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里有个“非死线不写作业”小组,成员是小凡和她的几个死党。在豆瓣网,姐几个还参加了“我们都是拖延族”的小组活动,她们就是老人常说的那种做事“明日复明日”的人。不就是做事拖延吗,啥了不起的!谁没有过把该干的事推到明天甚至后天去做的经历呀!
说起小凡的拖延,似乎也没啥!比如,每天放学回家,她必是边吃零食边打电话。打电话纯粹是为了放松,学一天了,放松还不应该吗?电话打得昏天黑地,六点半妈妈进门前,她会把“热”得“冒烟儿”的电话准时挂断,然后拣最容易的作业做一下下。七点钟,新闻联播开始,那是老师要求必看的节目,老妈是不能拦的;她还要边吃饭边蹭一会儿电视剧,八点半以后再开始写作业。小凡的原则是,凡第二天不交的作业,一律往后推。当天完成的作业,定是到了“死线”,不写不成啦!假期的作业更别提,开学前一天,她忙得让人眼晕。干啥?写作业呀!玩了一个假期,最忙就这一天。
小凡看着作业就心烦,“明天再说”是她给自己的“处方”。她的日程表上,“明天”才是“今天”。这不,语文老师今天下课时说,明天的两节课改在后天上,作业可以后天交。小凡立即把语文作业本收起来:“明天做吧,功课多了效率高!”其实她心里清楚,明晚“死线”前,功课早就堆得不能再满了。这样想着,小凡还是随手打开电脑,迅速登录豆瓣网,找“拖延族”们侃山去了。
茜茜是另一种类型的拖延。她坚信世上的人分三种,第一种是订了计划按时完成的人;第二种是订了计划没耐心执行的人;第三种人就是自己,知道无法执行,干脆不订计划。茜茜说自己没狠劲儿,当不了第一种人;她还说自己很聪明,当第二种人糟蹋材料。
茜茜的确聪明,成绩不错,她认为刻苦学习是贬义词。在勤奋刻苦的同伴面前,她心里充满优越感。她从不刻苦,谁要说她勤奋,那是对她的侮辱。不过,她自己知道,自己每一点点的进步,都是勉强获得的。英语期中考试的最后一秒钟,她将阅读理解最后一题的答案A改成了B……结果,茜茜的成绩成了全班第一,仅比第二名多了0.5分。后怕呀,如果自己坐第一排,老师第一个就会拿走她的卷子;如果不是灵光乍现,这道题丢分,第一就跑了……悬!收卷子前,原本有大把时间检查,为什么非拖到最后一秒?茜茜说:“这是我的风格!我比较适合绝地反击!”可她也清楚,这样的运气越来越少,拖延的弊端正日渐增多。
是啊,当我们无数次地寄希望于明天时,拖延就成了严重问题。因为在拖延做事时,我们基本上是在玩,因此人们常会认为爱拖延的人是懒惰,其实远非懒惰那么简单。
拖延是一种推迟进行任务的行为,这种行为表达着我们对所拖延事物的真实态度:抗拒!我们要去做一件事,内心却因种种原因抗拒去做,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内心冲突。于是,后果很快显现——失去了重要的机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效率低下引发无能感、荒废时间感觉空虚……这些都是不小的代价。如果能意识到并勇敢地面对这些冲突,就能找到积极的方式调整自己。要看哪些理由更合理、更符合自己的利益,然后决定要不要去做这件事。
小凡不写作业,是觉得写作业没劲,不好玩,没激情。小凡要么换一种没有作业的生活,要么认识到自己的要求不合理。学生不可能没有作业,写作业是学知识的一部分,不接受现实的小凡是在用拖延来缓解焦虑。既然拖延的本身是为了缓解焦虑,要想不再拖延,根本的办法是找到焦虑的根源并及早处理,即挖掘出藏在焦虑背后的,对自己、对事物不合理的信念。
实际上,人们的行为与人们所持的信念是一致的。要改掉拖延的毛病,就要从处理不合理的信念开始。通过关注自我的内心冲突入手,来识别阻碍自己行动的不合理信念。比如:时间还有,我应该先玩一会儿;来得及,有必要推到明天去做……这时候的“应该”与“必要”,正在支持着我们的不合理的信念,一旦察觉到了,不合理的信念就容易被打破了。
当然,观念的改变仅仅是第一步,彻底改掉拖延的坏习惯则是较为长期的过程。比较容易做到的是——记录下自己的拖延,观察它发生的频率与变化;制订简易可行的计划,以克制拖延;在自己不拖延的时候及时给予奖励;说服自己立即开始工作……不必要求自己从一开始就将拖延戒除掉,要从心理上接受它,从行动上逐渐克服它。与拖延“作战”,耐心、宽容与坚持是最重要的,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定不会再浪费明天。
说起小凡的拖延,似乎也没啥!比如,每天放学回家,她必是边吃零食边打电话。打电话纯粹是为了放松,学一天了,放松还不应该吗?电话打得昏天黑地,六点半妈妈进门前,她会把“热”得“冒烟儿”的电话准时挂断,然后拣最容易的作业做一下下。七点钟,新闻联播开始,那是老师要求必看的节目,老妈是不能拦的;她还要边吃饭边蹭一会儿电视剧,八点半以后再开始写作业。小凡的原则是,凡第二天不交的作业,一律往后推。当天完成的作业,定是到了“死线”,不写不成啦!假期的作业更别提,开学前一天,她忙得让人眼晕。干啥?写作业呀!玩了一个假期,最忙就这一天。
小凡看着作业就心烦,“明天再说”是她给自己的“处方”。她的日程表上,“明天”才是“今天”。这不,语文老师今天下课时说,明天的两节课改在后天上,作业可以后天交。小凡立即把语文作业本收起来:“明天做吧,功课多了效率高!”其实她心里清楚,明晚“死线”前,功课早就堆得不能再满了。这样想着,小凡还是随手打开电脑,迅速登录豆瓣网,找“拖延族”们侃山去了。
茜茜是另一种类型的拖延。她坚信世上的人分三种,第一种是订了计划按时完成的人;第二种是订了计划没耐心执行的人;第三种人就是自己,知道无法执行,干脆不订计划。茜茜说自己没狠劲儿,当不了第一种人;她还说自己很聪明,当第二种人糟蹋材料。
茜茜的确聪明,成绩不错,她认为刻苦学习是贬义词。在勤奋刻苦的同伴面前,她心里充满优越感。她从不刻苦,谁要说她勤奋,那是对她的侮辱。不过,她自己知道,自己每一点点的进步,都是勉强获得的。英语期中考试的最后一秒钟,她将阅读理解最后一题的答案A改成了B……结果,茜茜的成绩成了全班第一,仅比第二名多了0.5分。后怕呀,如果自己坐第一排,老师第一个就会拿走她的卷子;如果不是灵光乍现,这道题丢分,第一就跑了……悬!收卷子前,原本有大把时间检查,为什么非拖到最后一秒?茜茜说:“这是我的风格!我比较适合绝地反击!”可她也清楚,这样的运气越来越少,拖延的弊端正日渐增多。
是啊,当我们无数次地寄希望于明天时,拖延就成了严重问题。因为在拖延做事时,我们基本上是在玩,因此人们常会认为爱拖延的人是懒惰,其实远非懒惰那么简单。
拖延是一种推迟进行任务的行为,这种行为表达着我们对所拖延事物的真实态度:抗拒!我们要去做一件事,内心却因种种原因抗拒去做,这就产生了严重的内心冲突。于是,后果很快显现——失去了重要的机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效率低下引发无能感、荒废时间感觉空虚……这些都是不小的代价。如果能意识到并勇敢地面对这些冲突,就能找到积极的方式调整自己。要看哪些理由更合理、更符合自己的利益,然后决定要不要去做这件事。
小凡不写作业,是觉得写作业没劲,不好玩,没激情。小凡要么换一种没有作业的生活,要么认识到自己的要求不合理。学生不可能没有作业,写作业是学知识的一部分,不接受现实的小凡是在用拖延来缓解焦虑。既然拖延的本身是为了缓解焦虑,要想不再拖延,根本的办法是找到焦虑的根源并及早处理,即挖掘出藏在焦虑背后的,对自己、对事物不合理的信念。
实际上,人们的行为与人们所持的信念是一致的。要改掉拖延的毛病,就要从处理不合理的信念开始。通过关注自我的内心冲突入手,来识别阻碍自己行动的不合理信念。比如:时间还有,我应该先玩一会儿;来得及,有必要推到明天去做……这时候的“应该”与“必要”,正在支持着我们的不合理的信念,一旦察觉到了,不合理的信念就容易被打破了。
当然,观念的改变仅仅是第一步,彻底改掉拖延的坏习惯则是较为长期的过程。比较容易做到的是——记录下自己的拖延,观察它发生的频率与变化;制订简易可行的计划,以克制拖延;在自己不拖延的时候及时给予奖励;说服自己立即开始工作……不必要求自己从一开始就将拖延戒除掉,要从心理上接受它,从行动上逐渐克服它。与拖延“作战”,耐心、宽容与坚持是最重要的,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定不会再浪费明天。