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难”的教育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两会”召开时节,相关的教育提案层出不穷;每年中高考季节,对教育考试的质疑屡见不鲜,似乎人人都成了教育专家,从各自的立场与角度激扬文字、指点教育,教育几乎成了社会转型期人们发泄不满的主要对象之一。但细究起来却有诸多矛盾困扰着基础教育工作者,主要有以下几对矛盾,它们相互纠结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对国家负责的教育之间的矛盾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已经从唯GDP政绩考核转化为绿色GDP政绩考核。从软的方面要求转变观念,即快速发展到又快又好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发展;从硬的方面提出了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监测的约束性硬指标。与此相对应,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也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软的方面要求转变观念,即从追求高分到高分高能再到高能高分;从硬的方面提出了开足开齐课程,严格校历、课时、作业量的约束性减负指标,从而保证了办人民满意教育与对国家负责教育之间的一致性。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民满意教育实质上就是家长对教育的满意程度,然绝大多数家长则总是以自己孩子在重要考试中所取得的分数来决定自己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无形中蜕变为只重眼前利益的高升学率的基础教育(类似的还有高就业率的高等教育)。而着眼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所亟须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则往往因无法立竿见影,却让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应试技巧的强化训练。这种以每个具体家长眼前的满意取代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是相当短视的,但同时又是很讨巧的,它既占据民主与民生的道德高地,又充分体现为官一任的政绩与形象。
  二、学校安全高压红线与学生实践活动必要风险之间的矛盾
  我们知道,世上绝没有万无一失的事,有的是不等概率的事。只要开车上路,就会有发生车祸的可能;只要开展活动,就会有发生伤害的可能。然而,当独生子女成了中国社会主流家庭结构之后,任何一个孩子都负载着整个家庭的所有希望,因此,孩子在校活动期间的任何伤害无疑都难逃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而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又从社会维稳的角度,无论学校有无过错,都必须承担几乎是无限的责任,而且要求学校要尽快花钱买平安,息事宁人,并实行一票否决式的问责制。这种相对简单的处理办法迫使学校、教师出于自保,只要存在一点安全隐患,就要取消所有能取消的学生课外活动,甚至取消了许多正常体育课的活动项目。这样的结果,只会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捧在手心里的“玻璃人”。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还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三、学生素养的内隐性与纸笔测试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素质教育中所谓的素质,指的应该是素养,它是知识、技能、能力、思想观念等的综合体,外显的是知识与技能,内隐的是能力与思想观念。纸笔测试能间接地对学生的能力素养的内隐部分作一定程度的推测,但它总是存在着真实性与功能性缺陷。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揭示了成功智力是分析思维、创造智力思维和实践智力思维的统一。而我们所标榜的能力立意的高考究竟能考些什么,以前无外乎都是知识立意的东西,现在更多的是分析思维等心智技能的东西,至多是以模拟情境或真实情境问题考查有关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的书面认知,距离成功智力的考核无疑有很大差距。总之,我们是以纸笔测试情境所需的分析智力作为人才选拔的最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从而窄化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不需要学生的实践智慧与创造精神。
  四、素养取向的素质教育与分分计较的招生录取之间的矛盾
  由于存在着学生素养的内隐性与纸笔测试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再将纸笔测试所得的卷面分数神圣化,以此作为中招高招录取的最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那么必然激化了素养取向的素质教育与分分计较的招生录取之间的矛盾。人性的弱点就是功利性,天然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虽然我们极力倡导素质教育,淡化分数,但我们的中招高招制度还是唯分数论英雄,甚至将分数推到极致。实行所谓的平行志愿,分分计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看似做到了最公平最公正,成为教育及纪检部门政绩亮点,实则是最表面最肤浅的公平,背离公正的本质,客观上是对素质教育这一国策的瓦解与解构。而且,目前许多高校的自主招生也依然在走分分计较的老路,这又该如何不让学校师生不高唱“分分是我们的命根”这千古咏叹调?正如前所述,由于教育测量技术与命题技术所限,再加上目前以题量、速度考量,以采分点计分的评卷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捅破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层窗户纸,即经过不断地有针对性的题海战术的机械强化训练是能够有效应对中高考,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录取制度。但是,令我们感慨不已的是,在全社会呼唤素质教育,呼唤多元录取的今天,由于对社会诚信缺乏信心,实质上叶公好龙者居多,当真要进行多元录取的时候,却总被赋予太多想象的空间,逃脱不了暗箱操作、上下其手的质疑,从而固化了考试分数神一般的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用基于分数的一元录取取代基于诚信的多元录取。这究竟是该怨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教育呢?
  五、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口是心非的减负之间的矛盾
  曾几何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困境,促使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几轮的高校升格、合并与扩招,现在许多省份高招名义录取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只要你愿意,高职高专任你进。按理说高考竞争不应该像以往那么激烈,但是事与愿违,高考竞争非但没有缓解,似乎更变本加厉,让当初高校扩招政策寄望者都大跌眼镜。毫无疑问,现实的逻辑是社会的竞争与评价不变,教育教学变了,那是找死;社会的竞争与评价变了,教育教学不变,那是等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始终是中国家长们的梦想,当社会上招聘员工要求不断提高,好岗位非“985”“211”不可时,你叫家长们怎么减负?当社会舆论甚至政府官员仍然热衷于北大清华上线人数、一本上线率的时候,你叫校长、教师们怎么减负?即使减负了,那也一定是形式上的,很有可能出现课内减了课外补、学校减了家里补,对弱势群体可能产生更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矛盾的综合体,现实中的教育注定只能是中庸的事业,它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不同,需要有理性辩证的视角。现阶段,从教育抉择的战略取向来看,我们有三种选择:第一种选择,以家长满意为目标。考高分,上好校为标准,这既是家长满意的保证,也是学校更是政府的政绩,大家皆大欢喜。可量化可比较,简单易行,但固化了传统教育习性,难以突破应试教育的樊篱。第二种选择,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能够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各类人才为标准,因此,更多关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但因其滞后特性而难以量化与比较,靠的是人的良知与觉悟,而这往往又靠不住,会使想少付出、多享受的人找到偷懒的借口与机会,最终很有可能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第三种选择,是走包容性的中庸之道。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分数,但特别要关注分数的进步指数,同时还要关注分数背后所付出的成本,即分数效益。从实证角度看,关键在于保证考分竞争的公平性,即保证学校开齐开足开好所有课程、规范学校校历学时作业量,有效监控学校办学行为,鼓励网络举报、微博实报,加大问责力度,牢固树立“以减负高效为荣,以死抓滥教为耻”的社会舆论。当然,第一种和第二种选择因其现实性与理想性总是很有市场,尤其是第二种更占据了素质教育的道德高地,但忽视了其匹配条件的满足与渐进,而第三种选择才是现实的选择。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守住底线,引导舆论,因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教育的毒药。教育的本质不是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包容渐进的生长。
  (责任编辑:朱蕴茝)
其他文献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及从事于创造工作。”他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不拘一格,标新立异地表达愿望、描述世界,因此,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过多地追求技能和技巧,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把教学重点放在艺术知识和技艺教学上,使美术活动中“术”多“美”少,甚至有“术”无“美”。这样的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幸福感也越来越被人们提及。中小学教师每天与学生打交道,其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生命品质和意义,同时也是培养和影响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保证。本文试图探讨中小学教师如何通过自我调适提升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的整体评价,由于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通常又称主观幸福感。幸福指数则是幸
期刊
当下,基础教育界培养名师的浪潮风起云涌,各种名师讲座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什么?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由此可见,学习名师并不是简单地学习名师的一言一行,也不是从名师那里把一些教学技巧拿来就用,更不能像电视节目中的模仿秀那样刻意模仿。“小”学学于技,“大”学学于道,我们要避“小”求“大”,学名师之所以为名师的内在之道,学名师是为了做最好的自己。  热爱人生之道  周国平先生说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道:“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习先进经验的真谛就是求其思想,只有思想才是根系所在,其他外在的形式只能是绿叶旁枝,抓住
期刊
2013年4月20日,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 “聆听泥土的声音 奏响春天的旋律”陶笛音乐会。  本次音乐会由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福建省陶埙陶笛专业委员会主办,泉州市丰泽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丰泽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代表,以及丰泽第三实小学生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参加了音乐会。音乐会上,丰泽第三实小师生与陶笛演奏名家能手同台演出。  丰泽第三实小于2011年9月创办伊始就选准以“文化艺术
期刊
一次无意的机会,我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的教学用语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深奥,有的太书面化了,有的太沉闷了,会影响孩子上课的效率。”那是导师修改我的转正课教案时这样说的,她将教案中我写的“同学们”修改为“小朋友”“孩子们”。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的变化,可我在执教过程中,却感到孩子们有了不同的反应。由此,我开始思索:低学段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如何用上“童言童语”。  一、口令童谣化  常教低学段的老师都知道,一
期刊
2013年3月29日上午,厦门市钟宅民族小学200多位师生在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开展“学特区精神·做四好少年”大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主题会上,傣族舞蹈《小卜少》、葫芦丝演奏《打跳欢歌》和《荷塘月色》、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越剧《十谢共产党》等表演,展示了钟宅民族小学特色教育的建设成果,体现了钟宅民族小学的少先队员在特色课程中幸福成长。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9课《古诗两首》之《嫦娥》。  【教学过程】  吟诵品诗韵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七巧》讲的就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知道它讲的是哪个民间传说吗?  (课件出示句子)  “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南子·冥训》  师:谁给大家讲讲这个传说呢?(指名讲)  师:奔到月球上的嫦娥生活得好吗?今天
期刊
去年,我参加区骨干教师巡回送课下乡活动,执教人教版第七册习作七《成长的故事》习作指导课。因送教下乡这一活动的特殊性,对学生的情况不得而知,所以在备课时几易其稿。每一次备课磨课,都使我的教学预设与习作教学目标更接近,与学生实际更契合,也使我对习作指导的本质有了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  一磨——拓宽习作思路,鼓励自由表达  我指导的习作是人教版第七册习作七的第一个话题“成长的故事”。在初次备课时,我把
期刊
精神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物质乃精神之基础,但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巨大能动作用。精神是一种深刻而稳定的动力特征,其核心是表现个人主体能动性的独立人格。作为专业人员,必须具有与其专业相关的“精神”,就教师而言,就是“教育专业精神”。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这样三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两翼。  一、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一个职业观或职业态度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