斯文。本来,一件千年之前的书法作品,后人在鉴定其真伪时,有争议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也没有看着苏轼写《功甫帖》。但是,鉴定是一门看似抽象实则非常严谨的科学。通过对苏轼作品风格(主要是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比对,以及各种作伪方法的排比,所用材料的考证等等,是能够准确鉴别真伪的。何况这件《功甫帖》争论的焦点是真迹与摹本之争。在此,我也谈一下个人看法,没有与人家“大专家”以及“大内高手”们争论的意思。
《功甫帖》争论的双方,一方是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三位研究员,认为苏轼《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摹本。一方是刘益谦先生邀请的多位专家,认为《功甫帖》的确是苏轼的真迹。在此之后,大量的文物工作者和爱好者,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一些“明星专家”和“大内高手”也参与进来。但是,大体不出以前的两种观点,因此,我就只从书法真迹与摹本的区别这方面入手,其他方面就不多说了。
什么是真迹就不多说了,主要了解一下“双钩廓填”。所谓“双钩廓填”是摹本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天师道的“画符郭填”。唐代尤为盛行。例如,著名的《兰亭序》、《丧乱帖》 《快雪时晴帖》等等 。像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名家也参与其中。其方法是用透明纸(烫过蜡的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真迹作品之上,然后用较细的毛笔将书法笔画的外部轮廓钩下来。然后,以此稿为底本用熟宣纸覆盖其上,用淡墨将字体双钩下来,然后精心填上浓墨。制作精良摹本历来被人们当做“下真迹一等”珍贵作品。
二、了解一下摹本的主要特点
其实,每一个研究中国传统书画的人,对于“摹本”的特点都不陌生。
第一是像。特别是好的摹本几乎可以说惟妙惟肖,甚至原作上的破损处都勾描出来。
第二是“滞”。因为,摹本在制作时,唯恐失真,所以他会集中精力,去勾描每一个笔划,而无心顾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顾盼关系,也就是常说的无“行气” ,也没有毛笔运动的“动势”,因而,看起来就显得呆滞。
第三是“齐” 。就是过于得整齐,摹本字的外缘是用小的毛笔勾描出来的,所以外缘光滑整齐,而直接书写的字,在毛笔受到手指的压力时,笔毫会有弹力,特别是硬毫笔更明显,虽然毛笔的运行总的是受作者手指的控制,但是绝不可能控制每一根笔毫,毛笔运行中,尤其是笔划转折的时候,有些笔毫会无规律的弹起,所以笔划的外缘总是不光滑整齐的,有的甚至出现“贼毫”现象。
三、看一下大家苏轼的书法特点
苏轼《东坡集》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闕一,不为成书也。” 清代顾文彬跋中引用前人书评“东坡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来称赞此帖书法之妙。
苏轼在谈到自己的书法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
总结一下可以认为苏轼的书法特点是:“崇尚意趣” 、 ‘姿态横生” 、“自然率真” 、“笔划舒展” 、“扁黑丰润” 、“错落有致” 。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把《功甫帖》 与公认的苏轼的真迹和一些典型的摹本,进行对比。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过程就不多赘述。其结果是《功甫帖》与摹本的特点几乎完全吻合,而与真迹则关系不大,因此,可以断定《功甫帖》是明晚期摹本无疑。如果舍弃对风格的认识,而去强调印章、纸张、科技手段等辅助依据时,就是舍本逐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